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起源是 這篇, 小弟希望有比 CD Player 更輕鬆的聆賞方式, 順便把我的所有 CD 音源全都數位保存在同一個載體上.
那時有網友建議我 RPi (Raspberry Pi, 樹莓派), 其實我不是沒考慮過, 只是因為對 Linux 一點都不熟, 加上最主要的 "當時爬文我並沒有爬到 Volumio 這個東西".
後來去小小研究了一下 Volumio, 我就上露天下訂了 RPi Model B 加上 Hifi DIGI, 幾天後就寄到了.
連接的方法是 RPi + DIGI 以同軸接上 FSA Fubar 4, 再接到我的綜擴上面.
小弟的系統是很久以前本地一間廠商 Audio Builder (簡稱 AB) 生產的二聲道綜擴 JL-i, 喇叭也是同廠製造的 X-1, 以前在 Dearhoney 網站有不少對 Audio Builder 產品的討論, 不過我想現在 01 的網友大概都沒印象了. 線材全部都是 Powersource 或是 Musicalsound (拍謝小弟住屏東, 所以線材全都就近選購, 知道的就知道我是在說哪一家).
小弟的系統中還有一個便宜的劇院超低音, 是家中的 5.1 系統不用了之後被我凹來接上的. CD Player 是 Marantz CD5001.
原本以 CD Player 播放, 這套系統的優點是中低頻很豐滿 (X-1 的特長), 高頻略暗保守, 動態充沛.
但是可能是環境跟這價位的能力限制, 只要開大聲聽總是有壓力, 高頻都會吵耳而且有要崩潰的感覺.
其實本來 RPi 寄到聽了三天之後我就想寫分享文了, 可是實在太忙, 就一直擱著. 到現在都三個月了.
所以今天要分享的就比較簡單, 就是單純的聽感改變的部份.
我現在終於可以開得 很‧大‧聲 聽, 也不覺得吵. 數位檔案格式我個人是選擇 aiff, 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個最好的選擇, 也知道對數位流有意見的人一定會認為在轉檔的過程中一定有失真.
但是在我的系統上面, CD 轉成數位檔後用 RPi 播放, 證明是個比 CD5001 還要好上太多的方案.
大聲聽又不覺得吵有什麼好處呢? 有很多, 第一就是細節就聽得一清二楚了, 我以前一直以為入門系統的罩門就是這樣了, 想要不開大聲就有細節/開大聲聽又不吵大概就只能花大錢升級系統了, 想不到我現在竟然花個三千多塊就有了. (同樣不開大聲的細節還是比 CD5001 好上很多喔)
至於爬文的評價, 有人認為 Volumio 的聲音偏軟, 這在我的系統/環境上剛好是個優點, 原本偏剛硬的聲音都被和緩了, 動態平順但不覺得有被壓縮的感覺.
我現在邊 key-in 一邊聽來自北歐的鋼琴+大提琴錄音, 專輯名稱是 Til trøst: Meditasjoner for cello og piano, 代理商取的中文翻譯是 來自海平面的琴音.
我把音量轉到旋鈕 12 點鐘方向, 這在以前是我很少用到的音量, 因為會很大聲, 但是現在我一邊聽音樂一邊打字, 毫無壓力.
這張專輯不論鋼琴還是大提琴的細節都很豐滿, 音像龐大, 空氣感多, 而且 Cellist 很可愛, 不用換氣的樂器但呼吸聲隨著樂句轉換表現得超明顯, 非常的投入.
但是如果換成用 CD5001 來播放這張 CD 的話, 一樣是接上 Fubar 4, 同樣的音量我大概就聽不太下去了. 只能轉小聲一點聽, 但這樣白天聽就嫌不夠大聲、晚上聽就覺得細節不夠.
我聽的音樂種類不是很多, 最大宗是 Orchestra 演奏的電影原聲帶, 神鬼戰士、蝙蝠俠開戰時刻、哈利波特全系列, 這類型大編制爆棚的錄音是我以前剛開始玩音響時很愛聽的, 因為我自己也參與過管樂團的關係. 但是最近幾年口味改變, 現在很愛聽小編制的室內樂, 鋼琴、弦樂或是小編制的爵士、人聲, 我喜歡這種音樂播放出來時, 那種每個樂器、歌手好像都在眼前的感覺 (超推 Jacintha 的 Autumn Leaves). 大編制想要有這種親臨現場的感覺, 我看沒個幾百萬的系統 + 環境應該是沒辦法的吧.
雖然我的系統是二聲道書架喇叭 + 主動式超低音, 但可能是環境的關係, 我的系統上面一直沒有很精準凝聚的音像, 總是稍微有點鬆鬆糊糊的, 這一直是我最大的遺憾, 在用了 RPi 之後, 音像表現雖然沒有更好, 但是更多更輕鬆的細節和空間感倒是彌補了這一點.
