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黑膠唱盤或SACD旁及其它經驗分享

剛好最近也陪朋友去圓山音響暨藝術大展湊個熱鬧,還去了兩次。
十七號一早就去了圓山飯店,可能是因為大展首日人不多,一些展房大都還能聽到由自己指定的曲目來聆聽,但幾乎都沒聽到喜歡和滿意的聲音。
今天又陪另一朋友去,奇怪的是,前幾天(十七日)聽了認為不滿意的展房,今天卻都變得好聽了?回到家後一想,原來是曲目不同!
前天聽的曲目,大都是自己指定的大編制如:協奏曲、管絃樂曲或交響樂曲。
今天聽到的幾乎都是如蔡琴、趙鵬、爵士樂、鋼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編制簡單的曲目。
另外,十七日那天和音響發燒友人下午三點就離開圓山展場時,就強烈建議發燒友人一定要去聽聽2017年我在光華三創園區五樓聽了極為讚賞的空間處理和 B&W 802D3喇叭的聲音...
發燒友人二話不說立即一同前去,在三創園區五樓視聽室也聽了些跟2017年相同的曲目後卻發現,聲音都不對了,詢問店家的陪同人員後才知道,原來店家已由2017年時的皇佳換成了印象音響進駐。空間、喇叭都一樣,但其他器材都不同了,喇叭擺位的位置也不同,2017年聽二聲道系統能有類似3D音場、層次、定位的音效都消失了,整體系統的聲音也讓我和燒友大失所望...,可見調教功力有多重要。

說了些故事,是想提醒樓主,即使是相同的音響器線材,在不同的空間、喇叭擺位、聆聽位置都會有不一樣的聲音。(例如樓主鋪過地毯後的聲音變化)
還有,從十幾歲就拿著樂譜聆聽、註記著相同曲目而演奏者、收錄音不同的唱片版本比對就發現,只要是收錄混音的品質不好,不論何種媒體格式錄製的音樂都無法讓音樂起死回生;相反的,優質的收錄混音,即使是youtube串接音響器材來聆聽,也能讓不是發燒友的我讚嘆不已。
不過自己也發現,只要聆聽空間對了,其他如:喇叭擺位、聆聽位置、器線材搭配...就都事半功倍了。但是,也誠如音響達人們說的,世上沒有獨一完美的音響器線材可以讓所有不同類型的音樂都好聽,這點倒是有點像演奏不同曲目時需要挑選不同音質的樂器、琴弦或空間啦。
自己趨近黃金比例的空間也曾跟發燒友人借過空間聲學量測儀器測量過,沒做任何吸音擴散、近10坪空間的問題大概就是RT60的殘響長了點,大音量時聲音會有點混濁難聽,但這卻很適合拉琴彈琴(很好聽),而自己的聆聽最大音壓也很少超過90dB,所以也就沒做任何聲學處理了。

以前自己沒空弄懂音響器線材隨便聽,而今才稍稍懂了點的我,還是深深的認為音響實在複雜(尤其是現今的售價),遠比自己拉琴彈琴教琴還複雜太多。所以自己幾乎都聽超級方便的電腦數位串流+網路、類比FM收音機,Low啦,哈...以上自己小小淺淺的實際經驗,供樓主參考看看,如有任何謬誤不當,也望網友見諒包涵喔...
iping507 wrote:
剛好最近也陪朋友去圓(恕刪)


謝謝iping507大!請問您是一位專業的演奏家嗎?

"曲目不同"
"可見調教功力有多重要"
"相同的音響器線材,在不同的空間、喇叭擺位、聆聽位置都會有不一樣"
"只要聆聽空間對了,其他就都事半功倍了"。
我同意之至。
以我極為淺薄的經驗,也認為"空間"的影響最大。空間好,事半功倍、錢半功倍;空間欠佳,事倍功半、錢倍功半;然而若要空間好,也是一筆不小的投資(例如:ryang1212大的家。哈!)

