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前言:

在音響的領域中,數位升頻運算處理這個設計常常被許多廠商運用,有的做在DAC晶片上,有的搭配PC軟硬體從訊號輸出端(轉盤)出發,比如我也使用的HQ Player及Roon;也有直接做一台獨立的升頻(Upsampler)。

究竟這些數位升頻差別在哪裡,這一年之中,我已經遇過至少有4位朋友問過我,也一同討論過,雖然我自己是兩種都玩過,但是因為連喇叭都升級成Magico S5 Mk2了,而且最近幾年前前後後設備換太多,沒有同場比較,就沒有判斷基準;沒有幾個人一起試聽、討論過,就怕還不夠客觀,因此也說不準。

我的一位好友,同時也是認識多年的資深音響玩家如此說:「大家講來講去廢話太多,直接把東西搬過來一起聽聽,就是最準的,我話說完了,誰贊成,誰反對?」

於是,有人出器材,有人出耳朵,很快地,兩週之內便促成了這場聚會。



前置準備:

這次測試使用朋友帶來的PC來當轉盤作數位輸出,音樂曲目則是撥放儲存於HDD內的檔案,本次參與的同好都有帶來他們各自的參考曲目。

DAC的部份是使用dCS Vivaldi DAC來播放,由於Vivaldi DAC的輸入端子相當豐富也最齊全,可以完全對應各種不同規格的數位訊號輸入,因此朋友的Wadia及MSB DAC(由於未選購其他數位介面)暫時就先不加入測試。

另外,為了因應PC轉盤USB的輸出無法直接連接dCS老升頻器Purcell,系統使用了一台CHORD 2YU連接到該器材,最後,所有器材也都透過這台連接以示公平,也方便輸出不同規格的取樣率給升頻器使用。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由於在跑軟體升頻時,對於PC硬體規格有相當要求,因此朋友的硬體就必然稍微講究一些,以確保每個軟體升頻選項,電腦都能夠順利運算。

當日所有的測試比較都是在場的6個人一起聽,並選擇各式不同種類的曲目來測試。



外置升頻器: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一開始大家先一起聆聽外置升頻器的部分,有dCS Purcell、Chord M Scaler及Chord BLU MK.2。

外置升頻器主要是使用專屬硬體搭配器材來做數位運算、輸出入整合與升頻處理,所以外置升頻器同時也是一種DDC,不同的器材升頻的選項也不同,常用的升頻除了PCM的升頻模式之外,也有把PCM轉成DSD的升頻方式。

dCS Purcell: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一開始我們先聆聽dCS Purcell,這是一台20年前由dCS改良+簡化業務用升頻器而發售的產品。
dCS的升頻器從最早專業用的972、974一直到這台Purcell,聽物主說每一代的進步幅度都相當大,而且有許多唱片其實都用過dCS升頻器處理過才做成SACD。

Purcell分為兩個版本,前期的版本最高可以透過雙AES升頻到PCM 192K/24Bit,後期的版本可以使用1394介面進一步升頻到DSD,本次測試的Purcell是後期完整功能的版本。

大家一致認為,這台二十年前的老古董接上去後聲音進步不少,解析提高了一截,細節量多了許多,聲音變得流暢且自然,出乎意料。Purcell加上系統之後的提升,真的是不容小覷。

Chord BLU Mk.2 、M Scaler: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第二組硬體升頻器是Chord在2017年及2018年分別發表的BLU MK.2及M Scaler。
BLU Mk.2是CD轉盤再加上升頻器的設計,最高可以支援到PCM 16倍(768KHz)的升頻,而M Scaler則是一台標準的升頻器,最高一樣可支援到PCM 16倍的升頻,一個明顯的差異是,M Scaler工作溫度比BLU MK.2低了不少。

在用完午餐之後,兩位物主分別把Chord BLU Mk.2及M Scaler接上聆聽,雖然細部感受各人稍有不同,但大家都一致認同的聽感是,聲音都變細緻了,音樂的紋理更清晰也更有光澤,原本樂曲中的BASS比較亂且吵雜,現在變得凝聚且清晰(雖然有人不見得喜歡這一點),在聆聽大編制音樂時音場明顯大了一圈,分離度更佳。

總體而言,Chord的這兩台升頻器讓聲音就像是撥雲見日般,而且更耐聽還沒有犧牲細節,提升感相當大。

而在M Scaler發售之初,有許多玩家常會拿來和BLU Mk.2進行比較,認為M Scaler只是將BLU Mk.2拿掉轉盤的簡化版本,我自己也曾是BLU Mk.2的用家,難得趁這次機會也應物主要求,大家一起好好比較。

在同樣的測試條件之下,BLU Mk.2的聲音表現更為全面,更有厚度,音場的縱深以及層次感比M Scaler好上一截,聲音的表現更為滑順流暢且寬鬆。

BLU Mk.2在連接Vivaldi DAC時可使用雙AES傳輸,升頻的檔位也能切到更高,此刻出來的聲音差距更大,大家都一致認為這兩台器材確實是不同等級的。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最後,一位朋友突然拿出他公司用的Chord Qutest DAC,
想請大家聽看看,較為入門的DAC接上升頻器後聲音是否也能提升?

