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搬家後,入住也近半年了
附上小弟 Sony Bravia 9系列組合全貌
(75" Bravia 9 + A9000 + SW5 + RS5)

-----------------------------------------

久違的開箱,這次獻給了Sony BRAVIA Theatre Bar 9
5年下來
多多少少也見證到Soundbar的進步
各家大廠
大致都意識到消費者在居住空間的限制下(小),又想滿足實體多聲道的感受
陸續補上了後環繞的配置
-----------------------------------------
這次試聽的組合有
1.Sony BRAVIA Theatre Quad (A9M2+SW5)
2.Sony BRAVIA Theatre Bar 9 (A9000+SW5+RS5)
3.Samsung Q990D
4.Yamaha Bar50A+X1A
實際聽後感想(這很主觀,參考就好)
選手1.
這組其實是原先鎖定的標的
也分別去了復興館及信義A13試聽
就環繞效果來說 它絕對是最好的
但美中不足的是中置聲道
Sony店員
有先提醒這塊有點虛
建議能夠搭配有支援S-Center的Sony電視補上這弱勢
小弟聽完也是深深有感
-題外話-
復興館
空間跟擺位比較貼近一般家庭
可惜的是 雖然四周封閉但不到頂(非密閉空間)
私心建議:
挑平日人少的時候去試聽
A13
全密閉空間
但後環繞擺設離沙發區有段距離(尤其左後方)
選手2.
一發表就去A13試聽
當下立即與A9-M2相比
雖然A9000環繞是靠反射的
但這次充分體驗到Sony的黑科技
-360 Spatial Sound-
當下有種被音場包覆的感覺
十分有感
另一半與我一致認為
環繞:A9M2 > A9000
中置:A9M2 < A9000
低音:A9M2 = A9000(皆SW5)
選手3.
這組聲音算熟識了
但990D比起舊愛Q80R 總瓦數提高了不少(尤其後環繞)
加上這次多了Party Mode(後環繞能同步出聲)
算是有令我驚艷到
選手4.
這次去西門的某間店試聽
老樣子
音色還是很好
可惜的是
後環繞這塊有點虛(畢竟瓦數不高)
不然這款CP值絕對是最高的
但就現況來說
已經無法滿足我的需求

總結一下
音色:Yamaha > Sony = Samsung
環繞:Sony > Samsung > Yamaha
低音:Sony > Samsung > Yamaha
價格:Sony > Samsung > Yamaha
最終
我們選擇了A9000而非
(也增加了些後續升級電視的扣打)
-----------------------------------------
【三箱】(A9000/SW5/RS5)
由於親自跑一趟跟店家自取(省了不少)
CUV車格在後座單邊放倒的情況下,可以完美塞進

【扣除本體之內容物】

【本體】(比舊款Q80R更長)

【輸出入端】(HDMI *2 1進1出 / S-Center)

【遙控器】(設定完就沒使用過...)

【重低音】(跟8"的Q80R相比,效果真的大不同)

【後環繞支架】(可鎖中/後及完美藏線)
- 頂部
- 底部
【各項設備佈局】
- 電視牆
- 沙發區
- 客廳全貌
-----------------------------------------
目前設備如下
TV:Panasonic 65LZ1000W
播放器:Himedia Q30Pro & Apple TV 4K
遊戲機:PS5
【常駐參數】(還記得在A13,店員音量要開到40+)

一週後感想
【優點】
電影體驗方面:
這次測試看過無數次的Top Gun Maverick
阿湯哥Solo 2分15秒及空戰片段
就環繞效果來說
真的只有一個字

遊戲體驗方面:
雖然PS5僅有少部分遊戲支援Dolby Atmos
但這次的升級
單就聲音量體來說,是相當有感的
音樂體驗方面:
AirPlay 對於果粉來說十分便利
【小缺點】
1.HDMI僅僅只有1進1出:所幸目前電視端有兩孔也支援2.1
2.音量顯示需搭配本家電視才會有數字,別牌電視只會出現增/減
3.音色不到十分驚艷,中規中矩(這很主觀)
以上
為小弟久違的非專業開箱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