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參考系統:
1、 唱盤: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2、 唱臂:Tien Audio Viroa 12”及Colin 16”
3、 唱頭:Hana ML MC及AT33 Mono
4、 唱放:Audiomat Phono1.6及Phono1.5
5、 擴大機:Audiomat Opera Reference 12
6、 喇叭:JMR Offrande

<楔子>
換換症是音響迷常有的症頭,輕者3~5年,重者1~3年就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不僅是大量小朋友離家出走,還要跟家中的財政部長大玩「價格低報」諜對諜的遊戲(不過,拜網路資訊發達之賜,被抓包的機會大增)。自從五年前走進愛情的墳墓,要踏進黑膠唱片這個大黑洞時,便被告誡不準有換換症。這些年,除換了唱臂(Tien Audio Viroa)及買買唱片之外,對於硬體設備絲毫不敢有任何非份之想。但,該癢的還是會癢,尤其是聽到別人的系統所發出的天籟之音,總會有著別人的老婆不會讓人失望之憾。近年來國外音響器材售價好像台股指數表現一樣,屢屢創新高,頗有令人買不下去,但又不得不追價買之感。基於國外的月亮不會比較圓及MIT國貨的高CP值,再加上說服太座這次是最後一次換器材(這誓言應該符合江湖流傳的「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男人那張嘴」這句話),將整個系統徹底改頭換面,把Tien Audio TT3真空唱盤及Hana ML MC唱頭,一次娶回家。

<真空吸盤套件>
TT3唱盤大約於2016~2017年間推出,這些年經過幾次的升級,讓聲音品質更佳,如轉速控制器的軟體升級,可以減少轉盤馬達雜訊,讓轉速更加穩定及精準;轉盤由壓克力換成POM材質的Delrin 轉盤,阻尼特性更好,更有效抑制震動;真空吸盤的升級套件,則讓聲音品質大大地提升。真空吸盤則是我選擇TT3唱盤最主要原因。因為黑膠唱片不會是平整的(更不用說魷魚片了),不會完全貼平唱盤,進而會減少轉盤傳遞到唱片上內藏的轉動慣量,且會增加細微震動,讓聲音聽起來虛虛的。真空吸盤的好處是運用大氣壓力把唱片壓平,讓唱片與唱盤緊密結合,減少震動,並且讓音像穩定與聲音紮實,相對的唱片的雜音也會變少。不過,有真空吸盤功能的唱盤售價都不便宜,不是小弟一個小小底層上班族可以負擔得起,而且有些幫浦體積過大,影響空間配置及美觀。有人建議可用外接式的真空吸盤,如I-qual IQ1300A。但,總覺得太過於麻煩。雖然聽黑膠唱片需要有儀式感,但聆聽程序若搞得太複雜就失去原本意義,有點本末倒置,被黑膠玩弄的感覺。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TT3真空吸盤的幫浦體積並不大(長寬高約22*22*6cm),但有9公斤重,很沉,吸力足夠(右邊旋鈕可以調整吸力大小)。因為體積不大且烤漆質感佳,放在任何位置,視覺上也不會顯得太過突兀。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真空吸管直接連承軸(上圖,出廠時就已經設定好了),只要把兩個黑色單向閥(下圖,防止幫浦聲音上傳,也就是說消音用的)連接承軸與幫浦,這樣就算安裝完成了。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轉盤上的三個小孔是幫浦吸氣用,承軸的孔洞是閥門。放上唱片,只要蓋上原廠的唱片鎮,輕輕按壓唱片鎮約5~10秒,等待幫浦吸乾轉盤與唱片間的空氣就完成真空狀態,而且完全聽不出來幫浦運作的雜音,靜悄悄的最高境界。聽完音樂,只要將唱片鎮拿開就會洩氣。不論在安裝及使用上都十分便利,完全不惱人。

<聲音表現>
操作方便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聲音表現才是更換器材後最期待的事。挑張熟悉的唱片,一下針,興奮非常。音場及動態瞬間變大,音像形體層次豐富與空間氛圍,是之前的系統沒有感受到。

<Trouble in mind> Steeplechase SCS 1139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自由爵士先鋒大將Archie Shepp在這張專輯與鋼琴樂手Horae Parlan合作演出傳統的標準曲目。不要被Archie Shepp的自由爵士名號嚇到了,這張專輯絕對悅耳,而且以Archie Shepp的自由爵士魂演奏標準曲目更是火花四射,不同於其他薩克斯風樂手。丹麥爵士小廠Steeplechase的錄音絕對合音響迷的味口。曾經有一年的音響展,拿著這張唱片請店家播放。播畢,就有樂迷詢問這張唱片何處買。聽聽B面第三首See See Rider,透過TT3,紮實的低音迎面而來,高音的空氣與金屬摩擦聲,光澤明晰但不刺耳,Archie Shepp吹奏的力道更是清晰可聞。另一張專輯<Going Home>,也是相同風格。如果在二手市場看到了,不用問,買就對了。

<Live at the Montreux Festival The Monty Alexander Trio > MPS KUX-50-P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喜歡Keith Jareett的鋼琴即興嗎?如果喜歡的話,那這張牙買加的爵士鋼琴家Monty Alexander的蒙特羅爵士音樂節現場錄音唱片,請務必收藏。因為KJ才開始聆聽爵士鋼琴音樂,但也是因為KJ的音樂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曾經有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對於傳統爵士鋼琴三重奏的音樂完全沒興趣,總覺得味如嚼蠟。這張唱片應該是近場錄音,鋼琴形體龐大,琴音清脆,Double bass的低音震動,宛如住在水岸第一排的豪宅,爽度破表;時不時還會聽見Monty Alexander進入心流的嘶吼聲(只是沒有像KJ那般叫全場),鼓手刷鼓皮的聲音更清晰可聞。在A面第一首Nite Mist Blues狂暴式的敲鍵後,第二首來個慢版Feeling 冷靜一下,鼓手打節奏時,用鼓棒敲擊金屬框邊的敲擊聲及Double bass的琴弦回彈力道,樣樣都不會錯過。不過,這張唱片屬於較重口味的,喜歡如呢喃般的piano jazz trio樂友就比較不適合。

