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買了Smart 2之後,接著買了一部白牌的42吋液晶電視,然後維持這個進度有一陣子了
這是上回的照片…(也可以參考建構第二套聆聽系統)

這是現在的進度…

想說自己只有陽春的Sony DVD光碟機,又沒有藍光機,現在就買藍光規格的環繞擴大機似乎還沒有必要,去撿一台人家淘汰可能還比較實際。所以我覺得,把錢先花在超低音上頭,這樣子聽音樂的時候可以立刻派上用場,等找到堪用的環繞擴大機時就可以立刻組多聲道,於是我選了新基音學的Idea 8+10超低音。

繼續用新基音學的原因有幾個…
第一是「一試成主顧」啦!Smart 2我自己用了感覺還不錯,大家口碑也蠻好,當然是繼續支持。第二是我相信新基音學的單體。像這種一萬元價位的10吋超低音,應該是不用巴望音箱能做得多紮實、結構有多完善、用料有多好、擴大機瓦數有多足,我只寄望單體不要因為便宜就用了很差的東西,或是聲音模糊,畢竟單體才是最重要的。新基音學有能力自己設計振膜、製作單體,我想Idea 8+10的單體應該是不差,況且,這個價位還可以買到兩顆單體的超低音,應該也夠本了吧!

Idea 8+10顧名思義,就是一顆8吋單體加一顆10吋單體,用8吋的去「推」10吋。怎麼推?Idea 8+10裡面的110瓦擴大機只用來驅動朝向前方的8吋單體,而10吋的朝下方,沒有磁鐵與音圈,只用8吋單體動作時產生的背波去驅使,這種原理叫做「背輻射式」設計。8吋單體有快速與準確的效果,10吋的則可增加低頻量感與延伸。
通常背輻射式設計都是密閉式音箱,但Idea 8+10正面有兩個圓孔,很明顯也用了低音反射式設計。這種背輻射又結合了低音反射的設計,有個相當厲害的名字,叫EARR(Enhanced Auxiliary Radiator Reflex),這部份是我從新基音學的產品說明抄來的啦,效果就是能在有限容積的音箱中,產生更沈、更有份量的低頻。
接著就看圖說故事好了…

↑Idea 8+10的造型還真是簡單的可以,就是烏黑一片啦!幾乎沒啥裝飾
這樣也好,烏漆嘛黑的放在角落更沒人會注意
Idea 8+1的做工我覺得還可以

↑這是朝前的8吋單體,擴大機推的就是這顆
8吋單體並不難推,用一般擴大機去推應該就會有快、準的效果,而且聲音不糊

↑這是朝下的10吋單體,是假的背輻射單體,只有振膜與懸邊,可以增加低頻量感與延伸
當Idea 8+10工作時,可以用手去摸摸看,這顆10吋單體真的在動喔!

↑底下是腳釘,不過沒有旋轉調整的功能,地不平就墊東西吧

↑Idea 8+10背後的連接端子與調整功能相當完整
現在順便分享一下使用方式好了…

↑像我這樣暫時還只能聽2.1聲道,而且是用綜合擴大機的,該怎麼接呢?
請準備兩對喇叭線(瞎米!還要兩對喇叭線)
先用一對喇叭線,從綜合擴大機的喇叭輸出端接出來,接到Idea 8+10的喇叭in,再從Idea 8+10的喇叭out,接去你的喇叭就好了。這方法是用綜合擴大機要驅動喇叭的電流,當作給超低音的訊號。通常這種方法較不建議使用,但我只有綜合擴大機,只好這麼湊合了。

