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兩聲道我都喜歡~沒有對錯。就是一種玩法

以前,玩二聲道的人遠比劇院系統多當時各大音響論壇上的討論,多半集中在音色、音質、音場的調整與變化。隨著時間推移,開始有玩家關注到電源處理、空間聲學設計,甚至是各式各樣的小道具,玩法也越來越多元化。
在那個年代,家庭劇院常常被視為「入門級」,無法稱得上 Hi-End,因為那時市面上願意深入耕耘劇院領域的品牌與產品並不多。那麼,劇院系統何時才開始真正爆發呢?這得從「軟體來源的取得」說起。
在還是 DVD 為主流的年代:出租店裡的光碟大多是 D5 格式,也就是經過壓縮的版本。即使是透過一般通路購買的正版 DVD,大多也是 D5,鮮少看到 D9(完整未壓縮版本)。老司機們都知道,這些 D5 的光碟雖然畫面解析度達到 DVD 的標準(480P),音效格式表面上也是 DTS 或 Dolby,但是總覺得台版光碟的音效老是平淡無奇、缺乏衝擊力。許多發燒友因此認為:「我的二聲道系統看電影的效果已經非常不錯,何必搞什麼多聲道劇院系統?」

當年我也是這麼想的。

直到 DVD邁向BD過渡的那段時期,網路上出現了所謂的「720P 版本」。雖然這些檔案來源不便多談,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取得高品質影音的門檻。早期要搞到一部未壓縮的影片(例如 D9)非常困難,而在 720P 與 LPCM 多聲道音效格式逐漸流行後,玩家們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正確解碼」所帶來的音效表現。原來,出租店或台版 D5 光碟與 D9 格式的音效差距,竟然如此巨大!

那個年代雖然也有一些多媒體播放機,但表現普遍不穩定,因此許多人轉向用電腦作為訊源,也就是現今所謂的 HTPC。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從滿足於小確幸的二聲道,逐漸轉型佈局多聲道影音系統……

進入多聲道的第一階段,我的思維仍舊停留在二聲道時代。
我總覺得眼前那兩尊主喇叭(俗稱門神)才是一切的關鍵,直到我突然發現:一部電影中,有極大的比例的聲音是來自中央聲道。於是我開始重視中央聲道的表現,並將原本那顆小巧的中置喇叭升級了好幾個等級。這一升級如脫胎換骨,整體音場表現超出我投入的成本,物超所值。

當然,有人會說:「我不用中央聲道,讓主聲道模擬中置就好。」這在理論上可以行的,但實際上會產生問題:若觀影時座位稍微偏左,所有人聲就會偏向左側;偏右亦同。聲音的定位與移動感會大打折扣。若空間允許、預算充足,一支強而有力的中央聲道絕對是必要的。
當時其實不少人對我這種升級建議頗有微詞,得到的回饋不少都帶點食材過期的味道。

組一套基本的家庭劇院,環繞聲道絕對不能少。
即便是用淘汰下來的書架喇叭來充當環繞,我都覺得非常合適。環繞聲道的定位不是追求極致,而是「有比沒有好」。補上它們,整體聲場自然就活起來。畢竟,無論模擬技術再怎麼強,再貴的 Soundbar 也無法重現實體多聲道所帶來的包圍感。

我對環繞聲道的態度一向是「寧濫勿缺」。不需要迷信什麼十萬元一對的旗艦環繞喇叭就能碾壓三萬元的中階品,真正重要的是「搭配」與「空間調整」。大空間選大喇叭,小空間選精緻喇叭,這種實務考量比單純看品牌、比價格更為重要。

而在家庭劇院中,最具靈魂性的角色,非「超低音」莫屬。
初次接觸劇院系統時,除了 360 度的包圍感震撼了我,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就是來自超低音那種「撼動身體」的衝擊力。空氣振動、低頻輕觸皮膚所帶來的酥麻感,這種體驗,是玩純音響時無法獲得的。
不過,要擁有這樣的享受,除了設備與調整,更需要空間、良好的鄰居,與支持你的另一半。因此現實中,很多人選擇不裝超低音,實在可惜。

我曾經在一棟電梯大樓中,測試放置一顆短小精悍的鋼砲級超低音。雖然不是為了極低頻,而是針對 40~80Hz 的體感強化,效果依然顯著。即使少了地動山搖的效果,但觀影感受已經大大提升。如果在擺位上再下點功夫,一顆小鋼砲絕對可以扮演關鍵角色。
回想早期玩立體聲的時候,許多玩家為了三頻平衡,選擇了大過空間所能承載的喇叭。結果雖然低頻出來了,卻因為能量過多無法消化,導致中頻糊掉、高頻刺耳,這種「蝴蝶效應」在純音樂系統裡可說是災難性的。

多聲道兩聲道我都喜歡~沒有對錯。就是一種玩法
2025-05-10 15: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聲道 玩法
去跟台北嘉年華預約試聽看看, 嘉年華的多聲道系統調校的不錯, 聽ATMOS空間音訊音樂很有層次感, 而且跟一般店家弄起來很吵的感覺不同, 非常值得去看看
嘉年華不錯啊!老闆人熱情又專業。

鐵板不神算 wrote:
去跟台北嘉年華預約試...(恕刪)
家庭劇院再怎麼組也是比不上戲院,也不可能摧到劇院的音量,還有空間鄰居問題。而且又不是一天到晚看爽片(少數人可能是)如果去戲院算方便其實就常去就好了。

中置聲道比左右聲道更重要是基本的。你少說了隔音要做到能隔低頻,可能需要浮式隔音牆,浮動天花板和浮動地板,才是最麻煩也最貴的,不然鄰居就煩死你。
在裝修面的東西。其實可以再拉一篇來聊~
不過說真的。家用要做到效果比電影院好。實在很容易。
因為空間~
家用的空間小,可控性高
電影院空間大!甜蜜點却只有那幾個。
不過你也說到重點了,組一套劇院能上電影院看多少部片。
其實就是消費者給自已找一個興趣。
玩車 玩錶 相機等等~都一樣

dirtsa wrote:
家庭劇院再怎麼組也是...(恕刪)
MarsAudio wrote:
以前,玩二聲道的人遠...(恕刪)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有人喜歡兩聲到有人喜歡多聲道,

有人喜歡音響性有人喜歡音樂性,都愛都不愛也正常,

就像樓主音響工程建議規劃調校,有人隨便擺隨便聽,

玩法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最重要的是美好的喜歡的喔。
台北嘉年華要先預約,他們會把客戶想要聽的設備調整擺位擺好,這是一個正確的態度

每一套系統每一件器材都有它的特性需要搭配與調整才能發揮最好的一面,臨時隨便接上就下定論,容易錯殺忠良更容易落入店家惡意的圈套 (洗器材)

所以,事先問客人要聽甚麼配置,然後把設備準備好等客人,這才是店家應有的態度與精神



鐵板不神算 wrote:
去跟台北嘉年華預約試聽看看, 嘉年華的多聲道系統調校的不錯, 聽ATMOS空間音訊音樂很有層次感, 而且跟一般店家弄起來很吵的感覺不同, 非常值得去看看
非常認同。
以家庭劇院系統!
如果現場換喇叭,設定調整都會不一樣。

六顆小星星 wrote:
台北嘉年華要先預約,...(恕刪)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