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橫跨50年的十對喇叭主觀心得感想


橫跨50年的十對喇叭主觀心得感想

各位朋友大家早安,多喝水多健康,我金三胖在這邊跟大家問好。

為何選偉大領袖金三胖作為我自己的頭像呢? 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胖度跟外表跟他差不多帥

能夠跟這個2012全球最性感男人一樣帥氣的我,真的是深感光榮
(金三胖榮獲2012全球最性感男人相關資料請參閱底下連結)

http://news.gamme.com.tw/3956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1129/18083841

廢話不多說立刻進入主題

做個簡單的前言說明喔

最近因為發了一點小獎金,所以忍不住買了一大堆有的沒的,漸漸快要把家給塞滿了

來一下排排樂

還有一對忘記擺進去了
橫跨50年的十對喇叭主觀心得感想

10對喇叭排起來快要可以成為一個喇叭牆,變成現代裝置藝術了

為什麼會這樣神經病失心瘋的買了這麼多呢? 當然不是因為我要開二手店家賺零用錢,因為經過我那媲美金三胖的頂尖大腦分析,這個產業已經競爭者太多,成本太高而沒有利潤不值得投入。

在一個月內買這麼多純粹是因為
1. 有獎金
2. 有獎金
3. 有獎金
很重要說三遍~~~普發獎金救台灣

沒有啦,其實還有別的原因是因為當下標之後,大概要等上兩周到一個月的時間,這時候等著無聊心癢難耐,又會一一到處下標,等到清醒的時候才發現,哇喔,買太多了!!!

人生經常會這樣對吧? 當失心瘋的時候,誰也阻止不了,清醒總是要一陣子的。

我要採取我夢想中的評判方式
我想想喔
對於規格的說明說個大概就好了
長寬高
單體尺寸
響應頻率
然後在技術上有什麼特殊部分,我知道的會加以說明
再來就是聆聽的感受
高音
中音
低音


然後才是我最想用的評論方式
就是用每對喇叭對應一種女性來評論
不知道會不會被女權團體告齁?

然後用"想留程度"來代表我心中對他的喜愛

當然以上評論都是我的主觀見解,毫無客觀可言

稍稍簡介一下我在音響的履歷好了

我玩音響大概20年,中間當然有中斷
一直都窮光蛋,雖然也曾經有點小錢,但沒有花在音響上
基本上各大廠牌的入門款我都用過(大廠牌喔 B&W,JMLAB,JBL,Dynaudio...等ROTEL之類的也用過)
比較高金額的sonus faber我就沒玩過了,但有聽過
因為我也做過很短暫的千萬音響的業務,賣的單品都是一百萬到三百萬的東西喔,那段時間賣不出什麼屁,但是跟著老闆到處跑,也見識了不少。
只是很快就被fire了,能力太差啊,[:D]

自己也組裝過喇叭,也學過一點鋼琴
算是樣樣通樣樣鬆
當然也玩過一點錄音跟錄音器材,也玩了十幾年的耳機

大概是這樣吧~

廢話不多說,馬上開始
2016-01-17 14:29 發佈
外冷內熱的 TECHNICS SB-F1 MK2


先從這一對開始好了,畢竟楚王愛纖腰,國中多餓人,喔是金三胖當然會愛自己所欠缺的瘦小可愛囉(可愛好像不欠缺),先從手邊擁有的最小的開始。

先做個簡單的簡介
品牌
TECHNICS是PANASONIC的音響品牌,我沒記錯的話也活了很久,三四十年有,記得某個網友跟我說DIATONE只做了很短的時間就倒閉,真得啞口無言,diatone好歹也活了將近五十年好嗎....比一些歐美小廠還要長命得多。這種GOOGLE就查得到的資料.....不要被別人唬弄啦....

TECHNICS這個牌子
(等等,來把喇叭開聲,邊聽邊打)
主要都是由幾位工程師來決定聲音的走向,我所說的是指他的音響部分,比較小眾的部分。

至於那些床頭音響,就是一堆人拼湊出來的成果,也就是一部分作分音,一部分作單體,這樣子弄出來的產品。

音響部分就幾乎是少數幾個工程師從頭設計到尾,其中有一個總工程師石井特別的有趣與有名

讓我引用這位網友的一部分文章

原文在此

引用如下
日本Stereo Sound 雜誌,有連載專題,"讓你房間的聲音變得更純更美",寫手石井以前是日本松下的總工程師,他雲遊四海,幫助發燒友改善音響。

日本工程師出身的石井,做事認真,有理論,有實踐,不是光是靠神奇數字,也不是光靠耳朵,用一套電腦工具,點數遠較1/3 Octave 精密,還有助手幫忙推喇叭,甚至用Stereo Sound 的地方來營造效果測試。這一系列文章有不少案例,容易體會了解,值得讀者參考。
------------------------------------------

