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還願意把產品給我寫,我也真的很佩服廠商的自信與勇氣就是了。

回到主題吧!這次要寫的是第二次改版的 a.a.d. UDA-1,這是一台兼具 USB DAC、前級、以及耳擴的多功能機,對於只玩耳機、或是初入門二聲道的朋友都很合適,尤其是真空管放大的架構,對於那些希望能讓廉價擴大激發出「管味」的朋友更適合是到不行!而且這台 DAC 的價格也不貴, 5980 六千有找就能買到一台多功能的機器,確實是入門的好夥伴。
不過便宜 DAC 一直有個很大的通病 —— 動態不足、低頻下潛不足。這個問題在多數一萬元以下的 DAC 身上都有,過去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單吃 USB 電源所以才有這樣的問題,但後來聽了一些必須另外插電的機器依然如此 ... 所以我猜這大概純粹是設計問題吧?

一般來說,這台 UDA-1 在網路上的測試通常都是搭配耳機來測試耳擴性能,不過我這次就不測耳機,只測 UDA-1 在二聲道上的表現。
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耳機只能測耳擴,對於 DAC 部分的實際性能表現卻無法有足夠的空間讓他發揮。這問題在許多網路上的評論都可以看到,例如某些被耳機玩家捧為神器的產品,到了二聲道系統上往往缺陷畢露,什麼動態不佳、高低頻延伸差、聲音太薄太乾等通通表露無遺,只不過耳機系統聽不出來而已。
因此這次測試系統我用的是我自己平常在聽的 ATC SCM-7 喇叭,擴大機部分則是用我自己改過晶體、線路、跟零組件的 NAD 3020i,線材則為美國 SoundBridge 旗艦行星系列
線材,包括給 DAC 本身用的也是這套線材,唯獨 USB 線用的是普通的線材,因為我想看看這台機器在一般 USB 線下能否有不難聽的表現,而不需要再靠 USB 線去補足動態不足的問題。
為什麼 USB 線沒特別換過?並不是因為我認為 USB 線對聲音表現沒有影響,相反地,我認為 USB 線對聲音的影響是絕對的,雖然網友們能提出一大堆學理、數據來說明 USB 現沒差,但實際上在音響系統上卻有讓「沒動態」或「聲音質感不佳」器材表現提升的奇效,且是用盲測都能聽出的差異。
不過這事情還是老話一句,你聽得出來、那就花錢,聽不出來、那就恭喜你可以省一筆了。
總之呢,這次系統我唯一沒用比較好的就是 USB 線,因為 USB 在我過往的經驗上有補足 DAC 缺陷的奇效,因此我用一般的 USB 線來測試一般入門者的使用狀況,重點就是在測試前面不斷提及的低價 DAC 問題:動態表現與高低頻延伸。

