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音響室空間

發燒友吸收1次2次反射音,是依循幾何聲學的概念,入射角不僅關係到如何尋找反射點,還關係到吸音板的特性。因為不是正向入射(駐波管法)也不是隨機入射(迴響室法),於是乎吸音板實際使用時的吸音特性不會同於實驗室數據。

入射角也關係到預測吸音板的低頻性能,像前面有人提到的1/4波長計算法,如果只套用1/4波長計算式那就漏掉入射角因素了。

再做一點補充,幾何聲學的概念還要將喇叭的指向特性考慮進來。以喇叭後面的第1次反射點吸音為例,大多數的喇叭500 Hz以上的聲音是偏指向性的,也就是說喇叭後面不會有大量500 Hz以上的聲能,思考一下,選用500 Hz以上的吸音板能多少效用(呼應我前面說的:實際作用vs心裡作用)。

傳統建聲的”教科書”(?)主要講的是表演用的大廳堂,直接套用到玩音響用的房間並不是非常理想。有人修習了幾堂課、看過了幾本書,告訴你只有盡量多做吸音多做擴散這兩招時可不要覺得意外,就算要你拆牆拆樓板也不要受驚嚇。
Levelzero wrote:
再做一點補充,幾何聲學的概念還要將喇叭的指向特性考慮進來。以喇叭後面的第1次反射點吸音為例,大多數的喇叭500 Hz以上的聲音是偏指向性的,也就是說喇叭後面不會有大量500 Hz以上的聲能,思考一下,選用500 Hz以上的吸音板能多少效用(乎應我前面說的:實際作用vs心裡作用)。


同意
在喇叭後方做吸音其實效果不大
Levelzero wrote:
發燒友吸收1次2次反射音,是依循幾何聲學的概念,入射角不僅關係到如何尋找反射點,還關係到吸音板的特性。因為不是正向入射(駐波管法)也不是隨機入射(迴響室法),於是乎吸音板實際使用時的吸音特性不會同於實驗室數據。

入射角也關係到預測吸音板的低頻性能,像前面有人提到的1/4波長計算法,如果只套用1/4波長計算式那就漏掉入射角因素了。

再做一點補充,幾何聲學的概念還要將喇叭的指向特性考慮進來。以喇叭後面的第1次反射點吸音為例,大多數的喇叭500 Hz以上的聲音是偏指向性的,也就是說喇叭後面不會有大量500 Hz以上的聲能,思考一下,選用500 Hz以上的吸音板能多少效用(乎應我前面說的:實際作用vs心裡作用)。

傳統建聲的”教科書”(?)主要講的是表演用的大廳堂,直接套用到玩音響用的房間並不是非常理想。有人修習了幾堂課、看過了幾本書,告訴你只有盡量多做吸音多做擴散這兩招時可不要覺得意外,就算要你拆牆拆樓板也不要受驚嚇。



協補

1. 建聲的範疇,實際上係包含大廳堂與小空間...等,在市場需求、學術研究價值...等上,在台較常見的教科書多以大廳堂為多。

2. 1次反射與2次反射係採用幾何聲學的概念,然每一個空間的形態、尺度...等不同,則適用性有別。

3. SPK的多次反射,將趨於隨機入射。

4. 對於音響重播事物不明的人,以為只有做吸音與擴散,或以為不該做吸音與擴散,都是常見的誤區。

5. 對於音響重播事物不明的人,以為不該拆牆拆樓板,或以為該拆牆拆樓板,都是常見的誤區。

6. 以上都有相關的科學、科技與工程,以為分析。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最近在國外網上無意看到有人分享最佳家庭劇院空間黃金比例,在此也與大家分享:
最佳寬度=1.6x天花板高度
最佳長度=2.6x天花板高度
也是就是說如果天花板高度為3m,最佳空間的寬為4.8m,長為7.8m
最佳觀賞距離為投影幕對角線長度x1.5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