石井本身相當有趣,作為一個工程師,他本身也寫出許多音響與聲學的論文,其中有幾篇甚至大大的影響了歐美的音響界或者說劇院設計

比如說DEAD FRONT LIVE END這一觀念其實就跟他幾十年前提出的一篇論文有極大關係,甚至可以說是他的創始(應該說是對此第一個科學化分析的始祖)

但同樣的相對於美國的相信自我,實事求是的態度,石井的論文與研究,在日本並不受到重視,甚至被認為夜郎自大,被認為是異端邪說

所以當歐美正快樂的研究著石井的論文的時候,他本身在日本是相當不得意的,直到最近幾乎是四十年後,被日本人視為聖經的SS雜誌請他重新來分享與討論音響環境的設計才又開始慢慢為人所知

我想這是黃種人的必然命運,在白人之前沒有自信與充滿自卑感的整體大環境之前,自身的成就難以被自己的民族所認同,所以必須到海外鍍金,我想是一種複雜且短時間難以消除的狀況

TECHNICS 最注重的技術

TECHNICS最注重的技術為何? 當然那些單體材質,音箱的避免共振都是基本就不說了
這間公司,或該說石井最重視的除了環境的影響之外,最重視的就是相位的對齊

在石井的心中,相位的對齊與否,影響聲音的程度遠大於頻率響應的平直與否

所以可以看到早期一點的產品

除了採用跟b&w高階喇叭一樣各自單體各自音箱的設計之外,還微調每個單體的位置,務必講究到達耳朵的聲音是一個正確的相位,不會有各個單體互相抵銷的狀況。

當然一個理想的設計是全音域,全音域或者同軸單體,理論上就沒有相位問題,但全音域當然有響應頻率的問題,高不上去也低不下來,八吋以上的全音域,低音就比較好,算是夠用了。JBL的低音圈圈設計正是那種全音域的思想,在不同的頻率響應之下,震動區域不同。

同軸當然也有它的限制與問題,在此就不多說,不然文章打不完了。

在相位至上的思想下,理所當然地就產生了這種全平面震膜,當然還有阻尼等好處。

全平面震模有諸多好處,比如說,沒有分割震動的問題,pmc比較高級的型號,還有b&w部分高階型號都有採用,但為何沒有全面採用? 我也不知道,SONY也有一批方形的全平面震膜,也是賣了一陣子就停產了。

品牌介紹要適可而止,先寫到這邊好了,不然沒完沒了。

TECHNICS這個牌子在中東的好野人間特別受歡迎,好了真的不介紹了,沒完沒了。

F1mk2規格簡介

基本上我的規格或者一些技術資料都來自於
http://www.audio-heritage.jp/
這個網站

規格:兩音路兩單體,密閉式
特殊點:全鋁合金
低音尺寸:12公分
高音尺寸:2.8公分
響應頻率:48-35kHz
大小:寬13.4X高21.9X深13.6公分
重量:單支2.9公斤

使用心得

第一次拿到手會很訝異,光看他的面板大小大概跟一個七吋的平板不會差太多,但拿在手上很沉,像個小啞鈴似的

做工很有日本人的風格,很講究而且很細緻。

我金屬工廠的朋友過來看的時候在手上把玩,知道當初的訂價的時候,很疑惑地問我說,這樣做有賺錢嗎? 這可是鋁合金壓鑄一體成形,成本驚人,我只能回答說,我怎麼知道呢?

但記得看過的經濟學的書籍中有紀載,當初美國學者來研究日本的產業為何可以這麼強勢(80年代),把美國企業打到吐血,他們以為日本產業在成本控管上有什麼特別,但仔細計算之後,發現很多產品的售價是幾乎等於生產成本或甚至賠錢的,當時學者的見解是日本把利潤拉長攤提到非常長期來回本,當時還作為一個顯學而公諸於學界,這個見解到底是否正確,現在看來就很難說。

但日本產品很花成本這已成常識,菅野沖彥也說過,歐美產品比較懂得在不重要之處節省成本,日本產品就處處花錢。

扯遠了

可以來看一下單體的部分


高音單體應該也是鋁合金,但不確定,總之是金屬平面振膜,外表那個像是保護罩的,其實也兼具擴散作用,我覺得這個設計特別的好,有一種機能美。

低音我摸過其他版本的,印象中是塑膠與紙的混和多層結構,中間應該也是蜂巢結構,但不確定我的記憶。

這種平面振膜先不論聲音,是TECHNICS 1980年代之後的主打甚至唯一的產品,以他在音響市場上的特殊性而言,我覺得特別有收藏價值。目前平面振膜好像一些汽車音響反而有做,但廠商的選擇我就不懂了。

