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

Dell 990事件請集中在這一篇討論

bookgain wrote:
90多萬筆訂單,一筆...(恕刪)


損失63億太誇張了啦
真正計算損失應該是出貨價 {(標準訂價-折扣) 減掉成本 (代工廠出廠價+行銷+ overhead...)} x 訂單筆數
戴爾過去最引起為自豪的就是cost down cost down
就算這次DELL有損失 也只是傷點皮毛而已
真是替DELL想太多!

其實並不是台灣的dell在耍白,因為台灣dell一點權限都沒有,所以只能找公關公司出來擋一下,
最後決定權還是要看中國的dell要如何處理。
SaintChris wrote:
從以上三點來看,如果您是該公司法務,會建議公司去拼哪個風險!而且信譽損失可能還只是0喔...所以我會認為,還是有導致金融秩序混亂的風險。



我覺得你說的,也挺有道理的。

如果我是公司法務,會建議公司去拼哪個風險?

如果我真的是公司法務,會先去衡量公司的品牌價值,商譽的影響程度。
以及該契約履行的賠償代價有多大。
如果該公司的品牌價值很高,而該錯誤事件的代價,能夠承擔的話,
我會建議公司不要走法律途徑,認賠出貨,搞不好還能贏得負責的聲譽。

(這也是為何,先前有案例,廠商會選擇認賠,但不代表不能走法律途徑。)

假若錯誤事件的代價實在太大,損失實在太恐怖。
(別說不可能,網路購物時代,影響了交易方式,短時間就可能造成極大損失。遠非傳統交易量所及。)
那我可能建議公司走法律途徑,畢竟賠償金額實在太高。

這也是為何你說,會造成金融秩序的危害。
因為廠商衡量利益後,確實可能選擇走撤銷方式,而在法律上也確實有制度可以這樣走。


但這樣的情形都非交易常態。所以法律才有錯誤意思表示得撤銷的規定。
正如你認同我先前說的「沒有人會這樣玩」
想要利用錯誤得撤銷的法律規定,來玩弄市場。玩的人並不會得到什麼經濟上的好處。
不過可能成為逃避交易責任的避風港。

所以個案的判斷,就非常的重要。
要依不同交易類型,做不同的適用。
例如先前有人提的股票交易。
或是某些古董市場的交易。
例如某些古貨古董市場(是真是假自己認定),是看個人鑑定眼光和運氣來交易。
總不能買完後,發現不是自己以為的真品,或是賣的人賣出後才發現價值,
就用錯誤意思表示,來得撤銷。
那交易安全,就真的會大亂。

所以說,要依交易的類型,交易的習慣。做不同的規範。甚至可以用特別法來規範。


但反過來說,若法律上沒有【意思表示得撤銷的規定】,
或該規定只是空泛條文。(被過失要件極度限制,造成幾乎所有錯誤都不能撤銷)
這樣的話,對人類的交易也並無益處,甚至是危害。

因為只要是人,就可能發生錯誤。任何交易都會發生錯誤。
有些交易的錯誤,甚至是機率的問題。(意思是只要次數多了,就會發生)
再加上該錯誤,會造成極大的損失。
且損失與錯誤,形成極為懸殊的比例。
那這樣的交易市場,風險是可怕的,反而影響交易市場的繁榮。


而現今網路時代,交易型態很多都是大異於以往傳統的交易。

就說網購標錯價的問題,你永遠不曉得什麼時候工作人員會出包。
你永遠不曉得損失可以達到什麼極限。
若標錯的價格更離譜,下單的量極度的大。

若法律死板的規定,契約成立就是一定要履行出貨。
那世上每家參與網購的公司,都可能因為標錯價格這麼鳥的事,而宣告破產。


別說不可能。
事實上,網購標錯價的事,已經不知道發生幾次了。
而且也不會就此絕跡,
我想將來仍會發生類似的事。


有點離題了,你原本主要是提過失認定的問題。
說實在的,這過失的認定,我的看法還是如我先前所論述的。


我還是認為採陳自強老師的【利益衡量說】更為準確。
學說上的問題,在爭點上,難免有不同看法。
我想還是回歸到個案判斷吧。

至於更深的討論,我大概無能為力了。
可參考北大法律網的一篇文章:意思表示錯誤之撤銷與相對人的信賴保護
請點此連結。
雖然是中國大陸那邊的文章,但裡頭引述了各國對該議題的討論。
其中也引用了不少台灣學者的看法。

