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前情提要:
2年前做了全車隔音、主機換成Pioneer AVH-1650。大約花了50K元,聲音從60分變成75分
1年前只花2K有找,汽車音響就有感升級。就是:加裝小型DAC,用筆電播放無損flac檔,音質又明顯提升了,從75分變85分

但音響最討厭的就是:不管再好的系統,聽一陣子後就麻木了,就會想再升級。

於是今年送給愛車的禮物就是汽車音響大升級
升級項目:DAC更換、喇叭、擴大機、線材 一次到位
花費:10萬台幣

一)DAC 升級
去年使用1K元的鳥DAC 加上 800元的電源分離USB線。一大堆的線,看了就傻眼: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今年升級了一台4K元的迷你DAC:Audioquest出的Dragonfly V1.2
換這台的原因:不需另外接USB線,省下一條線材的費用(之前曾拿家用音響的AudioQuest Diamond 純銀USB線接給鳥DAC用,一條22K,結果彎在手套箱內,被我折壞了)。而且這台DAC很小,和大拇指一樣大。讓車室變地清爽多了。
訊號是這樣走的: 筆電的foobar2000 -> 迷你DAC -> 3.5mm音源線 -> 主機的AUX IN輸入端(前級) -> 擴大機(後級) -> 前喇叭 (我把後音場都關掉)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手套箱關起來聽音樂,Perfect!!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二)喇叭+擴大機 升級
1)平常聽的曲目以人聲為主,所以一開始先鎖定瑞典DLS Gothia 6.2 分音喇叭 + tru360前管後晶 台製擴大機。網路說這是聽人聲的絕配。但我沒有實際聽過,因為要從台北跑到桃園去試聽,一時找不到時間。
後來發現這款喇叭 瑞典已停產,怕以後有問題,找不到人處理而作罷

上EISA的網站,看這幾年得大獎的最佳喇叭、最佳擴大機是什麼,列入我的候選清單
註:EISA(歐陸影音協會European Imaging And Sound Association)每年都會選出 最佳擴大機、最佳喇叭、最佳XXX …等歐洲最佳器材

鎖定 Ground Zero 和 Gladen 這兩個牌子。這兩個德國品牌,都是EISA Award的常勝軍

最後我挑了下面這個組合(其實是音響老闆推薦這樣搭配的啦,而且Ground Zero的旗艦喇叭爆我的預算)
Gladen Zero Pro 165 PP 低音單體(二當家系列)+分音器(德國製)
Gladen Aerospace 28mm 高音單體(大當家系列)+
Mosconi Gladen AS200.2擴大機(義大利製)


6.5吋的低音單體,我為何不挑選Gladen AeroSpace 165大當家呢?因為他的面盆是用玻璃纖維做的,雖然廠商說上面有塗一層什麼鬼的把玻璃纖維覆蓋住(術語為coating),但我還是害怕面盆震呀震地,會震出玻璃纖維。這玩意吸進肺裏是會得肺癌的說

Camry原廠低音單體(左)是6吋X9吋,比Gladen Zero的6吋半(右) 來地大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原廠的喇叭之前聽起其實也不錯,但玩音響的精神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看一下原廠喇叭的背面,發現是台灣松下製造的,起碼是大廠製造的。可以看出當年國產化Camry要幹掉 Cefiro的決心。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高音單體比一比,Gladen AeroSpace 28mm(左) 站在Camry原廠高音(右)旁邊,也是小人家一號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2)我沒有安裝重低音的原因:
i、太多的低頻,咚滋咚滋,我聽久了會覺得煩躁
ii、重低音很吃電瓶的電,我怕電瓶會提早掛掉
iii、裝了重低音,就佔掉後行李箱太多空間


三)線材的升級
之前小弟是玩家用音響,體驗過好的線材、差的線材,對聲音表現的影響十分大。
1)電源線:用4AWG 最粗的線材。電源線如果太細(電阻就較大),電線就容易發熱(國中學的:電源線發熱功率P=I*I*R),造成危險
2)訊號線(主機 -> 訊號線 -> 擴大機):訊號線傳送的是前級(Pioneer AVH-1650主機)送出的小訊號,因為是小訊號,所以很容易受到干擾(主機附近的電系用品很多),所以不敢自己作主。老板介紹我用義大利的A.R.T 1.0 S 訊號線(S指Studio錄音室專用)
3)喇叭線:原本要拿家用的喇叭線安裝,但不知道尺吋能否穿過車門洞。所以請老板推薦:一開始老板推薦 A.R.T monolith 2.0喇叭線
我問老板還有沒有更粗的,於是老板拿出貴一倍的 白色喇叭線 如下圖,裝在擴大機(副駕座底下)->分音器(駕駛座底下)這段。因為太粗了,無法穿過門孔,所以分音器->喇叭(門板低音、儀表板高音)這部份,就用ART monolith 2.0的藍色喇叭線