把Purcell接在Qutest上來聆聽,即使DAC是Qutest,提升的幅度還是不小,
聲音的層次感以及細節量都有明顯的進步。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軟體升頻:

聽完了外置升頻器後,再來是軟體升頻的部分,軟體升頻的設置採取官方推薦的硬體規格,跟物主都是使用ROON及HQ Player來進行測試。

HQ Player: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從PC HIFI開始盛行到成熟階段,HQ Player在電腦訊源的播放軟體中就佔有一席之地,不管是豐富可選擇的功能,或是各種不同的升頻處理,HQPlayer總能輕鬆支援。

物主將升頻選項調整好,大家開始試聽,升頻選項不管是PCM或是DSD都有實際比較。
聽著RR數位母帶的朋友突然說:「聲音都完全變模糊了,有人有一樣的感受嗎?升頻選項開了之後,樂器的邊緣我感覺開始有碎裂感」

「但這是否是解析提高了呢?」一位在場的Wadia 16物主這樣說。

組織這次聚會的大老則是說,「這不是解析高,或是細節變多,這是聲音已經散開、變得不扎實,粗糙的毛邊都出來了,聽起來比較不自然了」

使用HQ Player的物主最後說道:「這聲音沒比較沒傷害,老實說,我實在有點意外...」

Roon: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心得】近期接觸的數位訊源軟體與硬體升頻心得

Roon作為新世代的播放器,整合的功能相當豐富,播放硬碟內或是串流的檔案都很方便,舒服的介面配合完整的軟體功能,近年來成為大家的愛用軟體,我自己也有用。

朋友一樣是將軟體開啟,開始設置升頻選項,從PCM一路設置到DSD,並聽看看不同的升頻選項對音樂的影響。

物主聽完跟旁邊的友人說道:「怎麼會升頻越高,聲音越後退越薄聲?」

我則是認為,DSD的升頻似乎比PCM升頻還要緊繃一些,表現也更刺激不太耐聽,跟我常聽到的DSD檔案或SACD的特性不太相像,我比較能接受PCM的選項。



心得總結:

這次很難得參與了這個主題聚會,跟多位好友,大家各自出力來一起做這個測試,不管是硬體升頻或是軟體升頻,這個經驗都相當寶貴,大家聆聽後反覆討論、辯論再試聽,最後一致認為,當天使用的獨立升頻器的提升感目前是高於軟體升頻的表現。

但我認為,數位資料如何演算、處理都相當複雜,這些軟硬體的升頻運算技術都是各家不傳之密,也是這些專業工程師長年累積的對於音樂回放的理解。

也因此,我感覺更要審慎對待,經過這次的聆聽聚會,作為HQ Player的使用者,我也受到了一些衝擊,加上幾位物主朋友的慫恿,正在慎重考慮是否再升級PC硬體重比一次,或是乾脆加一台升頻器引進自家系統,我還在思索猶豫著。
2021-12-15 17:44 發佈
HQPlayer應該要加上Pi做NAA

這樣才有威力

如同Roon要有Core和Bridge一樣

不能所有都放在同一台機器上玩

效果會不好

另外PCM升頻比較有感

DSD我是不喜歡升頻

吃資源太重了(My機器太爛了 不是i9)
Joshua_wu wrote:
前言: 在音響的領域(恕刪)


感謝分享,果然吸收不少知識,五分奉上啊~
不好野人,江湖人稱「盲狙先生」,https://www.facebook.com/3cshopper
me5888 wrote:
另外PCM升頻比較有感


除了少數R2R的DAC外,目前的DAC都已經內建升頻處理了,只是各家調音不一樣。

我們拿Chord的DAC來看看,如果接上外部升頻器,內部又再升頻,即便是同一家的產品,也一定會打架!!