<Famous Overtures> Philips 411450-1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在聽黑膠唱片的5年中,交響樂唱片宛如深宮怨婦,被冰在冷宮裏,不見天日。並不是不喜歡交響樂,可能是調整的問題,之前的系統無法表現整個交響樂樂團的深度與廣度,感受不到樂團的立體感,少了聽覺刺激感,不如不聽。TT3的聲音表現讓我再重新臨幸這些唱片,不但可以輕鬆感受到樂手位置、前後層次及空間感,而各聲部主次有別,可讓我像個指揮家,手舞足蹈,比劃一番。囿於JMR Offrade屬於書架型喇叭,再加上音響室空間不大(約3.5坪)無法拉開喇叭間距離(現為200cm,原廠建議至少要250cm),無法像大型喇叭可以將整個樂團完整地呈現在眼前,但樂團齊奏時,亦能展露磅礡氣勢,足以讓我沉浸在交響樂小宇宙裏。

這次黑膠系統幾乎是打掉重練,也不知道哪個環節影響最大。用這次沒更動到的Colin老師獨立16吋唱臂(搭配AT33 Mono唱頭),播放Mono爵士唱片。

<Hip Cake Walk> PR7340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這是一張電風琴爵士唱片,電風琴是以電子迴路方式發聲,配上製造低音(bass line)的踏板,產生一種迥異於鋼琴的遲滯感,甚至嗚咽的效果(以上資料引用爵士春秋-孫秀蕙)。這張唱片我常聽的是B面第一首<Hip Cake Walk>,而且喜歡的是薩克斯風手Leonard Houston吹奏的樂段。Leonard Houston很刻意把音域吹得很高,音符吹得很長,吹的很狂野,吹到盪氣迴腸。透過TT3,薩克斯風的音像更為飽滿紮實,甚至在某些樂段可以明顯感受到Don Patterson電風琴的踏板動作。雖然這張是單聲道錄音,但除了沒有立體聲錄音的三度空間音場及清楚的樂器定位外,其餘的聲音效果與立體聲唱片沒有太大的差別。

<專心聽音樂>
黑膠系統升級記錄 Tien Audio TT3 with Vaccum

人生只要進入育兒階段,「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是大部份為人父母的心聲,不再可以全然灑脫做自已。金錢及時間的自主力都會降低很多(尤其是時間),無法隨心所欲。但,總要有一方天地,恣意其中,找回自我。能夠在負擔得起的音響器材透過樂音,沉浸在心流世界裏,暫時擺脫煩人世俗事,足已!對我而言,音響設備只是載具,目的在於挖掘唱片的音樂內容。不可否認的,音響設備會影響聽覺感受,但孰優?孰劣?每個人的定義都不同,無須比較。TT3真空吸盤這系統組合,確實帶給我聆聽音樂的樂趣,也應該會讓我在未來很長很長的時間裏,斷了更換器材的念頭,專心聽音樂。
2021-02-27 11:38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黑膠系統
頭香!!!
建議您,仔細檢查先!
lingo1388 wrote:
頭香!!!
建議您,...(恕刪)

lingo大大,您指的是唱頭設定嗎?
東尼-小提琴 wrote:
lingo大大,您指(恕刪)


沒注意到「唱頭蓋水平和臂軸水平」差很大嗎?購入以來一直找不到調整不好的原因所在,困擾一年多偶然一瞥才發現,寄回去修正,但仍有其他基本性問題﹙不詳述﹚;事實上,經人介紹也買過幾樣東西,但…總之,不夠規模沒有品管,使用者自已要多檢查,別和小弟一樣,找不出問題差點得憂鬱症。
lingo1388 wrote:
沒注意到「唱頭蓋水平和臂軸水平」差很大嗎?(恕刪)

我的解讀是:您應該出自自身經驗的善意提醒,但是樓主買新器材的喜悅以及與大家分享的心意應該值得被鼓勵,您個人的問題最好私訊處理,這樣公開潑樓主一桶冷水,這樣好嗎?樓主寫了這麼豐富的文章,您卻隱喻說他買的器材品牌可能有問題,這樣似乎有失厚道?

本身也是該品牌用戶,個人以為以台灣本地品牌能做到與國外知名產品平分秋色的的音色與品質,設計良好的調整輔具(那個唱頭輔助調整工具是我見過對初哥最友善的),樓主願意奉獻如此詳細的文章,應該多多給予鼓勵才是
rolf_racing wrote:
隱喻


「隱喻」???哦!不,我是明明白白的有憑有據的善意提醒,做好檢查,以免懷疑人生!
如果要細數這產品問題,我可以出本書了﹙意思是比罄竹難書好,不知這樣形容滿意嗎?﹚,不信?樓主還缺同牌"唱頭放大器"有沒有興趣?
任何人、事、物不應該有地域歧視才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因是那裡做的而刻意歪曲,沒錯吧!再說支持本土產品並不落人後,只是產品也得對得起消費者,不是嗎?其實並沒什麼特別意思,小弟就是有話直說的人。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