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的一台好機器....
山靈 DAC50,大陸內地沒有販賣,只有海外輸出版.
規格Specification :
Digital coaxial, optical, balanced and USB inputs
Digital coaxial output
Singled-ended RCA and balanced XLR analog outputs
Headphone jack with volume control
D/A conversion is performed by Burr-Brown PCM1796 DAC chip
CIRRUS LOGIC CS8416 digital audio receiver
Upsampling is accomplished by Burr-Brown SRC4192
Selectable no upsampling, 24 bit / 96 kHz or 192 kHz upsampling
High precision clock system with reclock function which reduces error efficiently
Easy to read display with dimmer
Full remote function
Dynamic range: (16bit) >96dB, (24bit) >120dB
Signal to noise ratio: >110dB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0.002%
Unbalanced output voltage: 2.1V
Balanced output voltage: 4.2V
Dimensions (L x W x H): 262 x 457 x 75 mm
Net Weight: ~4.8 kg
檢視規格,平衡輸出是單端的一倍,應該是真平衡架構所致,這個讚,剛好可以測試大系統的表現,但輸出電壓略小,一般而言我喜歡大輸出的機器,但等DAC50在自己的系統中聽過後,再來評價不遲。此外,這台機器訊噪比與失真表現均相當優異。
巧思一:音量旋鈕與右柱設計為一體,並具備耳擴功能,可惜我用不上。
巧思二:電源旋鈕與左柱一體。
國外測試文:
http://magazine-hifi.info/shanling-dac-50/
截至目前為止,USB DAC能夠讓我心動的,僅有Ayre BQ9與Audio Research DAC8,原因有幾點:
1.這兩者都是具有歷史的HiEND大廠,不會拿自己的名聲開玩笑。
2.國內外評價都是一面倒的好。
3.線路架構,零件選用,加工品質都值得信賴。
其他的廠牌,不是現場聆聽無感,就是覺得生硬不自然,未能超越目前的CD播放機成就,或者是價格高到無法接受....等等。
這台山靈DAC-50剛剛收到貨,拆開後發現實際的機器外觀,要比照片更精緻美觀,初開機,電腦未設定下,聲音就非常好了.....
實際搭配之小系統與空間: 訊號直入Dynaudio acoustics AIR主動式監聽喇叭。
看來PC的搭配變數相當多且費神,似乎MAC比較容易簡單出好聲,因此雖然個人一直不喜歡MAC的作業系統,我還是朝這個方向做準備。 會進這台機器,是因為曾經用過山靈的EL34真空管擴大機,外型與聲音程度均具備相當程度,唯一較有意見的是,山靈慣用印刷電路版,非我最愛的手工搭棚方式,相對故障率一定較高,但畢竟是會出好聲的音響廠商,同廠出品的DAC程度上應該不致於相差太遠。陸續談了個把月後 ,終於殘殘給他敗下去了....
舊愛:山靈STP80管機:
即使有較長時間的思考與挑選的過程,DAC-50實機到手的初步測試結果,仍然令我非常驚訝。
目前不過以身邊現有,未做任何最佳化設定的舊MAC book,使用APPLE內建的itune軟體,播放16bit/44.1 CD規格的wav檔
加上一條隨手翻到,連屏蔽層與消磁環都沒有的透明破爛老舊USB線,就已經令我與同事們都驚訝萬分。
.....測試的系統中,唯一還算有點分量的器材,其實只有那對錄音室用Dynaudio acoustics AIR主動試監聽喇叭。
DAC-50電源線使用Power Source SE MK2,類比訊號線是ART monolith 3.1,非平衡轉平衡進Dynaudio acoustics AIR。
這台山靈DAC-50從平衡端子輸出是單端的一倍電壓看起來,,應該是真平衡架構,除了1394外,各種常見的數位接頭都有,包含類比輸出的平衡端子,不過因為已經停產,市面上就剩下少數幾台庫存....不是太常見就是了。
後來查閱說明書後,應該是內定將USB設定維升頻至192K,想獲取最好的效果。
說說這部機器實際的聽感....
開聲後的第一個感覺,是音場規模在中型以上,沒有龐大的血盆大口,忠實還原錄音應有的比例。
第二個感覺是,音色相當細膩,中高頻美到不可方物,有些Burmaster的高頻感覺。事實上,真是優美飄逸。
第三個感覺是,各頻段的解析度都非常好,因此空間泛音能夠完整的再生。優秀的深度與寬度,直接將原始錄音場景自眼前拉開,三度空間的立體感非常清晰,完全不必憑藉想像。
第四個感覺是,DAC-50是台非常安靜的器材,底噪幾不可聞,因此所有細微的動態與細節均能夠一一清楚辨認。
乍聽之下,footbar中頻厚度不錯,勝過iTunes不少,但高頻細節與泛音卻被切掉不少,顯然有只顧及凸顯中低頻段,損失高頻質感的嚴重缺失.....
