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d UDA-1 DAC+前級+耳擴多功能機 試聽評測(以ATC SCM-7 兩聲道系統測試)

前陣子在板上分享了 Nuforce DDA-120 的文章,結果被另一個廠商看到,於是就又獲得邀請來評測這陣子很夯的 a.a.d. 家的產品啦!跟前次 Nuforce 一樣,這次一樣是收費寫文,不過我仍然是在「我高興寫啥就寫啥」的前提下寫評測,這也是我個人一貫的堅持與風格,有在《癮科技》看我文章的朋友應該不會感到陌生才是。


說真的,在這樣的前提下還願意把產品給我寫,我也真的很佩服廠商的自信與勇氣就是了。


a.a.d UDA-1 DAC+前級+耳擴多功能機 試聽評測(以ATC SCM-7 兩聲道系統測試)
回到主題吧!這次要寫的是第二次改版的 a.a.d. UDA-1,這是一台兼具 USB DAC、前級、以及耳擴的多功能機,對於只玩耳機、或是初入門二聲道的朋友都很合適,尤其是真空管放大的架構,對於那些希望能讓廉價擴大激發出「管味」的朋友更適合是到不行!而且這台 DAC 的價格也不貴, 5980 六千有找就能買到一台多功能的機器,確實是入門的好夥伴。


不過便宜 DAC 一直有個很大的通病 —— 動態不足、低頻下潛不足。這個問題在多數一萬元以下的 DAC 身上都有,過去我一直以為是因為單吃 USB 電源所以才有這樣的問題,但後來聽了一些必須另外插電的機器依然如此 ... 所以我猜這大概純粹是設計問題吧?


a.a.d UDA-1 DAC+前級+耳擴多功能機 試聽評測(以ATC SCM-7 兩聲道系統測試)


一般來說,這台 UDA-1 在網路上的測試通常都是搭配耳機來測試耳擴性能,不過我這次就不測耳機,只測 UDA-1 在二聲道上的表現。


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耳機只能測耳擴,對於 DAC 部分的實際性能表現卻無法有足夠的空間讓他發揮。這問題在許多網路上的評論都可以看到,例如某些被耳機玩家捧為神器的產品,到了二聲道系統上往往缺陷畢露,什麼動態不佳、高低頻延伸差、聲音太薄太乾等通通表露無遺,只不過耳機系統聽不出來而已。


因此這次測試系統我用的是我自己平常在聽的 ATC SCM-7 喇叭,擴大機部分則是用我自己改過晶體、線路、跟零組件的 NAD 3020i,線材則為美國 SoundBridge 旗艦行星系列
線材,包括給 DAC 本身用的也是這套線材,唯獨 USB 線用的是普通的線材,因為我想看看這台機器在一般 USB 線下能否有不難聽的表現,而不需要再靠 USB 線去補足動態不足的問題。


為什麼 USB 線沒特別換過?並不是因為我認為 USB 線對聲音表現沒有影響,相反地,我認為 USB 線對聲音的影響是絕對的,雖然網友們能提出一大堆學理、數據來說明 USB 現沒差,但實際上在音響系統上卻有讓「沒動態」或「聲音質感不佳」器材表現提升的奇效,且是用盲測都能聽出的差異。


不過這事情還是老話一句,你聽得出來、那就花錢,聽不出來、那就恭喜你可以省一筆了。


總之呢,這次系統我唯一沒用比較好的就是 USB 線,因為 USB 在我過往的經驗上有補足 DAC 缺陷的奇效,因此我用一般的 USB 線來測試一般入門者的使用狀況,重點就是在測試前面不斷提及的低價 DAC 問題:動態表現與高低頻延伸。


a.a.d UDA-1 DAC+前級+耳擴多功能機 試聽評測(以ATC SCM-7 兩聲道系統測試)


上圖:a.a.d. UDA-1 用了兩支會隨音量跳動的〝貓眼管〞,再加上會跟著聲音閃的 USB 訊號藍燈,簡直要閃瞎我了


拿到機器之後我習慣先讓他開幾個一天之後再測,不僅讓機器能適應一下系統,也順便把機器給 Run-in 一番。不過呢,這次機器一開聲還真是有點嚇到我了 ...


聲音好糊好暗啊!


是的,這台機器雖說低頻非常充足、一開聲就過了「低頻下潛不足」這一大難關,但聲音未免也太糊了些。這次我用來比較的是價位差不多的 T2Audio 的小夜曲,是難得萬元內在 B&W 801D 系統上也不會動態不足的神機(不過聲音質感就 ... 算了吧),在一開聲的情況下,a.a.d. UDA-1 的低頻動態與下潛度跟小夜曲不相上下。


但無奈聲音實在太糊了點,所以我決定讓他熱管一下再說。


經過一天不間斷得放音樂之後,UDA-1 的高頻與解析表現已有很大的改善,不過聲音還是一樣濃濃的「管味」—— 聲音慢且懶散,如果拿來聽大編制交響、或是電影配樂、動漫電玩配樂等是絕對不夠用的!但這樣就說明 a.a.d. UDA-1 是台爛機嗎?想當然肯定不是這樣啊!