↑如果你是用前後級要聽2.1聲道,還有另一個方法。
需要兩對訊號線(瞎米!變成訊號線要兩對)
把前級原本要給後級的訊號,先接到超低音的RCA in,再從超低音的RCA out,接到後級的輸入端。如果你的前級有兩組pre out,就分別接至後級與超低音就好了。如果你是用環繞擴大機,那就單純多了,從環繞擴大機的sub out,接一條訊號線給超低音的RCA in就完成了,通常接左聲道。
分頻點如何調整…
調分頻點真是再重要不過了,好不好聽就看這一關。如果你是用綜擴或前後級聽2.1聲道,請發揮耳力,依個人愛好自行判斷。據說有一個方法,當你將超低音從關掉到打開時,如果中頻清純度不變,音場又清晰地多了下半截,那就八九不離十了。同常調分頻點時,一併調音量。
如果是用環繞擴大機,那就簡單了,可以把Idea 8+10的分頻點盡量調高,音量調到一半以上的位置,其餘的讓環繞擴大機的音場校正系統自己調就好。
還有,超低音不要塞在牆角,最好離後牆有一些距離。還有另一個說法,超低音最佳效果是放在兩個主喇叭之間,然後靠近其中一支的位置,這樣低頻最飽滿,也最容易銜接得好。另外,也有人說,超低音的角度與仰角都有很大的影響,有興趣的人就自己慢慢去調吧!
Idea 8+10昨天進家門已經裝定位,開聲聽起來有點悶悶的,低頻尾巴不太夠,應該是還需要run一陣子,所以聲音部分我隔個幾天再跟大家報告心得。
------------------------------------------------------------------------------------------------------------------------
(3/21新增聆聽心得)
Idea我讓它run了好一陣子,才開始仔細調整
試了好幾個位置,包括放在兩個主喇叭之間靠近左喇叭,或是放在右喇叭左側(這個位置比較靠牆角),甚至沙發旁邊,但大聲時都會有點糊,線條感也不很清楚,而且某些頻率有些共振,簡單講就是有點轟,實在傷腦筋。
怎辦呢?沒想到一個超簡單的方法就改善了…我把不要的棉質內衣剪成兩塊,塞入Idea前方的兩個低音反射口,就OK了。這樣調整完,踩大鼓的聲音紮實不少,變得更短促,速度也有提升,低頻的輪廓與細節表現也進步了。為何改善這麼大呢?難道一定要塞東西進低音反射管嗎?我想不一定每個Idea的用家都要像我這樣調整啦!我覺得是我的房間太小了,大概4坪不到,而且吸音不太夠,音量一大便產生駐波,讓低頻濃到讓人受不了。所以超低音的調整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讓你整個系統有很明顯的提升,但也可能讓你灰心,覺得錢白花了。就細心去調整吧一定會有收穫的!
Idea與Smart 2算是素配的組合,聲音都是偏濃厚的一派,只要仔細調過Idea的分頻點(我大概是調到將近12點鐘的位置)與音量,頻段接續還蠻平順。依我的使用經驗,Idea的音量會因聆聽音樂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聽古典樂時,Idea的音量需調大一點,流行樂則相反,當然,你都不調也可以啦。
原本Smart 2碰上交響樂根本是致命傷,但Idea讓Smart 2也可以聽交響樂喔!例如RR唱片公司的HDCD Sampler示範片,交響樂的大鼓一敲,除了應有的「咚」聲之外,的確是有向下沈的感覺,速度與衝擊力都有相當水準。雖然播不出RR唱片慣有的非常優異的透明感,但Idea在這個價位下,選擇以厚度為先,我覺得表現已是物超所值了。加超低音聽音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音場的均衡感,聽這張HDCD Sampler正是如此,雖然規模感仍是有限,但低沈厚重的交響樂已有具體的規模了。
流行音樂呢?我聽了瑪麗亞凱莉的精選集「The Ballads」,第一首Hero與第五首My All我超愛聽。我感受到Idea的低頻是有層次的,層次在哪呢?就是電貝斯與踩大鼓的低頻質感是分得出差別的,電貝斯夠厚、夠肥,但不是糊成一陀,大鼓則有一絲向下直竄的感覺,夠爽!重點在於,當小音量時,Idea不會小聲到聽不清楚,或是均衡感變了,一些低價位的超低音往往有這種毛病,就是很小聲或很大聲時,低頻的線條感與清晰度會打折扣,但Idea這方面表現算是相當好了。
我也聽了一些古典鋼琴獨奏,最大差別是,不加超低音時,鋼琴顆粒像是懸在半空,即便彈了一堆低音鍵,鋼琴下盤還是很弱,音色乾乾的,有點像電鋼琴。但加了Idea後,低音鍵彈下時,顆粒變大了,聲音也變甜了。雖然那種改變的感覺並不強(有鼓或貝斯的音樂,改變就很明顯),但鋼琴聽久了就會發現,有超低音的鋼琴更耐聽,音色更甜。
不過,超低音真的不好搞,除了難run in(Idea我run了好久),空間影響也大,調的時候一定要有耐性,而且不要太早下定論,應該要多嘗試才對。Idea真的不錯,這個價位恐怕不容易找到能與之匹敵的,Smart 2或是迷你喇叭的用家我覺得尤其需要,因為有低頻的音樂真是太爽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