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我要一次打10個(還差3個)之七砲合一

感覺年紀大了~賣力的活 要多花點時間才完成~
以前可以一天搞七砲 ~,

現在七砲要花了七天~才能打完~
真的有累到~

上週 為了玩新的NADT778 一時興起把視聽室內,會響的砲 通通接上去玩~沒玩沒事~
發現效果挺不錯的~一玩就廢寢忘食了,專注打砲了~

原本散落在各地的砲~來個大搬家~
7聲道 (左中右,左右環繞,左右後環)
每一聲道配一砲~(擺放位置)
搬好後,幹完體力活~燒腦的來了~
7個超低音要怎麼調整~

若是把7聲道都preout 給每一顆重低音~當大喇叭處理~這就簡單了~全部丟給自動音場處理~當然事情沒有憨人想的這麼簡單~

要把7砲當一個砲用~
訊號來自~擴大機的超低音輸出~

要一分7,且七個砲在不同的位置~空間的曲線完全不同要怎麼搞

~真的燒腦~

我先用了一台 4進8出的DSP處理器~
分別接了 Anthem MXR720與NAD T778的輸入~
用了7個輸出分別到7顆砲~

就這樣開始了一打七的恐怖迴圈~無窮無盡~

利用REW的測量 分別測量出7顆砲的曲線~
先調整每顆砲的分頻點/相位/音量等基本參數~
在量測7砲累加後的曲線~

這時候因為一共有了8個曲線,利用REW的平均曲線的功能 與 實際測量後的曲線相互比較~
七個曲線平均後的曲線的確與實際測量後的結果相近~分析 每一條曲線在空間的影響~累加後相互作用~

利用REW的EQ濾波器的功能~計算7砲的累加曲線~計算出修正的EQ數據~在輸入到DSP去處理~
處理後,測量修正過後的曲線 看看結果是好是壞~

弄到一條感覺還可以的曲線,就開始擴大機的空間校正去跑,
用自動音場做最後的整合~

看看整合後的曲線,然後試試聽感~
一旦曲線不美,聽感不佳~就重頭來過~
回到REW去測量調整~回到上一動繼續~

前一兩天腦袋還清楚~ 可是會越來越頭昏腦脹~
看著曲線 看到眼睛都花了~ 頭昏眼花的~
自己搞了甚麼 改了甚麼 ~ 上一動做啥~ 都亂了~
一直再重置~ 從頭開始~

就這樣進入了 近乎♾,無數次的反覆測量,調整測試

終於今天搞了一條還可以的曲線了~
REW 的EQ濾波器 顯示已經無可用的濾波器參數~

馬上進入擴大機的自動音場測試~
一共用了
ANTHEM的ARC 2/3 新舊兩個版本
NAD的Diraclive 1/2 新舊兩個版本
共四個版本看7砲累加的曲線~

終於能體驗這句話了~
"皇天不負苦心人"
沒想到真的被我搞~成功了~

四個軟件,四條整合後的曲線~都相當接近~
真是太爽了~打了七砲~真的軟了~

馬上來測試一下 聽感~

先來杜比的測試片頭 這片atmos的軌跡移動感非常好~重低音的移動感~

哇嗚~好有fu~

試完片頭~試了幾個電影片段~很難形容這樣的感動~超級乾淨富有能量感的低頻~低頻完全的融入在空間中~不會感覺到發聲源~
低頻的延伸 還有感~

哇哈哈~真是奇妙的感覺~

人總是貪心的~兩台擴大機 配上 兩套喇叭~
原本是
A擴大機 配上 美國Sensasound THX認證的喇叭~
N擴大機配上德國Teufel T501的喇叭

畢竟是自己熟悉的聲音,效果已經非常不錯~,但覺得喇叭系統互換,效果應該會更迷人~

就在兩套系統都已經完成完整的校正後~
就手癢的把兩套喇叭互換了~所以又再一次的重新跑了兩套的空間校正了~

呵呵~我真的有點瘋狂了~

再一次重新完整的兩套空間校正後~

啊嗚~就是這個聲音就是這樣~

講了太多,感覺有點爽過頭,
對於這次的調整心得頗多~總是不能自己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期待有網兄能前來指教~幫忙聽一下這樣的聽感是否有問題~

離開蹲了兩個星期的小板凳
屁股都快開花了~

終於可以換到沙發來坐一下了
搞了這麼久該來看一部電影驗收一下啦~
就來看一下時勢電影「全境擴散」~
順應一下潮流~
























2020-03-15 0:4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10
幹得好!!!