光線材就花了17K

我問老板這是什麼牌的,老板只知道是美國線,上面的英文我們都看不太懂。我猜是YMC AUDIO (HL) High Definition OFC Loudspeaker Cable,但我google不到。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超級比一比:下圖由左至右分別是
1)綠色Camry原廠喇叭線(跟牙籤差不多細)
2)白色美國喇叭線:老板叫他水管線,因為和水管一樣粗。包著正、負兩極。裏頭隨便一蕊的銅線,就比原廠一條線來地粗了。白色棉條可提供避震的效果。奇怪了,車子行進中再怎麼避震還是震啊??這部份我就無法理解
3)藍色ART monolith 2.0喇叭線:這個2.0是"歐規"的線徑單位,不知是否為2平方公分?? 仔細看,外圍有一層金屬隔離網,作為屏蔽作用,防止外界電磁波干擾用的
4)紅色#4 AWG 電源線:awg是"美規"線徑的單位,數字愈小,線徑愈粗。所以4awg 比 8awg粗。
看地出來這次用的線材很有誠意吧!
10萬元的 汽車音響大升級

音響小教室:
線材愈短,總電阻愈小。所以我將擴大機安裝在副駕座下方,走線的距離最短
線徑愈粗,總電阻也愈小。但有些Hi-End線廠,用純度非常高的銅(例:6N銅,即99.9999%純度的銅)或銀線,再利用特殊的絞線技巧,就不需做到那麼粗,而音質又更好。但這畢竟是少數。
總電阻愈小, 訊號的衰減愈小
訊號的衰減愈小,愈能聽清楚音樂中的細節
至於電容、電感效應,偏離主題,就先不討論了(絞線的方式…)

花了七個小時的拆裝,見証奇蹟的時刻到了
說真的,剛開機時,並沒有給我十分驚艷的感覺。花了十萬元,就只有這種表現嗎? 耐心再聽下去,發現非常耐聽,連續聽2小時耳朵也不會累。
有些音響乍聽之下驚為天人,但不耐相處,聽個半小時就想關機了。
這支德國喇叭沒什麼音染,聲音很乾淨,背景很黑,聲線沒什麼毛邊,就像化淡粧的隋棠,在你面前輕輕地吟唱。怎麼聽都不累不累不累。
尤其他們家的Aerospace 28mm高音單體,表現三角鐵或鋼琴高音的部份,就像真的樂器在你面前演奏的聲音。(小弟曾經玩過室內樂團,真的樂器的聲音和喇叭發出來的聲音,通常會有一段距離)
人聲的結象很清楚,完全沒有 矇一層棉被在唱歌的感覺。和Dynaudio 充滿顆粒感的高級聲音完全不同。Gladen Zero比較接近真人發音,但還是有些微的沙沙顆粒感。Dynaudio則是聽感比較好聽。

請老婆在面前唱歌,雖然不怎麼好聽,但請記住,這才是真人發音的聲音。許多Hi-End音響,把聲音修地比真人發音還好聽(音染),有時修過了頭,就不像真人發音了(但還是很好聽)。

低音部份:聽1812放大炮時,怎麼變成放鞭炮,不過癮。可能是6.5吋的單體太小吧。還好,我不喜歡太多的低音。這部份可以用EQ(等化器)來調整。當然,加裝重低音是治本的方式,但我不喜歡。

聽一週後的心得:
喇叭Run了一周後,聲音比剛開箱時來地Q。相處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可以真正放輕鬆地聽音樂。自己打分數,從之前的85分提升到95分了
1)個人覺得比Lexus ES300 的Mark Levinson 還好聽。MarkLevinson in Lexus並沒有給我任何驚喜感,只是不錯聽而已。聽說是Pioneer代工,貼ML的牌子。
2)但和Benz E250的 Harman/Kardon 則各有千秋。
聽1812:H/K的低音較Q,也比較震憾。
聽小提琴:Gladen的高音比較細緻圓潤

