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鷥 wrote:
不曉得您有發現那些不同版本的CD rip之後的資料是不
之前在另一個討論串我有貼出蔡琴老歌三洋版和近代再版的差異, 這裡舉另一個例子, 一樣是蔡琴
1. 蔡琴火舞 1988年 T111版
2. 蔡琴火舞 再版 有IFPI
T111版使用 dBpoweramp rip出來的結果, 和資料庫相符

這是再版片 rip 的結果, disc ID不同, 所以會用不同的資料庫比對, 比對之後只有一首相符, 11首不相符 (相符那首是軟體自動計算 offset 之後相符, 這片用 EAC rip結果12首都不相符), 應該是再版好幾次用同一個disc ID才有這樣的結果

(一)
CD 上面記錄的數位資料本身就不一樣,通常這是有 re-mastering 重製的版本就會有這種現象
這種情況聲音的差異當然是最大的,原始的資料都不一樣了
(二 )
有些CD碟片材質所產生的差異,必須用 CD Player 直接播放才能感受到
AES 曾做過實驗,如果用分離式的播放設備,也就是 CD 轉盤跟 DAC 分開
從實驗中看不出不同 CD 碟片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不過如果是轉盤直接數位輸出給 DAC,覺得多少還是有影響,要做到真正杜絕碟片的影響,最好還是 :
1. 使用外部精密的 word clock 以 BNC 連線來同步帶動轉盤和 DAC
2. 使用非同步播放的方式,把資料從 CD 中先讀出來,轉存到其他設備上,然後就可以不用去管 CD 了
3. 使用 ADAT, TDIF 或其它更為優秀的數位傳輸介面,捨棄 SPDIF, AES/EBU
理論上做到這樣,CD 碟片的材質就沒有影響了
(三)
CD的壓片技術也不是很容易,很多環節都會出錯
談DDP數位母帶製作
其中影響音質最大的就是Downsampling(降頻)
國外知名錄音師曾指出,降頻比升頻更為重要
因為要壓成CD,24bit 96Khz數位錄音室母帶(或數位檔)必須降為 16bit 44.1khz
然而能保持多少音質就看軟硬體及後製工程師的功力
好的軟硬體降頻出來的 16bit 44.1khz再還原成 24bit 96Khz
至少還有24bit 96Khz原檔的60~70%音質
比較差的軟硬體,可能連60%都不到
首先比對光碟厚度,德國片一定依照橘皮書標準,厚度是1.2 mm
品質差的壓片,偷工減料是1.1-1.0mm
其次比對光碟表面反射亮度,CD反射層是鋁質,是用真空蒸鍍法製作
德國廠是用德國生產的高純度鋁錠,雜質少品質佳
德國的CD片有近似銀的反射光,高亮度,反射影像清楚
品質差的片由於鋁質不佳雜質多,反射光有時會有點微黃,反射影像相對較模糊
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就要用儀器測試CD光碟的內容錯誤率
如前文[談DDP數位母帶製作]所說,一張製作不佳的CD
如再版時拿已上市的光碟當母版來壓片
(原有的母帶錄製壓模Stamper因壓片耗損無法再使用)
錯誤(Error)有時可以多達百萬個以上
錯誤(Error)越多聲音就越不自然,音質愈差
一些發燒友對CD壓片地區的偏好
德國>日本>美國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