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是介紹架構,器材則是持開放,個人自由選擇。
這是我書房的系統。
iMAC 用 usb線 連接一台 USB DAC
然後DAC 用 紅白線 接一台 綜擴。
綜擴再用喇叭線接喇叭。
我客廳的音響架構也差不多一樣。
iMAC 變成 75" 電視 + MAC mini
DAC 差不多。
喇叭則換成 落地叭。
照片中 USB DAC 是陸製品,很便宜。
這台 bypass mode 推力不錯,所以選了這台。
綜擴是我DIY的單端管機。
前級是 老北京 6N1。
後級是小三極管 12B4A。
我6N1 直接 直交 12B4A, 所以中間省去了耦合(交連)電容。
輸出大約 1.3 W左右吧,甚至更低,我沒去量,理論值差不多是這樣。
圖上有兩對喇叭,一對是 usher BE718, 另一對是DIY fostex FE83 三寸全音域喇叭。
為何會用這兩對。
usher BE718 買了十幾年了,一開始就買了,所以也沒理由。
fostex 全音域上班時,買了試看看,可以近耳聆聽,比較不會吵到別人。
這兩對叭沒事我就交換聽,作一下 AB test。
fostex 還反而比較大聲,聲音細節比較多。頻響不錯,聽感不差。高頻擴散好,但比較吵。聲音有點硬,感覺沒有Q度,低頻量感真的不太夠。
BE718 就不多談,聽起來還可以,有優點,也有一些缺點。
我的架構我覺得彈性很大。
三個器材, DAC, 綜擴,喇叭,價格彈性超寬廣的,可以幾千元,也可以幾十萬,任君選擇。
單端管機,瓦數很低,所以喇叭線,電源不講究,合格就可以了。
單端前級輸入電平也比較高,我這台我設定約 2V, 這麼高的輸入電平,對電源品質的需求也是很低。訊號線要求也是很低,所以都是合格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