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研究一段時間之後因忙別的事就先擱著,現在增加預算鎖定這4款綜擴,請各位前輩提供意見
目前是CD rip檔或Tidal-hifi 經Airplay > 網路線 > 環擴(DENON AVR-4311) > Dynaudio Excite X36,空間約8坪,喇叭離背牆50,喇叭距離230,皇帝位離喇叭3.1M,主要聽慢節奏的人聲和樂器,希望更換擴大機後聲音更飽滿細緻耐聽有韻味
希望一台綜擴搞定,例如有網路輸入端子的H90/H190,或有數位輸入的綜擴(如E270、MA5300)外加簡單的串流機(如Tunebox 3、AirPort Express)。
請問這4款綜擴實際現金成交價大概是多少? 台北市(或新北市)哪裡可試聽呢?
實際聆聽功率: 把音量開到比平常聆聽音量大很多(太大聲受不了所以暫時拆掉另一聲道的喇叭線),用示波器實際量喇叭輸入電壓波形,粗略換算最大電壓約10Vrms,以8歐姆換算為12.5W,以4歐姆換算為25W,以X36最低阻抗3.5歐姆換算為28W
Dynaudio Excite X36規格: 3音路4單體落地喇叭,靈敏度89db/2.83V/1M,4歐姆(最低3.5歐姆)
會考慮H190是因其數位規格功能和DAC線路等級都比H90好,且有XLR輸入方便日後升級DAC(也可能日後不再發燒永遠用不到)
新發表的H120其數位和DAC部分與H190同級,也有XLR輸入,且多了一顆獨立的小環形變壓器,功率75W和價位都介於H90和H190,看起來很適合,可惜目前台灣未引進,不知何時會引進?
Hegel、Mcintosh、Accuphasee剛好分屬歐、美、日品牌,不知這3個品牌的這幾台入門綜擴(含DAC卡)推X36是否適合? 音質和音色走向各為何呢?
PY8888 wrote:
Hegel、Mcintosh、Accuphasee剛好分屬歐、美、日品牌,不知這3個品牌的這幾台入門綜擴(含DAC卡)推X36是否適合? 音質和音色走向各為何呢?
因為沒有實際碰過你的組合,這裡只能嘴砲一下,你所列的廠牌都是大廠,加上Dynaudio也算是大牌子,"完全"不能匹配的機率很低。所以總歸要你多跑多試聽看看。
但....(總不能講完廢話就走)
個人建議先從Hegel H190開始搭配,因為根據我的經驗如下:
1. Dynaudio算是很中性的喇叭,而且音色也很單一,也非常吃擴大機 (Dynaudio很容易因為不好匹配的擴大機讓旗艦喇叭搞得比中低階還難聽)
2. MA5300和E270算是Accuphase/Mcintosh品牌中非常入門的產品,我似乎沒有聽過這等級有人給予好評的 (缺憾較多),搭配Dynaudio,要比較小心
3. Hegel H190雖然不算是該廠旗艦,但Hegel H190有很多好評,加上該廠牌的作風似乎也很Dynaudio (音色不分高低階

李明益 wrote:
H190比較適合
請問李老闆,是否比過或預期H190和H90的聽感差異為何?
目前用PC或iPhone透過Airplay給DENON環擴,調整PC或iPhone音量時是直接連動調整DENON擴大機內部的音量(類似電視ARC功能),Hegel這部分是否和DENON一樣? 或者Hegel的Airplay和一般的藍芽一樣,我需將PC或iPhone的音量調到最大(避免降低bit解析度),然後再用Hegel遙控器調整Hegel擴大機的音量呢?
H90和H190是否可由手機App遙控電源ON/OFF、音量、輸入等功能?
H190的定價是H90的兩倍,成交價會高達2倍嗎?
您覺得 Accuphase E370 和 Mcintosh MA5300 與 H190比起來差異為何?
PY8888 wrote:
請問您指的缺憾具體內容為何呢?
MA5300是100瓦, E270是90瓦, E380是120瓦, 不是說瓦數不足,但也大概只勉強夠而已.
我當年比較過中等品牌的上駟(Marantz PM11S3) vs 高等品牌的下駟(McIntosh MA5200),雖然兩者都是100瓦,但結果前者力道更強,音色比較清晰,低音也比較雄厚,好過後者.
如果你考慮McIntosh或Accuphase的低階型號,那還不如考慮Marantz PM10, 或PM KI Ruby.
McIntosh最少要買到MA6700或MA7200以上, Accuphase至少要買到E480以上,我覺得表現上才有它們的身價.
以下一點小心得,憑印象可能有錯
北歐小牌,很多人會感興趣應該是它所標榜的「誇張的阻尼」,我也是。
阻尼2000是什麼概念? AQ A系後級,用上了這麼多對的功率元件並聯,做A類幾十瓦,做大電流輸出,而阻尼也才搞上7,8百。大部分晶體擴才1,2百,真空管(或Mcintosh有OPT的晶體)100不到。

阻尼因素要高就是輸出阻抗要低(後級通常叫「內阻」),要降內阻有很多方法,低rCE、多對並聯,隨耦器、buffer管、射極電阻減小(或無),加旁路電容,加負迴....
試機過很多次,但沒拆機過(有店家肯的請通知),沒有圖紙無法細看,由網路圖上粗看其設計似乎平平無奇,沒有多對並聯,每邊一對晶體管作推挽,四個射極直接連著射極電阻(金屬膜?)做輸出。原廠標榜的SoundEngine、DualAmp、DualPower這些不知所云或只是常見的同中求異的電路名詞。總之看不出這誇張的阻尼是如何達成。
--------
實際試聽了很多次,老實說覺得這是很優異的入門機 (雖然聽感很主觀)。
如果衝著「阻尼2000」這誇張的規格,必須說試聽的過程中,並沒有明顯感受到相對的誇張表現。搬台「參考機」幾十瓦7,8百阻尼的AQ一起比較(D & B牌啦叭),以RR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樂團的那幾張copland,柴科夫斯基來比較,AQ對低音單體控制還是來的好很多,速度感跟粒粒分明的程度要好(秒殺的差距)。個人認為畢竟單體控制,阻尼一個因素,電流輸出能力更是一個因素。
--------
感謝網友提供自拍圖,常見的功率元件跟結構
阻尼到底是?

猜右邊是偏壓晶體,左側兩顆cascode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