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響的時間不算長,從開始的重劇院音效到現在轉為以2聲道音樂為主,約近10年左右吧,
音響展去過幾次,音響雜誌買過多本,但大部份都是閉門造車,
只是喜歡聽音樂,喜歡調校音響系統後聽到更多的音樂感動。
近來閒來無事,且現在的音響效果已到滿意的程度,所以提出與各位網友分享。
壁插:ATL ETP-1000SG
排插:ATL TA-9900S / P-4BX / ETP-1000SG . FURUTECH FP-5R
電源線:ATL TA-9900S(後級) / ATL TA-9700S(前級) / NEOTECH NEP-5001(電腦)
喇叭線:ATL TA-9500S . SHARK SDB-015GA(G)
同軸線:NEOTECH NEVD-2001
訊號線:NEOTECH NEI-3001
播放軟體:foobar2000 WASAPI(event):S/PDIF
音效卡:ASUS Xonar Essence ST(改OP-LME49720HA . BB OPA627BP)
前級&DAC:Integra DTR-50.1
後級:DA&T B-90(white)
主喇叭:Sonus Faber Liuto
喇叭腳墊:ISOCLEAN TT-008
聆聽空間:約四坪
---------------------------------------------------------------------
【聽感分享】
一.測試音樂-Pachelbel Forever By The Sea

這張專輯一開始有風聲、海浪聲、鳥叫聲的音效,此系統已可感受到海浪往前退後遠近的立體空間感,而非平面,鳥的位置遠近也很清楚明確,感覺就像夜裡,站在海邊,面對著大海一樣的真實,這樣的聽感可說是更換訊號線NEOTECH NEI-3001後所特別明顯提昇的。
二.測試音樂-Keith Jarrett(凱斯.傑瑞特)-The Koln Conert(科隆音樂會)

這張專輯是現場錄音,所以會夾雜著現場的一些雜音,要把這些雜音聽得清楚其實還蠻容易的,但我覺得要把鋼琴聲與雜音的相對音量比例大小呈現到適當是很不容易的,何謂適當呢?目前的系統比例約10:1~10:2左右,當超過這個比例時(10:3以上),我覺得在聽這張專輯是還沒甚麼大問題,但若把這樣的系統改去聽特別有層次感及空間感的音樂時,就會知道有差。再來是這張專輯可聽到很好的堂音與殘響,此系統已表現得不錯了。唯一不足的是我想受限於聆聽空間小,尚無法展現出更好的現場空間感。
三.測試音樂-鮑比達&蔡琴 遇見

主要是要測試這系統的女聲部份,這樣的搭配覺得人聲特別突出,就像歌手站在你面前唱歌一樣,除了蔡琴外,我也聽Susan Wong、李爍、藤田惠美、Olivia等女聲,感覺很有韻味,有厚實感,且甜而不膩,活生感也夠,所以我很是滿意。
四.測試音樂-林俊傑-因你而在

若單純以B-90當綜擴與DAC的話,老實說反而比較好聽,因為用B-90聽時,總能讓我心情雀躍起來,而用現在的系統聽,心情雀躍程度確有不及,以比例來概估的話,大概是100:85,我想是力道與速度感有差,但我是雜食性的,所以現在的系統比較適合我。
五.測試音樂-劉漢盛嚴選棒喝CD-DG黃金錄音精華-1
-第11首 Mahler-Klavierquartett

這首用目前的系統聽真的好好聽,而這首應該會是我之後要買音響器材,試聽的主要曲目之一,因為這首我覺得可以聽到系統的平衡感、解析度、偏暖柔或偏冷硬、層次感等,還有就像曲目介紹的那樣,是不是會越聽越興奮?
六.測試音樂-阿卡多、穆特等小提琴演奏



