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眾多YT主及評論家因這個喇叭的評論被打臉得很慘

眾多YT主及評論家因這個喇叭的評論被打臉得很慘

我個人是相信Erin的個人聽感及真實數據呈現
大家可爬文,其他人對Zu Audio Method Bookshelf Speaker
都是一面倒的說好,背後真實原因不言而喻

大家可以抽空詳細看一下


Erin此喇叭底下評論區才熱鬧,大家都認為Erin才是敢說真話的YT主


眾多YT主及評論家因這個喇叭的評論被打臉得很慘
大家對這個喇叭的數據測量看法如何?


此影片為Erin對 Zu Audio Method 書架型喇叭的評測持負面看法,以下為詳細摘要:

1. 評論者背景與動機: 評論者強調這是一次誠實的負面評論,基於他個人購買產品的經驗和專業測量結果。他使用多種擴大機進行試聽,包括 McIntosh MC611 和 MC275,並嘗試了不同的喇叭擺位,但仍對其表現感到失望。他認為,儘管其他人可能有正面評價,但他必須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並強調這款喇叭是他聽過最糟糕的之一。

2. 聽感問題:

高音和低音: 影片指出,這款喇叭缺乏中低頻的衝擊力,導致人聲聽起來平淡,而小鼓等樂器也缺乏應有的力道和清晰度。高音部分則表現不穩定,有時尖銳刺耳,有時柔和沉悶,給人一種不自然且令人困惑的聽感。

動態表現: 儘管喇叭靈敏度高,但動態範圍不夠寬廣,使得音樂聽起來缺乏生命力。評論者特別提到,喇叭會產生一種「電子眩光」,這可能是在遠場聆聽時,為補償高頻衰減而進行均衡處理所導致的問題。

聲場與結像: 喇叭的聲場表現不佳,尤其在離軸響應上表現不佳,導致聲波直接傳到耳朵的音調與反射後傳回耳朵的音調差異過大,使得聲場缺乏沉浸感。此外,垂直聆聽位置的甜蜜點非常窄。

3. 數據支持:

頻率響應: 測量數據顯示,喇叭在 1.5-3 kHz 和 7 kHz 處存在明顯的「凹陷」,而在高頻部分則有提升,這與評論者的聽感一致。此外,低頻在 70 Hz 左右開始衰減,印證了低音不足的說法。

失真: 在高聲壓級下,三階諧波失真在 6-7 kHz 處顯著上升,解釋了高頻聲音中的「金屬感」或「刺耳感」。多音失真也超過了評論者設定的門檻。

阻抗: 最小阻抗降至 5.8 歐姆,EPDR 為 3 歐姆,這意味著需要配備有良好通風的放大器。

4. 總結: 綜合聽感與數據分析,評論者認為 Zu Audio Method 書架型喇叭的設計存在缺陷,聲音不準確且缺乏吸引力。他重申自己完全不喜歡這款喇叭,並承認自己可能是少數持此負面觀點的評論者。
2025-08-08 15:13 發佈
這個沒有正確答案,之前 GR Research 測試 Dynaudio Special Forty 的數據也是難看到爆....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認為 Dynaudio Special Forty 喇叭很好聽,只能說人的耳朵本來就不是量測器材,Erin 跟 GR Research 只是用科學證明了某些喇叭不是靠 "精準" 吃飯的。

JohnTitor

Special Forty應該算表現普通而已,說數據難看有點誇張,都有對照組zu了

2025-08-09 21:56
Pachilla

問題是 Special Forty 價格好像是 Zu 的 4 倍.....[挖鼻孔]

2025-08-09 22:25
見仁見智~~
stevenkc888
stevenkc888 樓主

這不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是很明顯的設計問題及頻率缺失,只有Erin客觀的說實話,其他的評論(可自行爬文其他YT主的評論)都是在東扯西扯天馬行空的吹牛,商業化非常嚴重,消費者不易判斷.

2025-08-09 6:56
mbacc99

剛在YT找這型號的喇叭的sound test 完全沒有音樂播放片段

2025-08-10 14:53
買喇叭只需要從Erin's Audio Corner的Leaderboard中挑選就可以了。
喇叭不是光「看」SPL及impedance這兩張圖。就算要看也要知道怎麼看

SPL有笑臉曲線跟平直曲線,這是因為人耳聽力在各頻率下不是平直的,人耳聽到叫「響度」且帶有很難量度的「心理量」,與麥克風測SPL的音量分貝不同。各家都會有自家的smile face曲線調音來補償人耳、平直曲線則多用在監聽喇叭,因其有專業錄音需求。JBL/KEF/FOCAL是一般常見笑臉曲線喇叭,平直曲線是Grenlec/Dynaudio/ATC/Harrbeth這些品牌,但沒有絕對要看每個產品設計。

是不是有人認為平直的SPL是好聽與否的標準?


stevenkc888
stevenkc888 樓主

重點不是平直問題,請詳看Erin本篇及其他眾多的喇叭評論,您就會知道為何Erin如此凸槽這個設計有問題的喇叭了.但我要說的是,其他的評論者都只敢在商業環境下一面倒地說好話,給消費者錯誤資訊.

