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亂......

串由: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2f7cae613a09929bb802159639ca84ed&threadid=20477029&perpage=12&pagenumber=46

路過、走過、看過???…….唉……
亂入、亂錄、亂路???......唉……
或許沒多久,在下ID又要被刪了……呵……

各位「大大」,有的與在下算較熟識,即便非與在下熟識,也曾有幾面之緣。有幾位雖未與在下謀面過,也曾PM於在下過,而有的在下曾於網上點提問題過。
在下小小小小小…..工程人員而已,不是「大大」,更不是「專家」,看這亂子,真是………..唉……….

要說,實話直說,或恐傷了不少「大大」,不說一下,這亂子一場真也是網上又一堆奇文…….
甚者,還有自言理工碩士者,卻不見其言物有相應水平,不明處卻不知去研之、審之、辨之、明之,卻常以似是而非之論滿天飛,真讓人感到驚愕………………………………………………………..

以下小小簡說,用字遣辭盡量「客氣」,若有得罪各位「大大」之處,請見諒。


1.以誤導誤,以盲導盲,何能正乎?

原發表者是 leon88



很多年前在全密閉的小房間測試的,中看不一定中用

圖像也會騙人啊


亂......



原發表者是 ups


在 outdoor測一測比較不會被空間誤導....還有麥克風的響應支援也要考慮在內!


原發表者是 leon88



這感覺好像是T-MAN常常叫人做的事

不是在說室內的115dB嗎,我又亂入了




一個小小的室內FR,其後隱含了多少顯性與隱性的對錯資訊之總合?
許多事,若不究其內質,坦言之,這類圖資多常會是Garbage。

leon88 兄的資訊如此,菲先生常拿出UPS兄的資訊亦如此,私揣,leon88 兄係點出此於UPS兄及菲哥,UPS兄不也將它款SUB的THD貼出,不也反證自身對於許多in room極限音壓的錯知與盲點。

若好好細思細研,或恐才會「真」明,為何關於SUB的不少測量,在下常會建議 Outdoor test,基本場域的影響甚多甚大呀!!!

緣巧,後續便有錯誤樣態示例,如下:


原發表者是 chucky7

來... 音壓多 15 分貝的失真:

亂......

在 20 Hz, THD 是 2.18%

亂......

同樣是到 11 Hz, THD 才破 10%...



原發表者是 chucky7

先說好, 我不是要挑戰或是閃閃您... 說說我的心得而已... 圖片是一定要的...

以下是我 JTR Cap 1400 的失真:

亂......

在 20 Hz, 92dB, THD 是 0.522%

亂......

低到 11 Hz, 71dB, THD 才破 10%...

這顆的開孔頻率是 17 Hz. THD 在接近 10 Hz 時, 人耳是根本聽不到的. 以上的表現, 我不知道和其他 ID 產品相比是如何, 但至少我可以說不會讓您覺得聲音不好, 細節都沒了. [:)]



原發表者是 chucky7
再貼一個極限的... 叔叔有練過, 小孩子不要亂學...

我的 JTR Cap 1400:

亂......

在 20 Hz, 117.7分貝, THD 是 15.4%

亂......

在 30 Hz, 116.4分貝, THD 是 10.8%

亂......

在 54 Hz, 123.1分貝, THD 是 5.56%



趨於類 Free field 所測得之THD (THD+N) 在Infrasound 區段都如此之高,chucky7兄in room測量卻能如此之低,這是非常顯明的錯誤樣態。

亂......