我不習慣表列幾張專輯然後一一列出 AB Test 的結果來給各位網兄參考 (事實上也懶), 但是我大概總結一下, RPi + DIGI 給我的系統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 1. 聲音變得很輕鬆 2. 細節變多, 雖然好像才少少的兩項優點, 但是這兩項優點讓我可以從此開大聲聽不怕吵、享受更多的細節和聆樂感動.
最後分享一下 RPi 跟 Volumio 在實際使用上的心得, RPi 的組裝是很簡單的, RPi 跟 DIGI 一起購入的話賣家就會幫你把需要的腳座給焊上, 然後貨到了你就自己組合起來, SD 卡灌一下 Volumio, 接上電源就可以用了.
我個人是用小米 10400 行動電源餵給 RPi 吃, 數位載體是 2.5" 外接硬碟, 好玩的是一開始我的連接方式是 行動電源接上 RPi 的 Micro USB 電源插槽, 然後 RPi 以 USB 連接硬碟. 但是 RPi 開得了機、硬碟卻沒有辦法取得足夠電源驅動 (小弟後來發現很多網兄都說 RPi 要先拜託賣家出貨前把保險絲給 Bypass 以解除輸入電流的限制, 原用意是說聲音動態比較好, 小弟懷疑是因為我沒做這個動作, 所以 RPi 的 USB 沒有足夠電源輸出給硬碟).
結果後來我換了一個方法連接, 就是小米行動電源跟行動硬碟用 USB 3.0 Y Cable 來連接, 資料端接硬碟、電源端接行動電源, 然後電腦端就接上 RPi 的 USB 插槽, 這個接法很好笑, 因為這樣根本就沒有用到 RPi 的 Micro USB 電源輸入, 但是 RPi 竟然就這樣開機了!! 而且外接硬碟就順利的運作被 Volumio 抓到了!!! 太好玩了吧!
網兄的意見有說, RPi 餵行動電源會導致動態不足, 可是小弟真的沒這個感覺. 至於續航力方面呢, 嗯, 連續播個 4、5 小時不成問題 (我一開始打這篇文章時就開始播音樂了, 到現在小米行動電源上面的燈號還是四顆在閃爍).
Volumio 本身介面算簡單, 可是大概是還不夠成熟吧, 我把專輯用資料匣分好, 結果我就得一個一個資料匣的去把它們做成 Playlist, 而且 Playlist 一但打錯字, 我上官方 Forum 爬文的解決方式竟然是只能進入 Linux 系統用指令列去刪掉錯的 playlist 再重打... 喂, 小弟我根本不會用 linux, 而且聽個音樂還要把 RPi 接上鍵盤螢幕是怎樣! 這樣我的系統就一點都不單純化了啊.
再來是裝置端, 不論你用電腦或是行動裝置, 只要是跟 RPi 同在一個區網下, 開啟瀏覽器 (Android 裝置還有 Volumio APP 可以用, 免費的), 輸入 volumio.local 或是你知道它的 ip 位址就直接輸入應該就可以連上了... "應該".
但結果是有時候就是會一直連不上去, 但是假如你用 A 裝置連不上去, 換成 B 裝置連上去之後, A 裝置就可以連得到了, B 裝置連不上去換 C 裝置連上後, AB 就都連得上了. 這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我手邊有兩台平板一支手機和一部電腦, 經常就在那邊東試西試的.
不過在排除或忽略了這些小暇疵之後, 一但開始用 RPi 播放, 音樂流動的瞬間我就只剩下感動而沒有抱怨了.
(好啦還是有一點小抱怨, 為什麼 Volumio 的 Playback 只有 Stop 沒有 Pause, 聽音樂聽到一半電話來了或是有事要忙只能按 Stop, 忙完後整首曲子只能從頭聽不能接下去)
哩哩扣扣的講了一大堆, 希望網兄們不會嫌我分享得太少或沒系統, 玩音響超過十年, 現在已經不想換東換西、試這個試那個, 只想要晚上有閒的時候優雅的拿起手機開啟 APP 然後選專輯播放就開始聽音樂. RPi + Volumio 真的讓我聽音樂變得簡單而且享受得多, 也讓我更有動力去把那幾百張專輯慢慢轉成數位檔...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轉得完啦.
如果對 RPi 和 Volumio 還是很陌生, 但也跟我一樣曾經想要用簡單的方法聆聽數位音樂的網兄, 隨時可以私訊, 我很樂意分享經驗, 如果改天有空的話, 我也考慮要把我摸熟這套系統的過程寫成詳細的圖文解說. 但那就還要等. 拍謝囉.