SB-F1有兩種版本,80年代1982年生產的第二版MK2是採用平面振膜,我覺得比第一版有收藏性,如果哪天吃飽閒著沒事幹,也許會再買第一版來做個完整收藏,但目前好像越來越少見,是不是阿六仔也跑去日本市場掃貨了? 記得幾年前滿常見的。

之前有搭配腳架的,沒有標到真的有點遺憾,當初覺得那個很像照相腳架的腳架很醜,但現在重新看他那種精密機械與鋁合金的感覺,其實很美,配上這對喇叭有一種奇妙的美感。



來說說聲音吧
之前擁有過F08


覺得聲音很不怎樣,便宜賠了一屁股賣出
F08是只有面板是鋁合金,後面是塑膠,本來想說應該沒差,但聲音聽起來就很酸牙且有箱音

但這對聲音就完全不同
雖然全套幾乎是由金屬構成,卻沒有所謂的金屬聲,聲音很快速且準確,很有監聽喇叭的風格,背景與主要旋律恰到好處

高音:泛音與音場的寬度都超乎體積,深度比較扁一點,但很有HIFI的風格
中音:比較中性,染色比較少
低音:下半身,甚至胸口以下幾乎沒有,量感也很少,但收音很快很乾淨,低音的細節很多

建議可以用EQ去死命地加強他的低音,可以推出相當有衝擊性的量感,但延伸或許80以下就沒有了
但低音會是很不錯的質感,這就是密閉式的天限與優勢

低音的沉潛也跟環境有關,太小的空間其實也沉不下去,我的聆聽環境是一個40坪的半開放式空間,所以測試中都還可以聽到各對喇叭的低音。

補充一下聆聽心得

聽一些搖滾或者像是LORDE的感覺相當適合
聽Maria.Gadu這巴西歌手的音樂也相當適合
但聽一些大編制或者古典音樂就沒那麼適合了

用女人來形容的話
就像是
平常沉默冷淡但一旦跳舞就十分火辣且迷人的拉丁美女,十分會跳探戈,而且擅長挑情的感覺

平常看著她覺得很難接觸,也很難搞,但一旦讓她愛上你,你會感受到她心中有比一般人更熱情的內在,她的愛,比誰都要熱烈,也比誰都要激情。

會被她的肢體,她的一切所沉溺於其中,有點毒品似的感覺。

讓我想起我某任女友,從外表的冷漠與高雅氣質,很難想像任何有關於情慾的部分,然而在床上卻是我歷任最熱情與渴望的。就是這麼一種感覺

不用害怕操壞她,用力地想辦法去榨出她的實力與低音,可以給你超出想像的觀感感受。

結論:外冷內熱的豔麗拉丁系美女

補充這對喇叭有一個特異功能,就是對於擺放的環境不太挑剔,在普通桌面上也能有不錯的表現,跟其他喇叭換個地方擺就表現天差地遠,算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特點
外表美麗的PIONEER S-31C

關於PIONEER大家比較熟,品牌應該沒什麼特別好介紹的

另外補充一下TECHNICS的小八卦

TECHNICST重回HIFI領域
推出了
The Technics Reference Class R1



被評論得一文不值[:D]
哈哈哈
很貴就是了

畢竟老工程師都閃人了,聲音又是全新一套囉

PIONEER的家用領域被ONKYO收購了,總覺得很傷感啊,當年的音響御三家

廢話少說,直接來說這對喇叭的心得

PIONEER S-31C
這個算是滿新的產品,所以找得到中文的葉佩雯

http://review.u-audio.com.tw/reviewdetail.asp?reviewid=340]http://review.u-audio.com.tw/reviewdetail.asp?reviewid=340

根據文章表示,這個系列是PIONEER的老二,僅次於旗艦,聲音應該很不賴囉?

這個嘛,待我慢慢說來

當初為何買這個呢? 就是被外表所迷惑了,媽媽說美麗的女人都是有毒的(還是有刺?),果然沒錯。

直接上圖片




看看那個防塵罩不是俗俗的整面黑黑,而是依照單體的形狀去搭配,配上樺木的淺色貼皮,真的滿有北歐的設計感

再看看那個屁股與腰身,那個圓弧狀的背面,一方面對於聲音有好處,可以減少吸音棉的必要之惡,也可以在小體積之下保有強度,再看看那個接續喇叭線材的端子,那種高級感,簡直要讓人高潮了。

從以前就浪費不少錢在北歐櫥窗的我,看到這種北歐簡約風格與做工的細膩,能夠不買嗎?

