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還記得唸二專的時候,趕流行入手了一台當時最夯的MD隨身聽Sony R91,最大牌的當然就是sony啦~~

日系美聲陪我渡過了那快樂的兩年光陰~,只是隨著畢業投入社會工作之後,懞懞懵懵、庸庸碌碌地過日子...

就在去年昇級了電腦喇叭之後,便開始了音響入門之路....俗稱地敗家不歸路啦

先是玩了近一年的初階兩聲道系統,轉盤、dac、時機處理器、真空管前後級、電源處理樣樣都來一下~~

但礙於白天工作晚上進修的緣故,回到家有時都已是深夜時分,喇叭無法盡情地發揮,小弟近來又迷上金屬樂,

小小聲的金屬聽起來實在有點娘炮,於是便開始興趣建構耳機系統的念頭,在經歷的一次失敗經驗之後,

重建的過程小弟比以往更慎重一些些,說穿了就是在二手市場流連忘返撿寶啦

也因此開啟了我的耳機之旅,

Audio Technica AD1000 -> Sennheiser HD600 -> AKG K601 -> Beyerdynamic DT990 -> Grado 325i

卻不復見昔日的最愛Sony,SONY除了能見度偏低外(sony的耳罩式耳機),價格及外型似乎都不是太親民,

在二手市場爭奪Ultrasone PRO2500 及 AKG K702 相繼失利之後,爬了一下文,忽然驚見sa5000這一支耳機

解析力佳的冷色系走向是不少網友給它的評價,而冷色系正是小弟的菜呀!!

面對網友評論褒貶兩極的情況下,小弟懷著當年入手MD R91 時忐忑不安的心情,以及一年多來所建構的系統,準備來迎戰!!! Bring it !!!

邪惡的箱子....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包裝得很仔細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現身了! SA5000,專為SACD音質打造的耳機,可惜偶只有cd可以聽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箱子的側面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內箱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開箱啦!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好強的閃光哪!! 耳機架及耳機本體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附贈的耳機架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耳機架出現了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質感還不賴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耳機本體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整組給它請出來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人去樓空的樣子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來給DT990躺躺看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頗有精品的架勢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單體採傾斜角度配置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很大的頂罩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合體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正面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側面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SA5000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搭配的系統一樣是KECES西裝以及真空管耳擴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先來試試最近常聽的女聲吧!!
(開箱分享)Sony MDR-SA5000

一開聲~~ 一股懷念的能量灌入耳中,這種感動就像是當年sony md帶來的衝擊一樣,清晰的音樂線條、開闊的音場,以及鉅細靡遺的細節,

沒錯! 這就是小弟所懷念的sony 美聲~~,接上晶體耳擴或是真空管耳擴,都能將擴大器的特色表現得十分淋漓盡致,

個人感覺sa5000可以表現出獨立的中頻結像,但這種聽感有人稱之為"頭中音",獨立的中頻可以跟配樂或是其他樂器分離定位得很準確,

耳機之旅來到這邊已經是第六站了,雖然不是終點站,但感覺卻像是來到起點站,重拾當年那種滿足的感動~
2009-07-04 12:28 發佈
恭喜入手一支好耳機

歡迎加入sa5000的行列.
$ony

請原發文者修正標題及內文用字錯誤的地方,修正好後 pm 給 Mobile01系統管理員開放回應。

相關版規及公告
4. 發表及回應文章,請不要文不對題,故意離題及語意不明,選字要正確並且請使用標點符號。

[公告]推廣正名運動和禁止不當影射的稱呼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1&t=191390

[公告]加強政治文跟惡意不正確選字的處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973771
事隔多年來補一些聆聽心得吧,



配戴感:
耳罩屬於真皮,戴起來相當舒服,頭帶相當寬大並且是網狀設計,久戴不會有壓迫感。

耳機質感:
除了部分耳機骨架是塑膠霧面銀配色之外,金屬材質的重量及視覺效果都不錯,耳機設計以推出的時間點來看是非常有未來感的XD,甚至有點小hd800的fu,雖然sa5000比它出生還要早許多。

聆聽心得:
SA5000需要相當久的時間來run in,依在下這種邊聽邊run的習慣,大概花了近三年才算有個樣子,而sa5k也如許多前輩說的一樣,它非常能夠反應前端的優劣,因此適合給它聲音乾淨自然的訊源,在擁有高解析能力的加持下,能夠營造出不錯的音場,只是不是在耳罩,而好像是在腦袋瓜裏刻劃出來,這大概就是大家初聽sa5000時的第一印象 - 嚴重的腦中音效應,

但這是不是代表所有的聲音都是往腦裏面塞? 我覺得並不是,在人聲中頻的部分是相當置中的,優點是人聲顯得相當有水份,不是那種乾澀的尖銳氣音,樂器及配樂則是能夠與人聲有著鮮明的分離度,低頻的量少但質優,雖然無法像AKG K7系列那般Q彈,卻可以襯托出音樂的線條,甚至能夠讓我感覺到光澤般的亮度,因此,SA5000是具備層次感這項優點的,只是要讓它發揮出來就得考驗訊源的能耐了,也不負多年前網兄們給它取的"照妖鏡"這個稱號。

極緻典雅我覺得十分適合用來形容sa5000,70歐姆的阻抗讓它與akg k7系列一樣非常地令人難以伺候,感覺不難推動,偏偏卻又無敵難推得動聽,相較於其他耳機,sa5000的頻寬相當高,在透明度及空氣感這方面加分許多,但與聲海家那種輝紘殿堂般的壯闊氣勢還是差很多,有著淡淡的監聽味道,旗艦級的表現中階的價格,我認為這點很超值XD

若是要判別sa5000是屬於厚聲底還是偏薄的耳機,我的答案會是屬於偏薄,或許因為這點讓許多愛好sony的玩家對sa5000有些怯步,偏薄的聲音在初聽時實在不怎麼討喜,但在陪伴它一段時間之後,我才能見識到許多年前sony在音響器材界的那股傲氣在SA5000身上表露無遺,高規格好聲音卻又有著一股淡淡的商業氣息。
Dolby Digital AC3 V.S. PCM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