以多台重低音的玩法, 數量到了 3 隻以上, 邊際效應遞減.

假設都是相同能耐的重低音, 每次重低音數量倍增, 極限音壓才多 6 分貝.

1顆 到 2顆 多 6 分貝, 2顆 到 4顆 多 6 分貝, 4顆 到 8顆 多 6 分貝. 等於最後那4顆, 每多一顆才多 1.5 分貝...

假設皇帝位的頻響是適當的, 那麼 2 顆, 或是 3 顆放在適當的位置應該就可以同時顧到 增加餘裕度 和 撫平頻響.

至於重低音的擺位, 空間的前後, 寬度 1/4 和 3/4 可以試試. 玩多台的問題就是, 為了要找頻響互補的位置, 有時候只一顆的最佳位置在多顆時後不一定用得著.

不知道為什麼, 我很少看到台灣玩多台重低音玩家的會貼 REW 的極限音壓, 最多貼個平順的頻響圖. 至少也貼個一般聆聽音量的頻響吧...

以下是我家庭劇院 channel 3 也就是 中置 + 重低音 的頻響:


紅色: 剛跑完奧德賽後, 看起來奧德賽是把5聲道調成78分貝, 但是重低音只調到75分貝. 也難怪有些玩家會嫌不夠啦...
紫色: 依我喜好 (house curve) 增加環擴的 Sub level, 重低音增益調大, 重低音低頻處理也調高.
綠色: 紫色的設置, 我一般聆聽音量 (環擴開 -8dB) 的頻響.

器材:
重低音1台, 環擴是 Denon AVR-X4400h, 沒有外接 DSP.
Puff Daddy wrote:
幹得好!!!以多台重(恕刪)


感謝~ 鼓勵~~

在台灣密集集合式的住宅環境~ 要追求極限音壓 實屬不易~可遇不可求~
但追求曲線平直 , 有完整的低頻體驗 或許簡單一些~

我的視聽室條件,雖然比一般用家好一些~ 不怕樓上樓下的敲門~
但還是有所顧忌,怕隔壁的隔壁~~ 隔山打牛~

體驗過後 多P的美妙體驗後~
過往的 低頻 體驗 從
1顆的 點
2顆的 線
多顆的 面

就回不去了~~

當低頻的密度增加 , 餘裕度增加~~ 駐波多炮平衡掉,曲線平直~
就算小音壓~ 半夜看電影 音量不大的情況下~ 重低音的動態還是非常不錯的~

小空間的重低音調整 是困難重重~
但隨著科技進步,有了 ARC / DiracLive 這類的空間調整~ 讓我偷懶許多了~


一般而言 小空間 用上兩顆砲 擺位沒有太大的問題~ 搭配空間調整軟件~ 曲線平直都不是太難的事~

在我這裡 我有兩台擴大機 Anthem / NAD 也同時有兩套喇叭系統~

且一共有七顆砲 ~ 都非同一型號 效能都不一樣
A=12吋X2 (同一型號 反射式)
B=12吋X2 (同一型號 密閉式)
C=12吋 反射
D=12吋 反射
E=15吋 反射


之前在調整的時候 ~ 就發現了一件事

"一山難容二虎"

當系統A 砲位找好後~
系統B 的調整就辛苦了 最好的位置被佔了~
搬遍了 其他位置 就是未能有平直的曲線~
所以有了上一篇 第一次的 四砲聯合~

這次剛好新玩具來了~
把原來的 minidsp 的 2X4
升級 4x8 ~~ 甘脆玩大一點了~
七顆通通一起接上玩~

原本七顆砲 的擺位都是 各佔山頭~
當然 兩套系統
A 用3顆
B 用4顆
都已經 有不錯的平直曲線~

一開始 整合七砲時~ 相對 難度沒這麼大~

但想說都要重調了~ 就把位置搬一般 擺的好看一點~

搬到 每一聲道下 , 七聲道 都配了一顆砲的感覺~

感覺看起來好看~不這麼零亂
也因為 擺位重新改變了~ 也並不是相對好的砲位~
所以 就開始練功了~~

在這樣的調整下 也獲得了 正面的效果

A.整合7顆 效能不同的砲
B.甜區變大了~
(抱著老婆(皇帝位)看電影,我也能來個后位了~)
Richie_Liu wrote:
感謝~ 鼓勵~~

在台灣密集集合式的住宅環境~ 要追求極限音壓 實屬不易~可遇不可求~
但追求曲線平直 , 有完整的低頻體驗 或許簡單一些~

你可能把極限音壓和示範音量搞錯了...