MAC版的footbar執行前都會有個"X"圖案的程式先執行,也不能拖曳聲音檔播放,一定要規規矩矩用file\add或open的傳統方式載入聲音檔,感覺上像是在模擬器上執行程式,也許問題就出在這裡吧。
.....後記:經實驗證明,windows版的footbar音色完全一樣,沒有比較優。
昨天試聽時,將Art訊號線換成SILTECH IQ80平衡線,聲音立時大了一倍,由Dynaudio acoustics AIR喇叭的數位音量表上可以看出來,之前到-10就是很大聲了,現在要調到-20,才會是相同的音量。
ART的柔美被SILTECH的音響性取代,SILTECH確實是高階線材,中頻段紮實多了,但中高頻水份與質感的優點一絲不少,確實是一項值得的升級投資。
借用網路示意圖
昨晚將DAC50搬回家中,加入臥室小系統測試:
系統配備如下:
暫時先被請下來的CDP是Cayin SCD 60T SACD player.
喇叭是俊金PM10,經過雷爾斯更換號角驅動器及修改分音器,並將內線換為ART monolith 4.1喇叭線後的特別版.
超高音是Speak zone為我特製的98db超高效率陶瓷超高音.
擴大機是Cayin A100T真空管擴大機,插了8支大金獅 KT77管,與TFK,WE,RCA等前端管。
電源處理器是ISOTEK
墊材分別用了彈弓楊水晶釘與Ayre木塊,老陶檀木柱等等。
線材:
Jimmy工作室紫色純銀電源線,紫色純銀訊號線,超高音用純銀喇叭線,ONIX STATMENT電源線,萬隆3004喇叭線兩對bi-wire等。
器材暫借網路圖片,如有不當請通知小弟。
另外也準備了 Decibel與Pure player,都是可以直接播放FLAC與APE的軟體,在音質音色似乎評價也還不錯,一樣晚間見真章。
............準備安裝幾套評價頗優的軟體時暈倒..... MAC OS 10.5不能安裝Decibel與Pure player....一定要升級新版Mac OS X Lion,當場吐血....
反到是Amarra最新版本依然能在10.5版上執行,這是甚麼情形...
剛剛收到朋友借測的銀質USB,及美製資料/電源雙頭分離版的純銀USB線各一條,晚間來試試看效果如何。
楊兄也借給我一條高醫師推薦的小黑純銀USB線
楊兄借測的純銀USB,美製資料/電源雙頭分離版的純銀USB線,昨晚試用結果非常好....
音色分離度與解析度均屬一流,一派中階純銀線的質感。
這線唯一的缺點卻也是他的優點,就是需要用掉2個USB Port,該死的MAC Book pro偏偏將USB放在左右測邊,且每邊只有一個,接上後活像聽診器,然後就沒地方接滑鼠了....
目前因故暫時換下Dynaudio acoustics Air喇叭,以具備8吋單體的ROLAND DS-8替代,8吋單體的寬鬆與低頻段確實不是6吋可以相較的,但論及高頻段的空氣與高貴,Dynaudio acoustics還是勝出一大截。
電源線使用Power Source SE MK2,XLR平衡輸出更換為Siltech IQ80,當然更高兩層樓囉....
為了避開外接硬碟共同使用USB介面可能的干擾,特別去買了一個USB3,IEEE 1394 400與IEEE 1394 800三介面的外接座使用
今天試著將Roland DS-8主動喇叭的電源線換成Power Source SE MK3.....
為了保護鍍銠端子的外觀,採取了保護措施。
效果只能以立竿見影來形容,貴線就是貴線,不僅在寧靜度,凝聚度等方面好上不少,原本聲音的毛邊與砂礫感也不見了,細膩度再上了兩層樓,更難得的是增加了諸多高貴的質感。
小黑純銀USB線原來就是傳聞中的子勻線,果然是好料,不過以價格而論,新品一米3000無折扣的USB線,也該達到這種聲音等級就是了。
要小小抱怨一下的是,這線材製作完全沒有美感可言,隔離網的挑選與收縮套配色等簡直是醜到一個不行,完全就是一付DIY產品的粗糙模樣,幸好聲音還算值回票價。
原來昨天已經跟商借的好朋友楊兄買下自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