註:
1.現今雖不如以前,測量工具與軟體之取得不易的時代,然而對於測量(含軟體)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術的認知要有,才不會產生一大對錯誤的測量。

2.chucky7 兄的 in room 相對於 out door的輸出為多少聲壓位準?或電平量?
(毋須作答,問題導思)



2.非絕對且唯一的因子

原發表者是 leon88


一個是等壓曲線,10HZ要到有感,可能要比20HZ高上數倍的音壓才會有體感

一個是空間曲線,小空間延伸好,圖上面看45HZ是駐波,這個頻段以下都是空間增益

大空間的30HZ可能會比小空間的20HZ還震撼

所以說這個圖好看,但是不一定有實際威力
(雖然我還沒聽過有比我自己的空間還震撼的低頻,但是比我吵的卻聽過很多)

老話重談,我們去看一顆單體的好壞,通常是去看他的延伸程度,延伸越好的單體,他的低頻段失真表現也會越好,這在任何類型的單體都適用,

所以挑延伸好的低重音單體,運用多顆來達到極低頻的音壓表現,這應該是最容易達成的方式


請觀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08380768

對人類而言,影響人類的震撼度有許多相關的物理量與心理量,並非是空間大小為主軸,一般在研究聲學上的Reverb room 小於Anechoic chamber。


PS.
1.為免ID被刪而文失,友站將發文備之。
2.事忙,暫先簡說此,若有餘暇,再另於友站簡說。
3.因胖手指,以致ID thx-man V17 誤成thx-max V17。

2017-08-06 20:10 發佈
原發表者是 chucky7
最後極限 in room 看全頻段應是在 111 分貝.

很簡單啊... Room gain 和 boundary gain 再加上我空間的 room mode 產生的 peak.

我空間的頻率響應: 測量音壓為 85 分貝:



很明顯的, 在 15~29 Hz 和 52~56 Hz 區間都有超過 10 分貝的 增益/波峰.

我的重低音 JTR Cap 1400 CEA 2010 戶外最大輸出實力:



所以我得到的測量數據很合理啊. [:D]
[B]

最後, 一般用 UMIK-1 測量出來的是 Max 數據, 要轉換成 RMS 數據要減掉 3 分貝. [:)] [/B]



護士、醫師,將你的體重、體溫、身高、血糖所測得的data加總起來,說是你的血壓data,若你覺得合理,那也就不奇了!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原發表者是 Field Acoustics


出報告建議用Type 1 等級的麥克風及高檔一點的聲卡,可以得到較有精準的測量數據。

畢竟Type 2 等級的測量麥克風,5HZ~20KHz or 更寬廣的頻率響應其平坦度有限,當麥克風矯正參數導入測量軟體進行修正,當參數的修正幅度如果大於3dB以上時,其意義不大。
導入過大幅度的麥克風參數在測量軟體時,在測量SPL及RTA的時候,其線性誤差會變大。
這是我之前做過的實驗,同時使用多套測量系統做交叉比對的心得。



1.對於出一般性的報告,設備本須具一定之精度,這是基本認知。

2.即便有良器,但無相關的學理、測量之知識及技術的認知,往往多為亂測的多

3.網兄先前的MIC比對,有些問題喔!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1.張飛、岳飛、張菲亂亂打

文源

原發表者是 kenhugh


Room Gain 來源還是重低音在空間中產生1次~n次反射而來的吧? 若有誤請指正

這部份也牽涉到重低音的設計方式 例如有重低音也有直接和地面耦合的型式 在這裡就會有空間增益的影響 當地面材質不同時

但除此之外的重低音受空間增益影響會不會助長駐波? 我想也這是必需被考慮的....此時聽見的低音量感 是錄音本質聲音還是駐波效果??



ups兄、philip24兄、kenhugh兄

Room Gain 與 Room Mode 一個是張飛,一個是張菲,他們不是同一人

也有人將Room Gain 稱為 Boundary Gain 與 Pressure Vessel Gain 之集,就Boundary Gain 、 Pressure Vessel Gain 、Room Mode 這三者,一個是張飛、一個是岳飛、一個是張菲,是不同人呀!

未知兄台們是因個人我執所矇閉,亦或一時未明??????
混亂的將他們混在一起,分不清Room Gain 與 Room Mode,請靜思!!!

在下BLOG 供參思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8160-Room+Modes+-+%E6%96%9C%E5%B1%8B%E9%A0%82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response-view/105037525




2.點名???????????