此外其中有段文字,可看一下:

德國與臺灣的規定也有所不同:《德國民法典》第119條第1款並沒有規定因過失而造成的錯誤不能主張撤銷,
即是說,過失並不是限制表意人撤銷權的理由;然而,根據臺灣民法,表意人的無過失是其享有撤銷權的必要條件。


-------------

對了,以上寫了一堆沒多少人會看的文字。

我還是要說明一下,法律歸法律。

在這次事件中,消費者本來就沒錯,
這一切本來就是Dell方面的錯。

不論是買一臺也好,買1000臺也好。都是在合法交易活動中所做的。
也沒必要用道德來批評。
在經濟活動中,逢低買進,這本來就是很正常的。

只是說,消費者能主張權利到什麼程度,
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消費者對自身權利的主張,沒有人可以禁止。
只是能不能要得到,
又更是另外一回事。








caawang wrote:
不是我愛說風涼話其實...(恕刪)


這是真的
當然台灣比較少遇到price error的狀況
所以還在摸索處理的方法
但是我自己遇到的美國DELL 的price error
mobile01
從下單到被cancel中間隔了約10天以上
老美倒是沒有太大的反應
slickdeal上的網友們也就是互相討論說單子被cancel掉了
也就沒下文了

美國網購發達
假如你隨時follow slickdeal, fatwallet
大約半個月多少都會出現一個價錢離譜的price error
但結果也大部分都是不出貨,訂單取消
然後大家笑一笑

各國國情文化不同
我不覺得美國怎樣,台灣就該怎樣
台灣的文化都是大家創造出來的
或許可以創造出一個大家認同的機制
讓外商們要進入台灣市場的時候
在這方面多多留心
不然我想這些外商在台灣
賺一年會不夠賠一次
我只想問一下...我沒收到他的回覆信..但我有收到這樣的一封mail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是覺得應該是訂單完成..但遲遲未等到信用卡扣款

chengken wrote: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是覺得應該是訂單完成..但遲遲未等到信用卡扣款

Dell 要出貨時才會扣款
不論法律,我只想說。

我想如果交易上極為重要之價格,同一家公司可以一錯再錯,屢屢犯之,每次理由都是我有錯誤,我要撤銷,真的聽的下去嗎?
然後每次錢都收了,跟你說抱歉價格搞錯了,會虧錢,所以我們契約不成立喔!
如果這家是網路直銷起家全球第二大的電腦公司,你能接受嗎?

這樣交易安全早已蕩然無存!
我今天凌晨也收到訂單了
也沒有紅色的那幾行字

不知道最後結果會如何!?
國外DELL之前的標價問題

是"標價"出問題?

還是"折扣"出問題?

如果清一色是"標價"問題

那這次的"折扣"問題就是會是新案例

那就不能拿"標價"問題來相提並論

畢竟"標價"是正常的"7914元"並無錯誤

折扣"7000元"也是DELL的折扣範圍有的還更高

如果國外沒有發生過"折扣"出問題的情況下 不能相提並論

因為不是標錯價 價格沒問題所以我查市場價格這價格是OK的

折扣這東西就沒有市場可查的機制貨管道 要折多少全是由販售方來定奪

那DELL訂"7000元"為折扣我想這並不是什麼有問題的地方

不然其他亂賣貨的商人也是都賣錯摟?

不然為什麼外面賣東西折扣會有幾%後加個小UP
因為不加會有問題並不是全館都是這個折扣

不然你DELL以後折扣後面加個之間好了 這樣要折多少這之間你自己決定
7000元之間 你要折1元要折7千都可以

但是這次的問題說真的說價格打錯了真的說不過去
為什麼MOBILE01首頁上的"熱門文章"和"熱門討論"上面沒有與DELL有關的討論串顯示?
吃飯前都還好幾篇在這兩個地分
吃完飯後回來全消失了, 但其餘的和吃飯前差不多
難道站方又想幫DELL冷處理滅火??

上次是電信業者,這次還想來個電腦業者?
一味的袒護廠商, 只會自損MOBILE01自己在3C討論區的價值地位
  • 1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