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簡述 TN、VA、IPS 液晶色彩 與 影像品質

biglalaman wrote:
AMVA好像是把...(恕刪)


你所說的 BUMP 我們一般叫作 DD LAYER,你把它想成是倒過來的金字塔,液晶分子在金字塔附近會較不規則排列,所以會造成漏光,所以友達去年發表的 paper 是採用黑色的 DD layer 光阻以增加對比度。
rambo747gto wrote:
小尺寸現在有圮..(恕刪)


是的,這是日本那邊的消息,主要的原因是FFS的開口率高,故透光率較大,back-light 功率可以低一點,B/L film 不需要用high optical gain的。故可以省電也可以省背光板成本,這正是手機等小尺寸面板需要的。

另外,真的,看過SHARP龜山二廠的52"、SAMSUNG 52"、SONY 52",你會發現沒有比較漂亮!(這是花了幾十萬的成本買回來比較、拆開分析的結果)

至於補償膜,TN/VA/IPS 都要補,主要幾乎都是靠它在補。

charles502 wrote:

雖然我有色弱看不出...(恕刪)

剛好我也有色弱,也看不出來螢幕好壞到哪

但是, 我講的專業度不夠,是指我自己的文章,所以我刪掉省得礙眼~
結果就被移除掉了

我專業度不夠,文筆也不好,請勿因此戰我
smore wrote:


你所說的 BUM...(恕刪)

目前A社已經有技術是不用protrusion 的(童鞋是說,已經沒有量產上的問題了)

他們內部應該是叫做PSA吧, 以Oligmer混入液晶內,在對組後,先以UV固化Seal
再加以電壓,使部分區域的液晶以固定傾角排列,再照UV使Oligmer固化並提供固定傾角
這樣就可以少掉protrusion 的製程,也可以避免protrusion的漏光現象

M供應商應該是管他叫做PSVA(Polymer Stabilization Vertical-Alignment)吧
聽來的消息是,已經完成量產前的準備,不知道出貨了沒有(沒有Protrusion的漏光,但加電壓配向交界區還是沒有那麼好的事全都乖乖聽話)那時候聽來的是說,客戶沒有這個需求,就停下來了

最強的LCD Mode 應該是Blue phase的吧,連補償膜都不用了
RT又快, 但是目前沒有量產性,Samsung也是Demo一次而已
M供應商也還不確定S社在液晶內加了啥? C供應商則是跟日本哪家大學合作還在做開發中

什麼是Blue Phase, 存在於Nematic 以及Isotropic間一個極短溫度區間的LC Phase

Blue Phase 與一般LCD Mode差異在哪?
一般LCD 上下皆有偏光片直交配置(吸收軸角度夾90度), 此種配置我們是無法看到光線通過的,故利用LC 本身的雙折射率以及施加電壓後的LC 排列,造成的光程差獲得亮暗(灰階),下面引用Sharp美國專利公告文獻中的圖示說明,TN, VA, IPS Mode皆是由某雙折射率(LC Twist or 排列)變成某雙折射率,而Blue Phase則是由原本無雙折射率變成有雙折射率,這種由無到有現象稱為Kerr Effect,Blue Phase Mode則是利用此一光程差現象獲得亮暗(灰階)的差異



目前有兩個比較大的開發難度

1. 寬溫型Blue Phase 液晶已經有了(利用Polymer Stabilize Double Twist 結構間的Disclination區)
但是學術界的作法是在那極小存在溫度間做Polymization使Polymer Chain位於Disclination Core位
置, 但是工業上對於要控溫在極小的溫度區間(論文上已A few K形容,通常是1~2K,K是凱式溫標)操作
是有難度的
=> C供應商目前作法是傾向於,讓聚合溫度超過TNI點,也就是處於Isotropic相進行聚合,這樣可以
避免掉需精準控溫的製程,但目前還在開發中。至於Samsung怎麼做,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Sharp有篇在公開階段的專利(已經在A1 Stage),有提到上述的顯示Mode(從原本無雙折射率變
成有雙折射率)



2. 還有一個就是驅動電壓的關係囉,由於Kerr Effect, Δn=KλE^2, 在要獲得足夠的光程差Δnd不是加大
Δn(加大電場強度E,或是變更材料常數K),不然就是加大d(Cell Gap),加大電場,代表TFT元件的漏店
性質要在改善(無法使用a-Si 我不清楚, 聽到的驅動電壓大概20~30V,現在大概都是10V以下吧)

BTW,目前Blue Phase聽到的確實是採用類式IPS Mode的驅動

3. 因為寬溫型的Blue Phase的形成是因為Polymer Chain穩定Discilination Core,我覺得可能在按壓過後
可能就報銷了,實際上沒有壓過,我不清楚(個人推測而已)