小提琴演奏也是我喜好的音樂之一,所以我的系統一定要過小提琴這一關,我覺得音響系統撥小提琴演奏時,最怕高音太亮刮耳、厚度不夠,但也怕太柔軟沒有力道,目前的系統柔順又有力道。
七.綜合
前面我說過我是雜食性的,所以我的系統的搭配建構就是朝中性、平衡、稍微偏暖的方向走,現在已經差不多達到我要的要求了,除了空間感、空氣感、低音力道,受限於聆聽空間而有所遺憾之外。
而在調整系統的過程中,我覺得最不好解決的問題,那就是音樂中各種聲音的分離度及音量比例大小是否適當。或許比較高階的音響器材很容易達到,但對我這樣入門的器材來說,確實有難度。之前還未調校好時,偶而在聽某些音樂時,總覺得有個樂器聲音不怎麼融入在音樂中,有點突兀,EX. Diabolus in Musica「魔鬼的顫音」中的三角鐵聲音,沒調校好時,應該就會感覺敲擊者站不對位置或是敲的力道不對。
再者,我覺得音響系統這東西很玄妙,不同的搭配、不同的空間甚至不同的聆聽者都會產生不同的聆聽效果,其組合結果成千上萬,而這聆聽效果的好壞,跟器材的價格沒有絕對的正比,完全是要搭配了之後才知道。
-----------------------------------------------------------------------
【器材使用心得】
一. ASUS Xonar Essence ST(改OP-LME49720HA . BB OPA627BP)
未換OP之前,感覺聲音偏解析偏冷,換OP之後感覺有拉回來一點點。
二. Integra DTR-50.1
最初我是只用Integra DTR-50.1來當綜擴及DAC,聽樂器的殘響不錯,且有彈性Q度,但力道不夠。
三. DA&T B-90(white)
剛好跟Integra DTR-50.1相反,力道很夠,殘響不足,所以我試著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看看,讓我驚喜的是優點都有保留,缺點消失。A類放大15W,所以聲音有醇厚感。
四. Sonus Faber Liuto
非常適合聽弦樂,我是買這喇叭之後才開始買提琴類的專輯,這款喇叭算是Sonus Faber這幾年才出的比較偏中性。通常以我這樣的聆聽空間,用落地喇叭的話,低音應該不好處理,但我用到現在沒有駐波的問題。
五. NEOTECH NEI-3001
感覺可讓音場變大、層次變好及控制力也好一些。
六. ISOCLEAN TT-008
感覺可讓高音更延伸、聲音更凝聚。
---------------------------------------------------------------------
【器材照片】






--------------------------------------------------------------------
--------------------------------------------------------------------
2013-10-20更新
<防震消音墊片 試用心得>
一星期前去逛某連鎖賣場,看到防震消音墊片(如下圖),突發奇想,或許可買來墊電腦(訊源)看看,
反正4片才90元,試試效果如何?無效也不會心疼.於是就買了.
(之前一直有想買墊材來墊前.後級及訊源,但有點懷疑加墊材後效果改變是不是可以聽得出來??)
剛墊時,聲音就有點變悶,想說可能還沒run好,
但聽了一個星期,剛剛終於受不了拔了下來,
結論是"器材下面放墊材真的是有改變聲音效果的


有墊時的聲音=>高音不夠延伸,音場變窄,無空氣感,動態及定位都不佳

EX. Diabolus in Musica「魔鬼的顫音」中的三角鐵聲音,不夠清脆,殘響不足,站的位子也不對.

有在看"魔豆的魔墊"及"Black Diamond Racing",兩者價錢是有差,但重點是效果,
不知有沒有網友可以分享一下使用心得?好讓小弟參考一下

----------------------------------------------------------------------------
----------------------------------------------------------------------------
<2013.11.23更新-魔墊試用心得>
先看照片-買了2組用來墊電腦(訊源)及後級(b-90)


測試CD-宮下伸_三十弦

【試用心得】
買來已經用三星期左右,剛墊上去時,並沒有明顯特別改變,過了2-3天之後效果才會顯現.
改善:
1.聲音變得更有彈性 2.高音變更柔 3.低音力道有再加強
改變:
1.人聲有往後退一步左右 2.高音延伸有減一些
在空氣感與通透感部份:
一開始只用一組墊在電腦下面時,並沒有感覺有特別改善或改變,
後來再加一組墊B-90,感覺有更好一些些
結論:
以它的價位,是值得買來玩一玩,想再買來墊前級與排插


以上只是小弟自己器材與環境的試用心得,給網友參考,不確定別人買來用也會有跟小弟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