文源: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20479988&postid=205728322#post205728322

原發表者是 Ken Wu
延伸資訊:

根據Harman的研究, 多數人喜歡的聽覺頻響曲線是略帶空間增益的.
盲測結果顯示幾近平坦的頻響曲線下, 比較上來說, 受試者普遍描述是中高頻較不耐聽低頻也略薄弱.

請參考[b]An Acoustic Basis for the Harman Listener Target Curve




[/B]



原發表者是 ups


這種house curve(空間曲線)大家可以試調看看,看是否好聽?...那好聽的話麻煩分享一下先感謝!

若不行可以私下請教THXMXN兄如何建成這種曲線的房子。

第二X=A



UPS兄,您亂點名,真讓人丈二金鋼呀!!!!
你有了解Ken Wu兄提那圖之意嗎?
還有未知UPS兄及在那兩串發文的網兄們,有幾位拜讀過B&K這張圖源的原文PAPER?

那張B&K圖源的paper是發表於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Convention 1974-02-26/29 Copenhagen Denmark
是當時的Henning Motter, Briiel & Kjaer所成之文.


就Target Curve而言,當然也非就如下leon88兄所說那般,見一些自動修正軟體的Target Curve,就以為趨勢如此,當明其理,不應亂套之。

原發表者是 leon88


UPS兄 其實現在真的很多自動修正的軟體都是符合這樣的曲線聽感來處理




與B&K相關性的Curve亦有如下:(套何?用何?)






許多事多有其因與背理。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3.Room Gain 與失真

Room Gain 就系統觀,它是失真,最易被察見的即其頻率響應失真。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thxman wrote:
護士、醫師,將你的體重、體溫、身高、血糖所測得的data加總起來,說是你的血壓data,若你覺得合理,那也就不奇了!...(恕刪)

Orz... 要引言不斷章取義很難嗎?

以下是我的全文:

有人會說, 啊 你 JTR Captivator 1400 室內量的數字為和比 data-bass 上的高?

Data-bass 上 JTR Cap 1400 CEA 2010 戶外最大輸出:

很簡單...

1. Room gain 和 boundary gain
2. 我空間的 room mode 產生的波峰.
3. Data-bass CEA 2010 的數字有規範失真, 我室內量的數字不用遵守這規範.

以下是我空間的頻率響應: 測量音壓為 85 分貝:

很明顯的, 在 15~29 Hz 和 52~56 Hz 區間都有超過 10 分貝的 增益/波峰.

所以我得到的測量數據很合理啊.

還有, 一般用 UMIK-1 測量出來的是 Max 數據, 要轉換成 RMS 數據要減掉 3 分貝.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20479988&postid=205728593#post205728593

原發表者是 Ken Wu
拋出一個想法以供談資..

有沒有所謂的good (beneficial) distortion

雖然個人以為Room gain 造成頻域量能改變在定義上與所謂的distortion還是有不同的..

有些事物的副作用帶來的效應是正面的, 個人以為能理解知識, 作法上趨吉避凶, room gain can be your friend.


1.失真有很多種,頻率響應失真是失真中的一種,這些失真都是有定義的,Room gain 確實就是一種distortion。

Room gain 對小空間而言,常是無奈的特性與悲歌,從FR上看,它似乎能加強了一些過渡頻帶下的聲壓位準,然而那是趨於穩態集合的測量,在系統觀上,它形成的一個或小或大的頻率失真,再者,人類聽覺系統中,經大腦皮質後的大腦解譯,聲音的感知並非僅單純只有頻域,因此多數的這種集合聲響效果,將使得過渡頻帶下的聲音在人類的感知上成為較為渾濁聲音(較不忠實的聲音)。

2.若想降低Room gain影響的重播,使得追求極低頻或次聲的更乾淨,其治本之法就在於提升空間的尺度。(此就空間聲學言之,當然電聲產品更須有其重播該頻段的性能水準)

ps.
在寸土寸金的台灣,這常常是最貴的事物。


3.若在無法提升空間尺度下,那對於過渡頻帶下的重播,就需權衡與妥協。


===================================================================================================================================================================================================





Puff Daddy wrote:
Orz... 要引言不斷章取義很難嗎?