2025-08-09 6:59
carloszhang

有沒有可能唱片公司 release 唱片的時候已經調成微笑曲線了 (為了使唱片更加好聽),消費者不用再調一次

2025-08-13 11:42
音樂是玄學~適合自己就是好!....不管價格、外型、音質...(硬件、軟件永遠比不完)
id104140alex wrote:
音樂是玄學~適合自己...(恕刪)

真的,看數據有人認爲設計有問題,但聽感是很主觀的東西,有人覺得好聽也沒什麼錯,但商人會形容的很讚這也不是什麼問題,如果我是在賣這對喇叭的人,我也會說的天花亂墜啊,這很正常
stevenkc888 wrote:
這款喇叭缺乏中低頻的衝擊力,而小鼓等樂器也缺乏應有的力道和清晰度


這是同軸"紙盆"的常見通病,但"導致人聲聽起來平淡"就怪了 紙盆通常聲音較厚

我自己是聽慣了二分頻功夫龍單體,以前換過同軸紙盆,聽不慣,層次 立體感 鼓聲punch 差很多。只有紙盆人聲較厚,同軸聲音柔順是特色。

以下是問AI的同軸紙盆缺點

同軸紙盆喇叭(Coaxial Paper Cone Speaker)雖然在結構整合和空間節省方面有優勢,但仍存在一些常見缺點,以下是主要問題:
1. 高頻與低頻互相干擾

物理限制:高音單體(通常位於低音單元中央)與低音紙盆共用同一軸心,工作時兩者的振動會相互影響,導致聲波相位失真。

瞬態響應差:低音單元的劇烈運動可能干擾高音單元的精準發聲,尤其在動態大的音樂中(如鼓聲+人聲),細節表現可能模糊。

2. 指向性問題

高頻指向性窄:高音單體因位置受限,通常設計為小尺寸,導致高頻擴散角度較小,偏離軸心聆聽時高音衰減明顯。

低頻遮蔽效應:紙盆的低頻擴散較寬,可能掩蓋高頻細節,影響聲場平衡。

3. 紙盆材質的固有缺陷

濕度敏感性:紙盆易受環境濕度影響,吸濕後變形或軟化,導致音質劣化(如失真、效率下降)。

耐用性不足:長期大功率使用下,紙盆邊緣(懸邊)容易疲勞裂化,壽命較短。

4. 功率限制與失真

承載功率較低:同軸設計通常需妥協單元尺寸,低音單元的衝程(Excursion)有限,大音量時容易產生非線性失真(如破音)。

分頻器設計挑戰:同軸喇叭需整合分頻網路,若設計不良(如分頻點選擇不當),可能導致頻段銜接不順。

5. 聲場與立體感較弱

單點聲源限制:雖然同軸設計模擬點聲源有助於相位一致性,但缺乏多單元分離式喇叭的層次感,聲場深度和立體感可能不足。

6. 散熱問題

高音單體散熱差:高音單體被封裝在低音單元中央,散熱空間有限,長時間高負載工作可能過熱,影響性能或壽命。

適用場景與取捨

同軸紙盆喇叭的缺點多與物理設計和材質相關,但其結構緊湊、成本較低的優勢仍使其適合以下場景:

入門級音響系統:如汽車喇叭、多媒體喇叭。

空間優先的應用:需要節省安裝深度的場合(如書架喇叭)。

若追求高音質,分體式多單元喇叭(如獨立高音+中低音)通常能提供更好的頻段分離度和動態表現。
luxor_w wrote:
是不是有人認為平直的SPL是好聽與否的標準?


SPL跟解析、通透、空間感等重要聽感都扯不上關係吧
拿SPL看喇叭,有點像是從肌肉組織判斷這個人籃球打得好不好一樣.....天差地遠
早年喇叭廠一定是以頻率平直為方向

現在就不知道是為了凸顯什麼 頻響都是怪
自己接觸音響超過40年 也是電子本科
待過音響店 電子零件通路商
還有電腦喇叭公司 擔任研發工程師 量測及修改

講真話也許令人討厭 但是清者自清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