其實在 Hi-End 音響世界中並不乏類似聲音表現的器材,尤其是一些老師傅製作的搭棚小瓦數管機更是如此!不過不同的器材適用於不同類型的聽眾,雖說我個人一向追求的就是聲音真實、通透,但那是因為我個人聽的音樂類型使然。如果今天來一位專聽老歌、爵士、女聲的玩家,a.a.d. UDA-1 絕對會讓他一聽就上癮,因為這種慢吞吞、高頻解析較低的聲音,正適合用來聽前述的音樂類型。另外對於普遍錄音不佳、聲音尖銳的 ACG 歌曲來說,a.a.d. UDA-1 的聲音就好像老鐵三角耳機一樣,讓人有一聽中毒的神效,只要你不要苛求他在大動態音樂上的表現,其實 a.a.d. UDA-1 不管是用來聽音樂、或是用來看「影片」,在二聲道系統上你很難在同價位帶、甚至再往上一兩萬的價位中找到能與之匹敵的產品。


只能說 a.a.d. UDA-1 把「管機」的表現拉到極致,一切你想像的「管味」都能在這台機器上找到。我稍微看了一下機器本身的用料,我個人認為如果你有自己動手的能力,那麼把機器裡的電容、電阻換一換,其實應該就能解決聲音慢與高頻解析不太好的問題,因為裡面的用料實在是 ... 看看這台機器提供三種功能又不到六千,我想也就不用太苛求了!


總之呢,這是一台很棒的機器,只是前提必須是你聽的音樂能讓他有機會表現。拿 a.a.d. UDA-1 去聽大動態就好像你硬要拿老日系跑車去跟美系跑車尬直線一樣,不同擅長領域的本就無法相比;但只要你讓 UDA-1 在屬於他的場域中發揮,絕對能讓你心滿意足。


a.a.d UDA-1 DAC+前級+耳擴多功能機 試聽評測(以ATC SCM-7 兩聲道系統測試)


前面如果各位有仔細看,應該會發現這台 a.a.d. UDA-1 用了 RCA 跟 GE 的管子,這並不是我換上去的,而是廠商針對早鳥優惠特別搭配的(註),相較於低價管機普遍用中國、俄羅斯管,UDA-1 在用料上可說是誠意十足之作。當然,這兩支管比起什麼德律風根、飛利浦來說等級還是弱了些,但 UDA-1 畢竟是台不到六千的機器,你硬要拿一支管幾千的品牌去比,我想也太不實際了些,我認為就真的不用太苛求他。


最後必須說說這台機器的前級功能。


a.a.d. UDA-1 的前級功能跟 DAC 的 RCA 輸出是綁在一起的,好處是你可以直接用他來接你的後級而不需要煩惱音量問題;壞處則是拿 UDA-1 來接綜擴就會很麻煩。怎麼說呢?


由於 UDA-1 的 RCA 類比輸出是能調整音量的,也就是他的輸出能量會隨著你調整旋鈕而改變,這樣你就必須花時間去調整 UDA-1 音量大小與綜擴音量大小間的匹配問題。簡單說,就是當你拿回家之後,必須測試 UDA-1 的音量旋鈕在幾點鐘方向時「擁有最好的動態表現」,之後就不再去動 UDA-1 的旋鈕,而是改用綜擴來調整音量。有些人會說直接把 UDA-1 音量調到最大或最小,但實際上這樣是不對的!太大可能失真、太小可能動態不足,因此雖然測試匹配有點麻煩,但還是建議用綜擴、或是外接耳擴的朋友實際測試過再把音量旋鈕角度固定下來,這樣以後才能擁有最好的聲音表現。


至於這台機器到底值不值得買?


我想前面就說得很清楚了:如果你聽的音樂是老歌、人聲(尤其是 ACG 女聲跟初音)、爵士,那麼 a.a.d. UDA-1 絕對是你在萬元內的最好選擇,能讓你重溫老鐵三角時代的美好毒聲;但如果你聽的是大編制、大動態的古典或電影、電玩、動畫配樂,那麼 ... 還是試聽過再說吧!
2016-03-02 23:02 發佈
小弟在喇叭這塊領域經驗非常「淺」,
音樂來源多數是用電腦來聽電影、影集,
喇叭亦是用兩千元上下的三件式喇叭(多了 一個重低音)。

最近有感於影集裡的一些動作爆破音效跟過場配樂,
跟朋友的五件式喇叭比起來,
有相當程度的落差...