整套從小到大可以組成一套劇院,也可以單獨出來聆聽

原本因為運費與運輸問題想買這對



但日本那邊簡直像發瘋一樣,只要一出來就很搶手,一路飆到接近新品的價格,無視品項好壞,是得無視品項,看來大家都是外貌協會的啊。

下不了手的我找來找去,居然找到有個賣家賣一對中置。

東看西看之下,感覺比原本要標的那對小喇叭更棒啊,還多了一個低音單體,並採用D'APPLITO的排列方式,呈現點音源的設計,越想越讚就買回來了,結果也不輕,花了一些運費

看看規格(偷懶直接拷貝過來)

型式:2音路低音反射式中央聲道型
低音單體:4吋玻璃纖維錐盆 × 2個
高音單體:1吋軟半球型振膜 × 1個
阻抗:6 歐姆
頻率響應:45 Hz ~ 40 kHz
靈敏度:84 dB/W (2.83V)
最大功率:120W (JEITA)
分頻點:3000 Hz
單體極性:低音(+)、高音(+)
尺寸:364×146×177 mm(W×H×D)
重量:3.6 kg

低音單體是仿功夫龍編織方式,但我想應該不是KEVLAR

對應了sacd等次世代的音源,所以高音可以上看40khz

說了那麼多規格上的,直接來說聲音表現好了

聲音表現

剛剛才發現她的反射孔還塞了海綿,如果沒有很貼牆擺放,把海綿拿出來是比較悅耳的

說過了並不太喜歡她的表現,所以這次不用那麼格式化的說明,一邊聽一邊想感受

聲音很難感受到有到達40khz,雖然這個我應該是聽不到的,但那個整個皮膚還有音場的感受沒有起來

甚至聲音是比較暗的,整體是比較寬鬆,但細節偏少,是有很大的染色,朝著悅耳的方向去走,溫暖偏橘,完全不是HIFI路線

雖然體積大上一截,但是音場寬廣並不如前一對SB-F1,深度的話,雖然有立體感,但又比較扁平

人聲很特別,該說不愧是原本作為中置的設計嗎? 人生算是清晰,但很明顯的有染色,喉音比較多,也比較厚。

因為這種走向,使得她的各種樂器的定位沒有那麼清晰,聽什麼都像蒙著一層紗,但這也是她不刺耳與比較悅耳的來源

我想真的就很像ALTIS這種車,去聆聽各種訊源,打電動或者看電影或者聽音樂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我說的是跟一般市面上能買的中低價位喇叭相比而言,很萬用但沒特色

但聽音樂就覺得,啊,性能不高,也沒特色,普普通通,但該有的都有,不多也不少

當然低音也下不去,但胸口的共振還是可以有

用女人來形容,就是外表美麗,但談話久了就發現生活寬度有了,什麼都嘗試,但沒有深度,什麼也懂不多,都是很表面的跟隨著大眾起舞的類型

很像現代的年輕妹妹,青春迷人的外貌,但談起話來卻常常覺得無言以對。
給樓主文章

不久前我才入手一對DIATONE DS-500
雖然有網友説不及歐系喇叭,但我覺得聲音音質不錯聲音屬寬鬆
重點是品項不錯不到萬元


下雨天,打字天 ...... 給樓主加油

小叭粉競爭,不好做
e.g S-520 五千塊,打傷不少進口叭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下雨天,打字天 ....(恕刪)


謝謝鼓勵,但我真的沒有要做這塊啦
只是想把手邊買太多的出清

當初曾經有想過,但弄了一些之後,包括擴大機
覺得一個是我成本比人家高很多
再來就是市場很小,也競爭不過人

我本身有其他的正職啦

之前都懶得清,現在覺得想來放空股票還有清理家裡所以整理一下

我東西都還沒有上架呢

這些是賺不到錢的啦

s520我也買過好幾對,從第一對開始
也是很懷念的小喇叭

pc207 wrote:
給樓主文章不久前我...(恕刪)


謝謝喔,趕緊來出清,十對喇叭真的不知道怎麼聽才好

日本早期的喇叭用料其實一直都比歐美的平價喇叭好得多
聲音表現其實也不差,重點是便宜

遇到同好真開心

只是唯一覺得遺憾的是外觀的設計感都很弱
就大概是這樣吧

像yamaha的1000m根本就像工廠剛做出來一樣的工業用品啊

只是來抒發悲傷 wrote:
謝謝喔,趕緊來出清...(恕刪)

其實我也買了一堆喇叭,但好幾對都入門級新品
後來才開始收二手喇叭,目前收了三對二手,發覺收二手比較划算
謝謝您的分享,我比較媚外
只用過D牌的
很高興可以看到您的分享
好多喇叭
太讓人讚嘆了

只是來抒發悲傷 wrote:
TECHNICS是PANASONIC的音響品牌...(恕刪)


以前國際牌代理的時候
有取個超威轟動響徹雲霄的名字叫"特技陰蝨"(誤)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