所以一旦接受更高頻的訊源,DAC就省略了內部升頻作業 (除此之外,有別的可行作法歡迎提出)

當各家把產品基本該調整測試的做完,就是看升頻的算法來調整聲音。 (如果工程師說他要調整供電去改聲音,先把他開除再說)

這次的測試以Delta Sigma的DAC當主體,所以我猜實際上會變成這個實驗:
當升頻到極致後,把各家DAC內部把升頻運算給跳過之下,純DA的精度和輸入/輸出訊號處理會變得怎樣

個人淺見,這樣的比較方法,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假如我是DAC的工程師,我會認為這就像是你把我部份元件拿去魔改後,說聲音有什麼變化。 (而我當初可能已經考慮過不同升頻結果做了選擇,很多設計還配合了我這個選擇,買家何必買了又拿去改....老人家看法,喜歡改來改去的當然也是一種樂趣...我年輕時候其實也常這樣)

這當然不是說升頻器是沒有意義的東西,既然98%的DAC都有升頻設計,就顯示他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是關鍵之一 (或沒有之一)

但如果要比較升頻器,基礎應該是拿沒有升頻的R2R DAC來負責DA,這樣比較,才真的看得出升頻的效果和差異所在 (OS vs NOS)

買Delta Sigma的DAC,除非是整廠的升頻方案 (例如Chord, DCS, Esoteric, Auralic),個人認為這比較好體現設計者當初認為的"升級",否則比較像是一種額外的調音 (好比買一個EQ,再加一個Dirac,再加一個Room Perfect....)

當然音響本質就是給人玩,所以怎麼玩才好,大家各自開心最重要
me5888 wrote:
HQPlayer應該(恕刪)


感謝me5888大的建議
當初會在硬碟播放音樂進行比較,是當天在場的前輩們一致認為這樣聲音較為理想,
套一句當天前輩中所說的話:「我認為音樂放在硬碟內播放,就像是黑膠一樣醇厚。」


smdavid wrote:
感謝分享,果然吸收不...(恕刪)


感謝smdavid大助推
1000K wrote:
除了少數R2R的DAC(恕刪)


1000K大您好
對於您留言中升頻器運作的看法,我還真的是比較少聽到,不知道是否有來源能夠讓小弟參考?

我認為DAC在進行數位類比轉換時,他所經過的演算法及處理,都是廠商的不傳之密,
包含升頻器要怎麼對數位訊號進行加工,各家演算法的差異在哪裡,
數位訊號要怎麼跑,這可能也不是我們消費者能夠完全知曉的。

當天和前輩及同好有聊到這點,在場六位同好及前輩,都還是比較贊成耳聽為憑的方式,
大家貢獻耳朵貢獻器材、提供不一樣的設定,大家一起聆聽及討論。



不過說個題外話,當年在購入dCS Vivaldi DAC時,曾經有看到官網做很詳細的解碼介紹,
官網中也有寫出一個簡易的流程圖,告訴消費者5bit Ring Dac的工作原理。

網址就放在下面,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看看
Ring DAC
Joshua_wu wrote:
當年在購入dCS Vivaldi DAC時,曾經有看到官網做很詳細的解碼介紹,
官網中也有寫出一個簡易的流程圖,告訴消費者5bit Ring Dac的工作原理


你自己貼出來的圖片就證明了,DCS只是把原本DAC Chip升頻到706.8或768K的工作,拉出來做,然後最後套用一套類似R2R的方式轉換出所需要的電壓

我相信DCS他們設計產品真正的功夫還是花在升頻運算處理上。

那你應該會好奇,如果我輸入的訊號已經是706.8或768K的話,Vivaldi會怎麼處理呢?
我保證,就是直接By Pass前面的線路,跑到你貼的圖片這裡,產出電壓訊號(這應該我不用解釋為何吧)

如果你輸入只是44.1KHz的訊號,就會跑一堆運算,升到706.8K,再到你貼圖的地方轉電壓訊號

所以,某大廠的DAC說,他利用ESS的DAC,但所有的Filter都是自己專屬平台完成的,你知道他怎麼做吧? 就是先升頻到706.8K或768K,再塞進去就好了

既然講破了,那就繼續...
R2R的廠商一堆,為何許多廠商也內建升頻? (MSB, Rockna別跑...就在說你)
我保證那絕對是為了Cover他們自己R2R線路/設計不夠完美的地方

要單獨比較升頻效果,只有敢把所有升頻/Filter拿掉(全部脫光光)的NOS R2R DAC比較合適。
否則就像你測試的,你By Pass了DCS或Chord的Filter,然後說這好不好聽。這在原設計者眼中,是一件很怪的事情
(好比你把人家整條電源線,拆了他的插頭自己改,然後又評論說這線的設計走向,原設計者可能會認為你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公道的說法)

拿MSB或Rockna來說,如果你By Pass他Filter,然後說他們效果不如OOXX (因為R2R基底不夠完美),這樣對原廠來說,其實不是很公道。因為設計是一整套的,工程就是各方妥協的產物。

音響怎樣玩是每個人偏好,而測試評論是另一門學問,大家不一定要在玩音響的時候老想工程是怎麼做到的。 (絕對沒有使用XX技術就一定好,OO技術就一定差這回事。一定要看整體比較)

