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頻段測試(應該是這樣說吧)
我不是專家,來尋求各位大神的意見。
這樣測高頻低頻,正常要輸入多少DB?
還有這樣對擴大機的壓力很大嗎?
想用DRC,有推薦嗎?
感謝各位
從以前到現在幾乎都是使用Y.P.A.O
(一陣子是玩過SONY的D.C.A.C得益於以前 DIGITAL CINEMA SOUND中 MULTIDIMENSIONAL)
大抵校正就是三大類
喇叭特性、.喇叭協同性、空間特性
隨手跳躍心得如下
1.最得益的就屬駐波控制,毫無懸念,其二就是分頻管理(可依喇叭滾降性能隨喜),再來就是距離延時同步,這幾個完全沒有任何副作用。
2.殘響與反射一直以來都是屬於空間營造擬真度,這部份越來越厲害,以前會有電子音,現在都不會了,但是你完全不能介入機器的設定,不然對照類別的空間效果會打折,甚至拖尾音。
3.對於TESTTONE跑音壓大小,人文小品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實務上SFX,所有環繞聲道的效果一直以來其實都是隔靴搔癢,後來也不管YPAO給過不給過,除了L、C、R、SUB以外全部音壓給它拉到MAX.......,個人HTPC與盒子是沒感受到EAC3對白補正困擾。
4. 喇叭音色要不要協同,個人認為各家預設的衰減高頻後
(NATURAL、REFERENCE等檔位減緩影院原始音軌的過激高頻配合電影院環境)
協不協同主聲道音色,對於LR小尺寸設定來說,影響不大,但是萬一選擇落地,校準後你的中置喇叭跟不上會糊,不過對於劇院燒友來說,中置喇叭都是拔尖預算投入更勝重低音,所以這點應該不是問題。
5. 所謂的喇叭響應曲線下修可以,貪心的設定不予苟同,如同亮度與對比就是一刀切,看你怎麼取捨而已。
6.至於什麼正反相位判定,個人人品也沒遇過什麼怪問題.......
================================
很可惜曾經曇花一現的ONKYO DPCN 電子分音並沒有在劇院業界發揚光大,
它的精華不在分音,而是PIONEER強調的全頻段相位控制概念(但我質疑先鋒的有效性,只有一股電流混入反相訊號要如何改變多顆單體的運作一致性,也不衛生),
頂級的喇叭也可能分音器與單體性能老化偏離原有設計相位協同性,更不用說
一般喇叭沒在注重這個,ONKYO作法至少可以二路分音在相位時間上完美契合
運作。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