聽半年後的心得:
1)以前電瓶大約2年下課,加了擴大機之後,不到一年,電瓶就快掛了。
解決方案:
a)負極接地 -> 約3k-4k可解決
b)換大容量的電瓶+電瓶充電器 定期充電
c)換鋰鐵電池(依理論、規格來說,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 台塑有出一款氧化鋰鐵電瓶,車麗屋48ah for camry要 22k。但得知美國A123的鋰鐵電池自燃之後(台灣2015年,雲林一位里長伯的電動機車也是充電到一半就自燃了,不止一椿),就不敢想這條路了
d)升級好一點的電瓶(agm電池、銀鈣電池…)

目前正在研究a,b,d方案。待完工後,再發文報告


2)音響變好聽,反而開車會分心。音響開大聲,周遭的汽機車經過反而沒聽清楚。對行車安全是減分的。
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改音響了。搞到現在只有停紅綠燈 或者 塞車 才會開音響。


總結:
想要改善音質的方式
a)加裝DAC放24bit/192KHz的音樂 是CP值最高的,只需花數千元->先這樣聽個幾個月

b)如果還不過癮,做全車隔音->30~40K元->隔音做好,音質的提升是 a,b,c三個方案最明顯的。就好比你原本打開車窗聽音樂->變成關上車窗聽,許多原本聽不到的細節都出來了。隔音沒做好,絕不要花錢升級主機、擴大機、及喇叭
註:全車隔音兩年後心得:我之前花很多心血做隔音,只比原廠Camry安靜,但和Lexus ES300或Benz E系列 還是不能比。這必需說實話

c)C/P值最低的,卻是必要的手段:想要突破90分,一定要換主機(10~20K)、擴大機(20~40K)、前喇叭(20~40K)及夠水準的線材(10~20K) ->10萬元是入門級的喔!
d)金耳朵的挑剔玩家:加裝電容、加裝重低音、升級發電機、改雙電瓶系統… 又是一個大坑。要考慮車子開個幾年後要脫手,這些裝備怎麼辦?

一樣一樣的升級,可以有好幾次的驚喜,比較有趣,而且可以清楚知道每一次的聲音改變。如果一次到位,則是省了一次的工錢(拆裝門板、地毯、椅子)。

這幾天來研究一下如何把錄音檔加在這篇文章,讓各位比較一下我用錄音筆錄的 before/after的差別。
2016-03-06 13:14 發佈
不是要針對版主,只是我不懂為何很多人都會花音響這筆錢在車上?第一點,車子四周都是玻璃,再怎麼花錢,聲音都是刺耳難聽的。第二點,開車時如果聽不見外部的聲音,我自己覺得其實還蠻危險的,尤其在台灣地小車多的情況。我自己曾經參觀過一個音響工作室,老闆用的音響也就10萬左右而已,重點是他的音響室雖然小小的,但是吸音和反響做的非常好,所以少少的價錢就讓我很驚豔。我想重點應該還是聽音樂的空間設計吧,空間不對,百萬音響也枉然。如果版主真的那麼挑剔音質的話,誠心建議別再砸錢在車上聽音樂,把錢花在自家的音響室才不可惜。

macblanche wrote:
不是要針對版主,只...(恕刪)


同意。

不過 人各有志
也就沒什好評論的。

macblanche wrote:
不是要針對版主,只...(恕刪)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怎樣也比原廠好聽,這樣不就夠了
車內隔音做好,確實是升級了,
雖然個人也覺的似乎有點危險?

但對於樓主的分享行動,
仍然給予正面的肯定!

輕鬆聽音樂容易,
但要把這份心得分享出來
那就不太容易囉!
給樓主一個讚 :)
吳小羽 wrote:
前情提要:2年前做了...(恕刪)

10萬花在家中系統不是更好。

macblanche wrote:
不是要針對版主,只...(恕刪)


如果稍微瞭解一下低頻波長震動的長度,就算只聽到半波長車上的空間也完全不夠。聲音能量也完全無法消耗。

所以一堆改裝高級汽車音響鬥機時,都停下來將車門全部打開才開音響展示。不然就是開車時將車窗打開,不然跟本受不了。


每個人的樂趣所在不同,不於置評,但個人支持音響要花大錢不如花在家裡的系統。
台灣汽車音響早已沒落了..玩音質的人更少...






吳小羽 wrote:
前情提要:2年前做...(恕刪)
jack
樓主你好,拜讀您的文章寫的很精彩,音響建議可升級供電電池,以提升電流輸出的穩定性,我是05年的車也想來升級DAC

Panasonic 100D23L
主機要數位擴大

主機內建幾階分音就換幾路喇叭

主駕2ch即可。 環繞無益

加sub 主機就要有mic時基校正 不是店家特調或自己調

隔音隨喜。 能作到這些 就比200萬內建的還好太多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