如果有錯誤,請務必大聲的指出錯誤,我也想知道我到底理解的有沒有錯誤
謝謝



好久沒見到專業的比較文了

感謝s大跟h大

這樣就知道以後要如何選購大尺寸LCD了

家中用的是H社的電漿電視,家裡老人家說LCD太亮了,不夠柔和,只好選購電漿,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看第4台

想買一台來看高清影片,感謝2位大大的分析
hungfu wrote:
目前A社已經有技術是...(恕刪)

(1) C 社在 2006 年就有不用 DD layer 的技術了,現在幾乎所有的C社大尺寸MVA產品都是沒有DD layer的。(當然,也有C社賣給SXXXP的42”產品是仍舊有DD layer的)

(2) A社跟C社所採取的新技術的共同缺點之一就是暗態不均勻,有去過2008 Taipei FPD 的人就知道了。

(3) 提到 Blue Phase 又稱之為最強,這就有點講太快了,因為Blue Phase完全還不具有量產性,光是這一點它就可以被稱為最弱的液晶材料Samsung也只是DEMO那麼一次來嚇嚇人而已。Blue Phase的關鍵完全在於液晶化學材料的開發,如何讓它可以操作在大部分的常溫底下(約莫是0℃到40幾℃)

(4) 既然你提到液晶,其實就目前而言,不管是Merk、Chisso或是DICK,都還是搞不太懂調整液晶的配方能夠調變Δn & Δε背後的物理機制。(我有時候為了解決retardation的一些問題,需要一些特殊值的液晶,它們是可以 Try 給我,也可以跟我講配方的大略結構,可是就是講不出背後的物理機制,只能 Try Try Try) 我倒是很希望能夠跟供應商討論這個,可是總是得不到滿意的答案。

(5) 總之,液晶面板這個產業還有很多可以 improve 的地方,比如說現在筆電愈做愈薄,如何在維持同樣的光學表現下去減薄厚度、LGP的材質該怎麼讓它更熱穩定性更佳、不需要外貼一層Film的touch panel、提高LED的Quantum Efficiency、a-Si:H TFT 的 dangling bonds 如何減少到可以讓ASG的頻率再提升。很希望可以看到它做出愈來愈好的產品給普羅大眾使用、享受。
其實Blue Phase 可能還要比OLED難量產,重點不在於操作溫度,因為已經有寬溫到100K的LC,我覺得重點應該是在於怎麼做Polymer Stabilze這個動作的製程溫度, 實驗室可以在Stage中把溫度控得很準,但是以一個G5的Glass, 不大可能控得那麼準! 至於Chisso提出的想法,超過TNI的溫度進行處理,因為要穩定Double Twist 結構,主要是穩定那些Discilination Line(PDLC 的觀念是希望用高分子纏住LC, 但是PSBP 則是希望穩定住Discilination Line),所以Chisso 提出的應該有點像是化工材料常用的成核劑的觀念,先形成Polymer Chain,然後讓Discilination line產生在固定位置

Anyway, 在LC 這種Holding Type 以及非自發光式的顯示技術,還要加強他的光利用率, 想想現在的光利用往往只有10%不到, 還有就是灰階的問題!不管怎樣, 時間會改善一切的問題

BTW,目前LC 廠商應該是不會跟我們講他調整的方式,畢竟有機的合成方式,不見得有那個官能基,就有機會讓他比較好,但是不是必然,就像是長鏈中,常常放入F or Cl 增加誘電性

但是這包含了選擇性以及其他的因素囉
hungfu wrote:
其實Blue Pha...(恕刪)


回來了回來了,講那麼多,網友們是不可能瞭解的,只是會被誤認為是show off。

PS: 小弟這幾年剛好在四代廠、五代廠、六代廠、七點五代廠 都待過,五代廠的玻璃的溫度可以控制得很精準,這個你放心,1.1 x 1.3 平方公尺的範圍內控制在零點幾度C以內沒問題。這應該有待過工廠的人都知道。(不要拿 seal post bake 的那種鳥 oven 來比就是了!)
越來越專業了, 看的霧煞煞

我只想知道各位專業的大大,你們自己用的是哪牌哪款的monitor? 電視又是哪一型?
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
smore wrote:
有鑑於網友們對液晶面...(恕刪)


從smore 精采的發言可以得知, 對液晶的研究必定相當深厚.
自己本身從事面板色彩研究, 但是對液晶原理僅略對一二. 近來有個疑惑不解, 想請教一下:


我知道液晶穿透公式中, 會因為ne/no以及波長而有不同的穿透結果.
那ne/no與液晶旋轉角度直接相關, 也因此TN/IPS/VA因為不同旋轉角度的關係, 有各自的光線穿透特性.

我想比較TN/IPS/VA三種穿透色彩特性的差異. 不知道smore 兄是否有三者由0~255灰階的的色度變化的相關資訊?不管是實際量測或者文獻或者是軟體模擬的皆可.

感謝!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