示範音量 reference level 是在 REW (RMS Level dBSF) 和 環擴 音量的總合是 0dB 時測的頻響. 這時測中置 + 重低音 (channel 3) 應該是105分貝左右, 若是測重低音 (channel 4) 會有 115分貝. 至於 105/115分貝的頻率範圍就是看重低音的能耐了

極限音壓 compression sweeps 是測重低音 (channel 4) 的頻響. 使用 REW 時, RMS Level dBSF 和 環擴 音量的總合是 -30dB 時開始測 (這時應該是 85分貝左右), 先慢慢音量一次增加5分貝, 當開始看到有輸出壓縮 (output compression) 的情況時, 再換成一次增加3分貝. 音壓測到多高就看各人. 我有看過有人測到 125分貝的...

我測的一般聆聽音量 (環擴開 -8dB) 的頻響還不到示範音壓呢. 若是跑完奧德賽後沒有調低頻的量, 那麼中置 + 重低音 (channel 3) 頻響圖應該是 98分貝左右. 因為我口味比較重, 有跑 house curve, 80Hz 以下比 98分貝高不少, 有些頻率幾乎已經快到示範音壓105分貝了.

Richie_Liu wrote:
在我這裡 我有兩台擴大機 Anthem / NAD 也同時有兩套喇叭系統~

且一共有七顆砲 ~ 都非同一型號 效能都不一樣
A=12吋X2 (同一型號 反射式)
B=12吋X2 (同一型號 密閉式)
C=12吋 反射
D=12吋 反射
E=15吋 反射

理論上, 不要混用不同型態的重低音. 反射式重低音在開孔頻率以下的輸出相位相反, 所以會有輸出抵銷的狀況.

舉例來說,

1. 一台開孔頻率 20Hz 的反射式 + 一台密閉式, 那麼在 20Hz ~ ?Hz 這段, 單單 開孔頻率 20Hz 的反射式的輸出會比兩台一起高.

2. 一台開孔頻率 15Hz 的反射式 + 一台開孔頻率 20Hz 的反射式, 那麼在 15Hz ~ 20Hz 這段, 單單開孔頻率 15Hz 的反射式的輸出會比兩台一起高.

兩台不同型號的密閉式混用, 因為沒有開孔頻率, 就沒有輸出抵銷的狀況.

實際情況下, 兩台同一型號重低音放在頻響不互補的位置產生的輸出抵銷的狀況遠遠比混用不同型態的重低音嚴重多了. 現在也可以用 MiniD4SP 2x4HD 搞分頻.

多顆的另一個好處是, 因為餘裕度高, 在一樣的使用音壓下, 即使要填谷也游刃有餘.
Puff Daddy wrote:
你可能把極限音壓和示(恕刪)


抱歉~ 我的確誤解您的意思了~
我誤以為是要測試單獨超低音 的 "極限音壓" ~


的確,您說中 這次實驗的重點了~ 這也是為什麼覺得超級燒腦的事情了~

這次用了七砲 , 不同屬性 , 不同相位 ,不同的分頻~ 有如蜘蛛絲 環環相扣~
牽一髮動全身~ 所以 先用 REW 獨立量測每單一支砲的 曲線 ~ 互相疊加 調整分析~
慢慢調整 每一個砲的 個別參數~~ 最後疊加~~ 這也是為何花了七天 不斷的模擬 測試 調整~
最後 磨出一條 能用的曲線~~

俗語 十年磨一劍,
我是七天打七砲,求一線 , 加上前七天的NAD T778 開箱測試 安裝~
友戲稱 "等同居家隔離十四天來玩音響"

當然在一般 實際規畫案例的時後 ~ 不會這樣做~ 搞死自己~~不可能睡在工地七天~~ 才回家(好可怕的感覺)
會以相同的超低音 X2 or X4 ,目前是X2 大宗~ X4 目前只有一例~~
通常X2的案例 大多一個小時內可以完成調教~~

X4 這次運氣好,也是一次過 一小時搞定~ (擺位幫忙,標準十字陣) ,
當然也是偷懶 用 NAD T758 的 DiracLive 還沒用上 minidsp , 不過這只是第一次的初步調整測試,趕過年看電影~
還要再繼續微調~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01974739826137/
家庭劇院發燒社團(FB)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37179843015202/
超重音使用分享討論區(FB)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5b27ccef93a7a0f8a71c3a336e088f61&threadid=20487979
MyAv (論壇)





所欲為何?