以下是我的全文:


Puff Daddy wrote:
很簡單...

1. Room gain 和 boundary gain
2. 我空間的 room mode 產生的波峰.
3. Data-bass CEA 2010 的數字有規範失真, 我室內量的數字不用遵守這規範.

以下是我空間的頻率響應: 測量音壓為 85 分貝:

很明顯的, 在 15~29 Hz 和 52~56 Hz 區間都有超過 10 分貝的 增益/波峰.

所以我得到的測量數據很合理啊.

還有, 一般用 UMIK-1 測量出來的是 Max 數據, 要轉換成 RMS 數據要減掉 3 分貝.



thxman wrote:
護士、醫師,將你的體重、體溫、身高、血糖所測得的data加總起來,說是你的血壓data,若你覺得合理,那也就不奇了!



更顯閣下對本質與測量相關事物的認知、判讀...等之誤,無斷章取義。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原發表者是 Field Acoustics
3 自行使用比對法(用戶有一定的條件,做出來的數據意義較大)
我簡單的說,自行比對法最好有下面幾個條件:
(1) 二隻以上現況合格IEC-61672-1 Type 1 麥克風,校正Type 2麥克風綽綽有餘。
(2) 推薦使用100Hz~20K 全頻段誤差小於+/-1.5dB的監聽喇叭(可以用1/3 OCT EQ輔助修正, 修正值不要大於+/-3dB)

(3)比對測量軟體,如果有專業的比對軟體可以快速的找到差異,沒有的話, 也可以做只是沒那麼方便讀到數據而已。
(4) 比對測量的空間吸音率越高越好。
在做音響系統調音時,通常比較大的場地我會用到4~6隻麥克風,再加上1組NTI XL2作為移動測量,可信任的麥克風在現場安裝好後, 必須逐一檢查每一隻麥克風的SPL 靈敏度, 此時音壓校正器是一個快速工具。

以上作為分享


MIC的『精度』,一般人要自行比較不易,也非如Field Acoustics 所述。

MIC的FR比較,受環境、場域等影響,於一般環境下進行比較,常會受影響而誤。

以下係處Anechoic Chamber下MIC 的FR比較取得之correction。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8181-BEHRINGER+ECM8000+with+correction


From: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20477029&postid=205736316#post205736316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原發表者是 ashinn
不同的麥克風由於靈敏度~ mV/ Pa(94dB) ~不同,同音壓下輸出訊號電平的差異,是靠 "校正檔" 還是靠 "音壓計 / 校正器" 等輔助工具校準?



原發表者是 Field Acoustics

我的作法:

1. 比對用的那隻的麥克風必須是可信任的Type1等級。
2. 調整比對麥克風及「待測麥克風」的電平在麥克風前級,讓電平接近(粗調電平)
3. 導入這二隻麥克風的校正檔到測量軟體(修正麥克風的頻率響應)
4. 使用1K音壓校正器,使用94dB刻度校正每隻麥克風。
5. 使用音壓校正器切換到114dB,檢查每隻麥克風的線性電平是否一致。
6.(選項)使用125Hz & 250HZ音壓校正器,94dB音壓,檢查麥克風SPL.
7. 讓喇叭發出85dB左右的Pink noise,此時麥克風收到的音壓為全頻段計算而得到的,這二隻麥克風的SPL電平誤差因該在1dB以內。

如果誤差過大時,多數是麥克風問題,部分頻帶的頻率響應偏移量過大導致。



Field Acoustics :

1.雞同鴨講!!!

2.請參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5230513&p=1#65694963



From: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20477029&postid=205736318#post205736318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MIC 開路靈敏度『定義』:

麥克風之開路輸出電壓與作用於麥克風薄膜之音壓的比值,單位為mV/Pa或dB re 1V/Pa。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