我猜你也有玩獨立前後級吧? 拿前級來說,我個人需要的是完全無染,只要音控和遙控良好的產品。
但有些前級帶有圓潤聲音的效果(會犧牲一些解析和速度感),有些帶有擴散音場的效果(會犧牲一些定位和凝聚感)。當我摸到那些前級的時候,我絕對不會說誰好誰壞,因為我清楚那些前級有它們發揮的地方。而我自己的選擇只是因為那樣的產品適合我而已。

玩升頻其實也是一樣,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點就好
Volf

[讚][拇指向上][100分]

2021-12-17 21:08
1000K wrote:
你自己貼出來的圖片就(恕刪)


感謝1000K大詳細的回應

回應中的一句話我非常的贊同

「音響怎樣玩是每個人偏好,而測試評論是另一門學問,大家不一定要在玩音響的時候老想工程是怎麼做到的。 (絕對沒有使用XX技術就一定好,OO技術就一定差這回事。一定要看整體比較)」

的確,在音響中最後的整體比較以及表現才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在這次的測試當中,我邀請了眾多前輩同好當日在寒舍一起來聆聽並討論。


此外您說的「By Pass了DCS或Chord的Filter」及「訊號已經是706.8或768K的話,Vivaldi會怎麼處理呢?」
這兩段話和我的理解及使用經驗剛好有一些不同。

就我使用dCS Vivaldi DAC的經驗,如果輸入訊號是706.8K或768K,
DAC會直接不工作,因為Vivaldi PCM的輸入最高只能解到352.8K及384K,
所以數位訊號進入Vivaldi DAC要怎麼處理我們不清楚。
而Chord的Filter在2018年Rob Watts就有在論壇上跟大家分享,
Qutest的裡面的filter有三個階段,使用原廠升頻器會跳過第一階段,
但是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filter還是會運作,尤其是第三階段是升頻2048倍進行處理,
況且Qutest當時接的升頻器是dCS的,DAC內的運算怎麼跑我們真的不得而知。
Rob Watts的回應我放在這裡
各家DAC都有自己獨門的數位處理技術,訊號怎麼跑這是各家工程師的專業了。

這次的文章主要是紀錄當天使用外接硬體升頻器及軟體升頻對聲音的影響,
除了文章中所提到的DAC之外,當日還有其他的DAC在旁邊交叉測試,
今天不管用的DAC是什麼類型的,最後就像您前面所說的,
技術如何都不重要,還是要回到聽感的部分。
smdavid

非常棒的回覆與分享[讚]

2021-12-17 10:56
lingo1388

【如果輸入訊號是706.8K或768K,DAC會直接不工作】拿電腦高解析格式設定輸出,接CD 或早期DAC Input端,依然正常播放,其中道理為何沒研究;此情不知是否為所指。

2021-12-22 12:04
Joshua_wu wrote:
各家DAC都有自己獨門的數位處理技術,訊號怎麼跑這是各家工程師的專業了。


謝謝提供補充資訊,我提到的是一般使用DAC Chip的狀況
Chord自己做升頻,和DCS自己做升頻,會稍微有點不一樣

按照DCS的圖示,當你升到768K的時候,它內部的運算一定會被By Pass掉。不過因為他只接受到384K,那表示最後還有一塊會運作。

而Chord最後吃DA的部分是2048倍的升頻,那表示他們會再補充到那個程度再丟到DA。
不過他既然講2048倍,那大概猜得出他們她們DA的基底應該是一個類似DSD或PWM的方式處理。

就是因為各家工程師有自己的調音專業,這也是DA產品多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他們賣的不是產品的純度,而是整套的設計 (Siltech跟你比銅線純度? 那還能賣超過3000元嗎)
所以如果要評比升頻,更適合的是NOS的R2R DAC (因為他們就像是賣純度和工藝)

同樣的,這世上沒有一套滿足所有人的升頻慮波算法,所以各有喜好是很正常的。
我遇過不少人,為了Dirac去買一些擴大機,最後又把Dirac關閉。理由是它們覺得關閉更好聽
邏輯稍微推敲一下就知道很矛盾,當初Dirac打開時候,他們覺得空間和平衡感整個好很多,為何後來又覺得純粹直接的聲音比較好? (而且聽的音樂還一樣)

人的口味會變,想法會變,追求調音,就是追求一個剛好的點而已。
(以樓主的照片來說,我猜攝影後製你也懂。如果每張都弄HDR,你也吃不下去對吧....調音的道理一樣)
Volf

[讚][拇指向上][100分]

2021-12-17 21:23
1000K wrote:
你自己貼出來的圖片就(恕刪)


說得好又詳細

不給分都不行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