至於暫停的部分看紅圈的部分,網頁上是可以控制的

不然用手機也可以處理,像是MPD Contorl在控制這部分很方便

重點是Raspberry Pi上使用Volumio會比較方便的處理系統上的升級,像目前Volumio 1.55版用的3.18.5-v7+版的ARMv7 Kernel就可以透過 rpi-update 把版本升級到3.18.14-v7+版;然後用 apt-get update && apt-get upgrade 可以把 dpkg 升級上去。
比起Runeaudio透過 pacman -syu 升級會造成404錯誤就只能等版本更新或重刷SD。
對了,這麼多數位檔可以透過iTunes Match繳年費成為正版,所以不用擔心有合法問題;但是mp3還是不合法的所以請購買正版,圖片僅為參考
至於 Play/Pause 的地方, 我真的還沒注意過原來是這樣耶, 因為大部份時候都是用 APP 操作的. 太感謝了.
至於更新系統的部份, 小弟真的還沒想玩的這麼深, 而且就像內文所講的, 我連鍵盤螢幕都懶得接上去, 所以還是先這樣吧.
prozerg wrote:
.小弟的系統是很久以前本地一間廠商 Audio Builder (簡稱 AB) 生產的二聲道綜擴 JL-i, 喇叭也是同廠製造的 X-1, 以前在 Dearhoney 網站有不少對 Audio Builder 產品的討論, 不過我想現在 01 的網友大概都沒印象了. 線材全部都是 Powersource 或是 Musicalsound (拍謝小弟住屏東, 所以線材全都就近選購, 知道的就知道我是在說哪一家).
(恕刪)
遇到同好了⋯
我也是ABWEB的使用者. 跟你一樣有JL-i 與X1,我還買了電源線
這套系統的低音Q度與醇厚,真的是獨具特色 聽爵士/慢歌相當有魅力
現在我的JL-i 一聲道壞了,直流輸出,一直沒心整理被冰在角落
現在想起來,那是DIY的美好年代(握拳)
ABWEB 、何博、DZ、KECES都不斷有新產品
只是當初鍵盤試聽就下訂,現在不可能幹這種事,市面太多騙錢的器材了
我現在的訊源也是RPI+ DIGI ,兩個建議提供你參考
1 用直流電供(我是用KECES的DC-116)供電, 細節、音場深度、背景寧靜度都更佳
2 原本的供電線材是用電料行的轉接頭,從DC2.1>USB>MiniUSB>MacroUSB(轉暈)
目前改用47 LAB 單芯線,加上OYAIDE DC-2.1G直接焊在RPI上,初聽~變得很娘
再聽過一周便回不去了,電料大雜燴的聲音太粗糙直接,不耐聽⋯
unique0515 wrote:
遇到同好了⋯我也是ABWEB...(恕刪)
好感動喔, 終於碰到一個也用 AB System 的 user.
當年市面上的 DIY 東西真的很多, 不過我是有去高雄試聽過 X-System (X-1 + X-Bass).
那個音響社的試聽室是地下室, 印象最深的就是地板上放了一台跟冷氣壓縮機一樣大的電源處理器.
前端器材我都忘光了, 連擴大機是不是 Jl-i 或 Jl-1 我都忘了.
我當時帶了朗帕爾的巴哈無伴奏長笛奏鳴曲去試聽, 一聽我就捨不得換其它片了.
我第一次聽音響聽到, 好像演奏者本人直接站在我面前, 他的換氣聲、身上的衣料磨擦聲、還有腳打拍子的聲音, 竟然都聽得一清二楚, 而且是清楚到連發聲的 "位置" 都如同親眼所見一般清晰精準啊.
當然 X-1 買回家後的表現是不可能這麼超人的, 畢竟那個音響社光是前端器材跟電源處理就不知道是 X-1 的幾倍價格了.
後來我也有去 AB 設計者的家中聽過他的 X-System, 那次是聽 LP, 我忘了是誰拉的卡門幻想曲 (小提琴的版本), 琴聲非常的滑溜漂亮.
證明 X-1 只要前端跟環境處理得好, 高頻還是有很好的表現.
回到 RPi 的正題上面... 電源的部份真的就意見分歧, 有人用直流有人用電池, 其實我也都想玩玩看, 偶爾小米沒電時我也是會用一般手機的 usb 充電器直接插上去聽, 但沒刻意比較 (這麼便宜的充電器大概也沒什麼好比的).
小米電源的輸出比 5v 稍低一些的樣子, 這部份反應在音質上不知道是差多少? 我好像爬文一直看到有人在 care 有沒有 5v 以上這一點.
runeaudio 我有試過了, web ui 操作的反應速度還有 source 的更新速度都比 volumio 快很多, 開機也比較快.
我的 source 就一顆外接硬碟而已, 每次新加了專輯進去, volumio 總是要 update 很久, runeaudio 一下下就好了.
不過我的主觀聽感就是, runeaudio 的聲音跟 volumio 比還是硬朗了些, volumio 真的很適合輕鬆聽音樂. 連 Gladiator 的原聲帶竟然都平順了許多. (不過這張專輯的價值就是應該要在很爆猛的音響系統上面聽還是不嫌吵才算不辜負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