所以想請教,
如果想節省預算的情況下,
搭配 a.a.d. UDA-1做質量的提升的話,
有什麼好的配套建議呢?
希望控制在萬元以內(不破萬)。
UDA-1規格諸元:

頻率響應:20Hz~20kHz

信噪比:〉109dB

驅動阻抗:18-600歐姆

耳機輸出功率:3.5W(600歐姆)

總諧波失真:〈0.008%

耳機輸出:6.35mm立體聲插座

輸入電壓:110V AC 50/60Hz

相容系統:Win2000、Win XP、Vista、Win7(32/64)、Win8、Win10、Mac OS X、
Android 4.0以上(OTG)、IOS

待機功耗:35Watts

重量:3kg(不含包裝)

DAC的心臟主要在解碼晶片,這台的晶片用的是TDA1305T,
這是一顆有雙解碼器(BCC-DAC2) 有18bit解碼能力的晶片、
支援48,44.1,32kHz取樣、過往的有名CDP上搭載此顆、
如STUDER D732, Micromega Stage1,
雖然在目前追求高解析以及新解碼規格的競爭中、
44.1-48kHz有規格落後的嫌疑、
但是不要忘記,決定音樂的好聽悅耳與否,並非解析高而已,
TDA1305T的長處在於內建完整數位濾波,可以有效消除毛邊

使用前級 真空管、加上DAC這樣的組合、
以我個人喜好,不追求大動態 以一般流行樂、輕音樂 器樂
會是較易發揮實力的取向,

在這樣的搭配,管子我會選用中頻綿密為主、
用台灣容易取得的管、會建議去找復刻Mullard 木訥管
那是英國聲的代表

這看起來好有質感阿
最近常聽人說起真空管音響..那差別在哪??(我只知道好像音色較圓潤...)
還有A類.B類與AB類之間的差別跟主要的優缺點
可以告訴我嘛~

專業清道夫 wrote:
小弟在喇叭這塊領域...(恕刪)


如果預算很低、或是本來的喇叭等級就比較低的話,那我會建議你改完耳機系統會比較快,不然單純升級 Dac 但還是用電腦喇叭來聽我個人認為差異不大,還不如把錢全部省起來先衝一套簡單的兩聲道比較實際。

Brian 168 wrote:
UDA-1規格諸元...(恕刪)


其實現在這台機器中頻已經很綿密了,我實在不建議再用中頻豐富的管子。以我的經驗來看,這台機器用 miniwatt 的管子應當就能改善聲音高頻太暗、動態不足的問題,不過想想 miniwatt 管子的價格都那麼高,好像又有點不划算的感覺。
請問樓主這台DAC會有過熱問題嗎?
最近也在考慮這台
之前聽朋友說他買過還沒改版的
過熱問題有點誇張
聽一個小時過熱保護就會啟動
還要用電風扇降溫…XDD

聽說新版已經大幅改善這問題
如果這問題已經解決可以長時間運作
我就會想買這台
最主要是不貴又漂亮
而且聲音是我喜歡的走向…(女聲控)
又是USB輸入很方便
但過熱問題實在讓我很卻步啊

Qmmmmmmmmmmmmmmm wrote:
前陣子在板上分享了 ...(恕刪)


可以順便評一下同一家的MINI-1D嗎?最近想買這台~
年少一夢,一星如月 -- 東海十三郎 --

WarDaddy wrote:
這看起來好有質感阿...(恕刪)


A類擴大機音質較好,使用電流較大,所以機器溫度會比較高且耗電還有購買成本也比較高.
B類擴大機音質普通,使用低電流,迴路設計全功率使用,機器溫度比較低且比較省電,購買成本也比較低.
AB類剛好介於兩者之間
據我所知、一般的所有變壓器通電都會發熱、
用手摸40到50度微溫微燙、
到60度有明顯溫度變熱感覺、
一般電子材料大約到70度、大概就會設計保護回路,
聽音響我習慣開冷氣或電風扇散熱

不管管擴或DAC新舊版設計、
每個人擺機器位置 都要注意通風散熱 愛護器材

如果 新版有改善可以低溫工作 當然更好,
倒是不用太期待散熱 我比較希望有好聲音

a.a.d UDA-1 這一台我有聽過一星期
質感是有, 但是說真的這個音質配不上他的價錢

1. 接 USB 時是會有嘶聲的. 在市面上許多 3000塊錢的USB音效卡都可以做到完全沒有嘶聲
2. 輸出功率不好, 旋鈕轉到11點鐘方向, 比較重的低音開始聽的出破音; 轉到 2點鐘方向時已經破到亂七八糟; 此時的音壓說真的還不比直接接著手機輸出那麼大聲(手機轉最大聲都還不會到破音)
這個破音的問題, 不管是用 USB DAC 或是直接 RCA音源都一樣
3. 左右聲道明顯不一樣大聲
開機前 10分鐘左右聲音還算平衡, 但是機器熱起來後整個就歪一邊了 (可能是剛好我買那一台有問題)
4. 非常的熱
我本身有 2A3 跟 KT88 的擴大機
機器運作時的管身可達 130度C , 但是再怎麼樣就是管子熱跟主變壓器溫溫的不超過 45度
但是 UDA-1 是整台, 連機身都在熱; 熱到手無法觸碰超過 5秒的程度

最後, 這老闆也算是有誠信的
我有帶去他們的工作室 (外面是小畫室) 給他們測試
在那邊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把我以上的問題一一測試給他們知道
最後老闆全額退費了
所以老闆是好的, 也有好的服務
但是產品品管上可能要大大加強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