您提到"優質的收錄混音,讓我讚嘆不已",不知道是否可以請您推薦一些巴哈、莫札特、貝多芬晚期的室內樂CD版本或優值的youtube連結給我?如果不麻煩的話。

環境固然重要,情境、心境、意境的影響或許更甚。聽之以耳,美聲也;聽之以心,美感也;聽之以氣,美化也(化而為一)。無論使用的機器如何高端,忘"機"、無心,才能抵達桃花源吧?!
shaolihmin wrote:
是否可以請您推薦一些巴哈、莫札特的室內樂CD版本或優值的youtube連結給我?


請問你聽神劇嗎? 這時候應景, 我介紹巴哈的"聖誕節"神劇 (Christmas Oratorio).

在17-18世紀的歐洲教會裡, 重視受難日/復活節仍然勝過慶祝聖誕. 因此像巴哈寫了馬太受難曲, 約翰受難曲; 許多作曲家(韋瓦第,海頓,羅西尼,以及德弗乍克)都寫過聖母悼歌(Stabat Mater); 貝多芬也寫過橄欖山上的基督. 甚至韓德爾的彌賽亞現在大家都在聖誕節唱, 其實當年是為著受難日/復活節而寫的. 彌賽亞的三幕分別是耶穌的降生,受難,升天(哈利路亞大合唱出現在這裡),以及末世審判. 但是現在好像大家只在慶祝降生而已,所以都拿到聖誕節唱.

所以巴哈專門為聖誕節而寫的神劇,自然就更特別. 這齣劇總共有六幕,需要演奏將近兩個半小時,相當的長. 第一幕第一首敲鑼打鼓熱鬧的開場白就是測試音響的好曲子. 當然第二幕第一首非常安詳的田園風Sinfonia應該是大家旋律最熟的一段. 我個人收集了三套:
1. John Eliot Gardiner指揮的DG版本

2. 賓州伯利恆巴哈協會演奏的版本(Dorian發行)

3. 荷蘭巴哈協會演奏的版本(Channel Classics發行的SACD)


哪個版本我最喜歡? 很難決定. 演奏都很棒,錄音也都很棒. 但如果硬要挑音響效果最好的,那當然就是Channel Classics的這套SACD(2009年錄音). 二聲道就超棒的,五聲道更讓你有親臨深入教堂聆聽的感覺. 這種用DSD原生的新錄音所發行的SACD才讓你真正能體會什麼叫做超越CD的好音質!
Monte920 wrote:
請問你聽神劇嗎? 這(恕刪)


感謝Monte920大大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

雖然目前我還沒到這個程度(家中的彌賽亞、馬太受難曲束之高閣),有機會看到的話一定要聽聽看!
祝您 聖誕快樂平安!也祝版上其他的朋友聖誕快樂平安!
shaolihmin wrote:
家中的彌賽亞、馬太受難曲束之高閣


到了20世紀還有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廣在復活節時被演奏. 不過由於編制龐大,技巧艱難,多半需要職業或半職業的樂團才有能力演出, 在具備有大管風琴的大教堂裡演奏效果尤其是震撼!

初學者可以嘗試聽聽韋瓦第的榮耀頌 (Gloria). 這首旋律很有名,尤其是第一段"Gloria in excelsis deo", 許多比較大型的教會詩班與樂團或是教會學校的學生樂團都會在聖誕節期間演奏. 對於初學聆聽者也比較容易接受,整首半小時以內就結束了! 很多CD往往把這首與巴哈的另一首Magnificat收錄在一起.

名錄音我推薦下面三張:


shaolihmin wrote:
PMC Twenty5 i26


PMC這樣搞也快掛了
這錢以前可以買旗艦MB1-2了

G456沒印象(新系列?)
對G550倒是印象深刻
在6坪空間好聽到爆
所以建議加一點上三音路G550
當年定價10萬上下,現在網路看14萬
還能接受
vicence wrote:
G456沒印象(新系列?)⋯⋯


我有找到一張老舊的「原廠族譜圖」在下方

G456按照R. Yang大說法,對應是右邊的入門款SP2/3
SP3/1是密閉式喇叭。曾經還有出現G502(對應不知),那顆中低音單體挺特別
剩下左邊兩款就是G1000及G550了
參考參考

請搜尋:2024年 音響規格
vicence wrote:
PMC這樣搞也快掛了(恕刪)


謝謝vicence大!