1. 業配展示?

2. 糾指技術問題,未達工程師之能力與水準?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Richie_Liu wrote:
抱歉~ 我的確誤解您的意思了~
我誤以為是要測試單獨超低音 的 "極限音壓" ~

呵呵~ 示範音量和極限音壓 是兩碼事.

但是我玩 REW 還是會測一下重低音的極限音壓, 不然至少也貼個一般聆聽音量的頻響.

以下為 如何運用 REW, MiniDSP 2x4HD 搞定 多顆重低音擺位和設定教學影片:
REW Multiple Sub placement and setup with Minidsp for the Ultimate Home Theater experience!


我還沒照辦過, 因為我只有一顆重低音.

但是上次我幫一位 avsforum 上的網友出主意, 也是請他看這影片. 他看完後一直跟我道謝. 他說這影片幫助很大.
thxman.tw wrote:
https://www(恕刪)



您是大師~
我是一個發燒友 , 我喜歡音響 也熱愛音響~
雖然我也是商家~ 但我從不隱蔽自身身份~
我雖非本科出身~ 但能有學習的機會,從不放棄~
有求教的機會,必定虛心求教~~

回顧十年來~ 在對岸的許多城市 留下學習的腳印~
THX 音頻 I/II/III 級
HAA 音頻 III級
ISF / THX 視頻 II級
北京清華大學 小空間聲學 / 聲學軟體模擬 培訓
智能家居 培訓
CEDIA 課程 (10多堂課程培訓)
等 大大小小的 培訓機會~

在國外出差 旅行 也不放過 體驗當地影院
提升自身經驗值 的機會~~~

繳的學費 旅費 不知從何計算~
也曾想過 再來念個研究所 修讀相關學程~
但無奈 一來有點年紀了 學習力 大不如年輕人
二來 有家計要負擔~~
希望 待有生之年 退休有餘力之時~ 好好修讀

古有云 學海無涯~ 還要學習的地方 還很多~

若有誤導網兄,不正確的地方
還望大師指正~ 必定虛心求教~


我純屬鍊功~練經驗~ 感覺有fu~想與網兄一同分享興奮的感覺~
無所求~ 求自家影院 有好聲~
抱老婆(皇帝位)看電影時 有后位可以坐~


我在網上多年 ~ 未有分身 ~ 容小弟自我介紹
我姓 劉 (Liu)
英文名 Richie

早在 多年前 重新註冊M01時~ 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就已表明~~ 我是商家 ~~

Puff Daddy wrote:
呵呵~ 示範音量和極(恕刪)


好喔~ 感謝 分享~
我再來好好練功~
Puff Daddy wrote:
呵呵~ 示範音量和極(恕刪)



Puff Daddy 兄您好~
不好意思 我第一次 測試 示範音壓 與 聆聽音壓 , 希望我的理解沒錯~
REW -3 , 擴大機 +3 = 總合 0




這兩條曲線 是剛剛量測的 示範音壓(+3) 與 聆聽音壓(-3)
有三條線 藍色中間的~ 有時候口味重一點 會利用 APP SUB+3db 來聽 ~
這個聆聽音壓 是我聽 五月天演唱會的時候用~
示範音壓 是 播放上面說的杜比測試片的 音壓~
REW測試的時候 我是用筆電用類比輸出 到 NAD的 類比輸入~ 不過類比輸入是左聲道 不是 中置
NAD 當我播放 杜比測試片時 最大音壓 也只能讓我加到+3 就加不上去了






希望我的測試 是正確的~ 若測量上有問題~ 還望指正~
由於M01 不能放上影片~
我有錄播放演唱會時後的影片會上傳到我個人的FB上~~ 有掛REW音壓表與RTA在旁邊測量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