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用的耳機是 hd201, 很驚人對吧?這支很便宜的耳機,我用了很久。
會用它那麼久,倒也不是覺得它很棒,而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手邊不缺耳機,所以很少會自己買。但你問我喜不喜歡用耳機,答案會是「no」!原因很簡單,因為會讓耳朵不舒服。
我戴過不少耳機,就算是再舒服的,也不可能像衛生棉一樣,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又是個連手錶、手環、項鍊等都很懶得戴的人,在家通常全裸,以前要不是因為不方便用喇叭,其實我是不會想買耳機的。
新年換了地方住,租了一套公寓,總算是可以放心的用喇叭來輸出電腦音效。純粹是要看片及遊戲用的,所以一開始就朝著電競喇叭的方向找。稍微做過一輪功課,發現幾個有趣的事。
電競喇叭業者,大概可以分為幾類:
一類是電競品牌,但通常是周邊起家的品牌,如羅技、雷蛇。零組件品牌通常會做耳麥。
一類是電腦用喇叭品牌,基本上就是老牌的CREATIVE。
至於真正做專業喇叭的業者,就很少了。
為什麼呢?因為電競的音效輸出,不少人還是選擇耳麥,除了有麥克風機能,戴著帥,也比較適合大部份的環境。不過,喇叭跟耳機若要認真比較差異,仍然是無法互相取代的。以我來說,耳機要拔上拔下很麻煩,一直戴著也不舒服,就算是無線的也一樣。
EDIFIER 是做專業喇叭起家的,專業喇叭加上藍芽剛好能吸引到我,而且不是很貴啊!不到三千塊買一組這種等級的音箱,個人是覺得蠻划算的。

X230 自帶燈效,這是還沒點亮之前的樣子。

主音箱上方有三個按鈕,操作上很簡單。

背後的 I/O,其實也不用怎麼調整,調 BASS 就夠了。

左右兩顆音箱是透過 USB 來連接。

音箱運作時跟開機時會有燈效,我拍不太出跟官網一樣的照片,借一下官網照片來充數。
音效的表現呢?首先先說一下我對電競喇叭的認知。通常一般音樂喇叭,求的是音質,電競喇叭則是重視浸入感,這兩者在軟硬體的設置上就會差很多。求音質,先天的硬體就不能輸,單音箱的用料及設計也一樣。
浸入感的話,靠軟體的演算就能達成,君不見一大堆電競耳機都是主打此點。透過演算法的方式來呈現臨場感及環境感,這通常也是電競用途較為追求的主軸。
X230 配對成功後,馬上開了最近很紅的、已經上 PC Steam 的「戰神」來玩。第一個印象是好震憾啊!這音箱好大聲啊!它的聲量跟它的體積成正比啊!還好已經搬出來住整層公寓,不然買這顆喇叭就浪費了。

X230 低音單元的口徑是 131mm,左右兩顆輸出是 7w,中間則是 14w,在玩戰神的 BOSS 戰時,地動天搖的、有點像是去電影院時在影廳外感受到的重低音那種感覺。用 Netflix 看了 2012、The Rockuql lx 幾部比較大場面的片子,爽度實在是超越了這個價格。


不必戴耳機,耳朵也舒服許多。上面忘了講,戴耳機同時會讓我覺得不太有安全感。有的人會故意與外界隔音,但聽不到外頭的聲音會讓我感覺危險。喇叭通常如果要開到蓋過外界的聲音,就是 party 等級了,我相信這顆喇叭做得到,但左鄰右舍應該會來抗議。
不過,如果只是要開到坐在桌前有震憾感及臨場感,其實是不用開到多大聲的,如果是跟另一半一起看電影,也會是耳機做不到的。
X230的訊源不是只有藍芽,還有 AUX 跟 Line-in,透過短按電源鈕就能切換。X230的藍芽是4.2,我沒有試如果同時開了一堆藍芽,會不會有干擾的情況,如果不是像我一樣是無線控,建議電腦還是能用有線來接,藍芽留給手機。
若要說有什麼缺點,就是喇叭的表面容易沾灰塵,官方沒有特別說建議的清理方式。這顆喇叭雖然有做了 RGB 燈效,電競的表現也很優,但定位上就是一顆室內的固定式音箱,有些藍芽喇叭會標榜成「派對適用」,簡單的講就不是太怕酒水沾濺之類的,這跟X230 的定位有點距離,它比較適合放在一個位置固定不動,最好也不要太常移動,以免髒東西黏到音箱外的保護棉上。
最後簡單統整一下這顆音箱的特色
● 很便宜,新台幣兩千出頭
● 體積不算小,有點氣勢
● 藍芽及 Line-in、AUX 輸入很方便
● 有 RGB 燈效
● 重低音水準夠

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是專業喇叭品牌出品的,我個人覺得專業喇叭廠要跨電競絕對會比電競廠跨喇叭來得簡單,而且我只是要一個人玩遊戲,又不是要在戰隊房裡練功,實在不必用耳麥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