G456的前身是G450。根據有心人士考證,國外的型號是SP2/3R2。
我原來打算買G550R2,於是帶著幾張常聽的CD去上瑞試聽,後來買了G456。
我認為:聽感因人而異,我覺得G550比較端莊,G456很活。

https://www.whathifi.com/features/17-of-the-best-british-speakers-of-all-time
SP2/3R2也有上榜哦!

剛剛才注意到:PMC Twenty 26、B&W 800 Diamond也在榜上。
shaolihmin wrote:
謝謝vicence大!

G456的前身是G450。根據有心人士考證,國外的型號是SP2/3R2。
我原來打算買G550R2,於是帶著幾張常聽的CD去上瑞試聽,後來買了G456。
我認為:聽感因人而異,我覺得G550比較端莊,G456很活。

https://www.whathifi.com/features/17-of-the-best-british-speakers-of-all-time
SP2/3R2也有上榜哦!

剛剛才注意到:PMC Twenty 26、B&W 800 Diamond也在榜上。


G550和G456我都是長期用家.G550我用過5年後賣掉,G456到現在也差不多用了5年.
的確是像您講的,G550聲音溫醇但偏暗一些,在Spendor家族中算偏老聲一點的.我曾經用過不少快速明亮的擴大機去配,始終沒辦法輕快活潑.所以後來就賣了.當然也有不少人喜歡它的味道.
相對來說G456雖然也是Spendor家族的傳統個性,但聲音比較沒那麼暗.
我還有一對SP3/1P, 用了很多年,現在借親戚用.這對喇叭C/P值很高,體積不大,但是低音量感不少,音場也不小,而大小放在一般中小型空間很適合,G550和G456都蠻大的.

另外補充一下上面那個Spendor 的型號對照表.
前期的G550(面板有螺絲)對應的是SP1/2, 中期的G550(面板無螺絲)對應的是SP1/2E.
而G452對應的是SP2/3, G455是SP2/3E, G456 是SP2/3R2.
SP3/1是密閉式的,效率低,比較不好推.後來的SP3/1P改為後開孔反射式,好推多了.
據知代理商是為了和水貨區別,所以才不用原本廠家的型號.


就G456這對喇叭來說,有個足夠的空間讓它發揮,非常棒.
我放在舊家,平常空著沒租人,一週回去一次巡一巡.
老婆即使新家的Sonus Faber Amati Tradition聽慣了,每次回舊家,對於身價只有1/10的Spendor G456都讚不絕口,說它溫醇甜美,非常有感情.

Spendor 多年以來亦敵亦友的就是Harbeth,兩家的老闆都是從英國BBC喇叭設計中心解散後,用自己和老婆的名字拼成這兩個品牌(Spendor=Specer+Dorris; Harbeth=Harwood+Elizabeth ).
兩家的喇叭不但聲音相似,而且有對應競爭的型號,原本價錢差不多.但是這些年Harbeth受到主流媒替力捧,狂漲到舊用家都嚇一跳的地步,已經不是物美價廉的英國喇叭了,而是一線Hi end 喇叭的價錢.相對來說Spendor 漲幅小得多.

Harbeth算是比較明快一點的Spendor,不過聲底8成像,我也用過他家的P3SE, HL Compact, HL Compact 7ES2.

p.s. Sonus Faber Amati Tradition 前端配的是Accuphase DP510+C2800+A65;
Spendor G456 前端是 audiolab 8200CD+8200擴大機.
ryang1212 wrote:
G550和G456我(恕刪)


G550我在hata大那聽,並不覺得暗
高頻絲絲入扣,靈敏度很好不生硬
低頻也蠻沉的,令我對這牌子喇叭印象改觀
ARC MK8 + brysyon 4bst

當然每個人喜好不同
不過Spendor算是漲幅少的正統老廠英系喇叭
有機會都想收藏一對G550或G1000

brysyon 4bst對暗聲喇叭有奇效
原本搭配我的PMC AB2 ,相當不錯
不過後來換N802,4Bst就被吸乾乾的,發揮不了
沒想到hata收去治G550卻非常好
brysyon 也是越來越貴
老機可以去試試,這牌子後級算耐用
算中性聲的後級
不像有些日系後級,會中頻突出
搭配英系喇叭會有點假過頭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