上圖:a.a.d. UDA-1 用了兩支會隨音量跳動的〝貓眼管〞,再加上會跟著聲音閃的 USB 訊號藍燈,簡直要閃瞎我了
拿到機器之後我習慣先讓他開幾個一天之後再測,不僅讓機器能適應一下系統,也順便把機器給 Run-in 一番。不過呢,這次機器一開聲還真是有點嚇到我了 ...
聲音好糊好暗啊!
是的,這台機器雖說低頻非常充足、一開聲就過了「低頻下潛不足」這一大難關,但聲音未免也太糊了些。這次我用來比較的是價位差不多的 T2Audio 的小夜曲,是難得萬元內在 B&W 801D 系統上也不會動態不足的神機(不過聲音質感就 ... 算了吧),在一開聲的情況下,a.a.d. UDA-1 的低頻動態與下潛度跟小夜曲不相上下。
但無奈聲音實在太糊了點,所以我決定讓他熱管一下再說。
經過一天不間斷得放音樂之後,UDA-1 的高頻與解析表現已有很大的改善,不過聲音還是一樣濃濃的「管味」—— 聲音慢且懶散,如果拿來聽大編制交響、或是電影配樂、動漫電玩配樂等是絕對不夠用的!但這樣就說明 a.a.d. UDA-1 是台爛機嗎?想當然肯定不是這樣啊!
其實在 Hi-End 音響世界中並不乏類似聲音表現的器材,尤其是一些老師傅製作的搭棚小瓦數管機更是如此!不過不同的器材適用於不同類型的聽眾,雖說我個人一向追求的就是聲音真實、通透,但那是因為我個人聽的音樂類型使然。如果今天來一位專聽老歌、爵士、女聲的玩家,a.a.d. UDA-1 絕對會讓他一聽就上癮,因為這種慢吞吞、高頻解析較低的聲音,正適合用來聽前述的音樂類型。另外對於普遍錄音不佳、聲音尖銳的 ACG 歌曲來說,a.a.d. UDA-1 的聲音就好像老鐵三角耳機一樣,讓人有一聽中毒的神效,只要你不要苛求他在大動態音樂上的表現,其實 a.a.d. UDA-1 不管是用來聽音樂、或是用來看「影片」,在二聲道系統上你很難在同價位帶、甚至再往上一兩萬的價位中找到能與之匹敵的產品。
只能說 a.a.d. UDA-1 把「管機」的表現拉到極致,一切你想像的「管味」都能在這台機器上找到。我稍微看了一下機器本身的用料,我個人認為如果你有自己動手的能力,那麼把機器裡的電容、電阻換一換,其實應該就能解決聲音慢與高頻解析不太好的問題,因為裡面的用料實在是 ... 看看這台機器提供三種功能又不到六千,我想也就不用太苛求了!
總之呢,這是一台很棒的機器,只是前提必須是你聽的音樂能讓他有機會表現。拿 a.a.d. UDA-1 去聽大動態就好像你硬要拿老日系跑車去跟美系跑車尬直線一樣,不同擅長領域的本就無法相比;但只要你讓 UDA-1 在屬於他的場域中發揮,絕對能讓你心滿意足。

前面如果各位有仔細看,應該會發現這台 a.a.d. UDA-1 用了 RCA 跟 GE 的管子,這並不是我換上去的,而是廠商針對早鳥優惠特別搭配的(註),相較於低價管機普遍用中國、俄羅斯管,UDA-1 在用料上可說是誠意十足之作。當然,這兩支管比起什麼德律風根、飛利浦來說等級還是弱了些,但 UDA-1 畢竟是台不到六千的機器,你硬要拿一支管幾千的品牌去比,我想也太不實際了些,我認為就真的不用太苛求他。
最後必須說說這台機器的前級功能。
a.a.d. UDA-1 的前級功能跟 DAC 的 RCA 輸出是綁在一起的,好處是你可以直接用他來接你的後級而不需要煩惱音量問題;壞處則是拿 UDA-1 來接綜擴就會很麻煩。怎麼說呢?
由於 UDA-1 的 RCA 類比輸出是能調整音量的,也就是他的輸出能量會隨著你調整旋鈕而改變,這樣你就必須花時間去調整 UDA-1 音量大小與綜擴音量大小間的匹配問題。簡單說,就是當你拿回家之後,必須測試 UDA-1 的音量旋鈕在幾點鐘方向時「擁有最好的動態表現」,之後就不再去動 UDA-1 的旋鈕,而是改用綜擴來調整音量。有些人會說直接把 UDA-1 音量調到最大或最小,但實際上這樣是不對的!太大可能失真、太小可能動態不足,因此雖然測試匹配有點麻煩,但還是建議用綜擴、或是外接耳擴的朋友實際測試過再把音量旋鈕角度固定下來,這樣以後才能擁有最好的聲音表現。
至於這台機器到底值不值得買?
我想前面就說得很清楚了:如果你聽的音樂是老歌、人聲(尤其是 ACG 女聲跟初音)、爵士,那麼 a.a.d. UDA-1 絕對是你在萬元內的最好選擇,能讓你重溫老鐵三角時代的美好毒聲;但如果你聽的是大編制、大動態的古典或電影、電玩、動畫配樂,那麼 ... 還是試聽過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