
由於實在是很累(當天還買了case), 就沒很遵守開箱流程拍照了

規格簡介:
液晶面板 61cm(24.1”)TFT彩色LCD
可視區域 518.4×324mm
最佳解析度 1920 ×1200
點距 0.270mm×0.270mm
亮度 300 cd/m2
對比率 1000:1
顯示顏色 1677萬色(10億6433萬色中)
可視角度 水平170度/垂直160度 (at contrast ratio of 10:1)
頻率
類比 水平31-94kHz/垂直55-76Hz
數位 水平31-76kHz/垂直59-61Hz (VGA Text時:69~71Hz)
視訊頻寬 類比 202.5MHz
數位 162MHz
數入訊號
類比 RGB Analog
DVI Standard 1.0
反應時間 5ms
訊號介面 DVI-D 24pin ×1(支援HDCP) / D-Sub mini 15 pin×1
廢話等等在繼續, 先上菜~

有陌生人簽名的箱箱
就定位
側面, 真的有夠厚...
這..我不知道叫什麼

鳥瞰圖

簡單(陋)的輸入介面
純樸的MARK
OSD操作按鈕, 其實沒有之前聽說的難按, 當然也絕對不是那麼理想
配件與手冊
在進入畫面之前, 先稍微廢話一下

做了很久的功課最後選擇這台的主要因素, 還是他在灰階上的細節表達性,
在店家現場比起其他牌真的硬是把其他螢幕壓的很死

不過TN面板的致命傷倒是一點也不掩飾的在這款上"耀武揚威"

這等等大家可以稍微參考一下, 繼續上菜....
開場白~
比較用的兄弟(應該算祖孫了)機, EIZO L778
合照~
亮一點, 看的出歲月的痕跡(是我沒擦

接下來開始些微的比較, 由於小弟拍照技術不好, 房間光線也不好, 照片多少與實際有些差異
再加上兩台螢幕的設定也有差異(訊源則一致), 所以大家看看當參考就好..
BTY, 我不知道L778是什麼面板.. 不過看起來比S2402W表現還好很多(這是指有角度的情況)
S2402W
L778
合照
低角度往上看, TN的缺陷..
30度角側拍
60度角側拍
SONY也來參一腳, 準備測試PS3畫面
摩根費里曼演上帝真有那種fu~
先看看 sony 32V300A , 720P(1366 * 768) 的表現
測試用的遊戲是MGS4, 以1080P (1920 * 1080) 輸出(電視降頻)
遊戲開始前毫無道理的開場片段
中東的民兵
發呆的老蛇
EIZO

....看著屍體發呆的老蛇
左上黑邊特寫
右上黑邊特寫
回到系統設定來研究一下黑邊問題
720P 1:1
720P 等比例擴展(比例不失真) , 疑? 黑邊不見了
1080i 1:1 也沒黑邊...
1080i 全螢幕(比例失真, 上下被拉長120像素)
再回到1080P 1:1(其實用擴展也一樣) 黑邊又出現了

再改回1080i 1:1 黑邊又掰掰

從以上測試發現的是, 1080P訊源時, 黑邊的部分被視為正常像素的一部分, 這是因為擴展時仍然有左右黑邊
這個問題之前有板友提出過, 這邊特別測試了一下, 不過仍然解決不了問題

唯一有疑慮的仍然是線材, 待我向遠房親戚借來比較貴的線材再做報告

坦白說買這個牌子也是因為前一台的經驗, 光一個品質就可以省了很多麻煩
但是TN面板的缺陷在這台感覺算很明顯, 偏一點點角度就有明顯的差異,不論是上下左右
就連我公司在用的華X牌等級算蠻一般的22吋TN, 都不太會有這種情況
而當初不是沒考量到TN, 是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人在使用, 不需要太在意視角的問題.
至於灰階細節, 我個人是真的很不能接受圖片暗部難以分辨的情形
整體來說覺得這台的優點只有一個, 就是灰階細節的表現真的很優秀
這一項會直接影響到我玩的某款遊戲
而缺點是太厚, 輸入端介面選擇不夠豐富, 還有就是TN的缺陷
個人主要還是衝著自己用過的感覺再次購買它的, 而且現場比較的時候..差的蠻嚴重的




至於多了7,8千是否值得, 要看個人價值觀了, 如果比照L778的使用經驗, 我覺得是超值.
畢竟當初L778花了我3萬多

最後... 按照慣例
一頁呈現的

感謝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