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50萬內 音響推薦


ysan wrote:
不過以目前CD理論上高頻也只到22.05K,人類耳朵可聽到的最高大概差不多20K,所以主動喇叭高頻到23K已經夠一般人使用。(恕刪)


一個完整聲音由基音和泛音組成,泛音由第一泛音,第二泛音,第三泛音....構成,若有泛音超過cd的上限22.05k,但是卻被記錄下來,在重播時這些超過上限的能量怎麼辦?對這個聲音是否可以完整重播?聽感上是否有所不同?

是否可以解釋某些音樂片段在一個系統重播至結尾,尾韻延伸似乎特別好而完整,尤其是結尾是極弱音,而在另一系統卻是感受較快結束.
tt_koupe wrote:
一個完整聲音由基音...(恕刪)

依照通信課𥚃的取樣理論,44.1k只能記錄到最高22.05k的頻率。22k以上的頻率將會消失記錄不到。(這個用直覺去體會很難懂,我現在還是無法直覺,但用數學算或真正去實驗,結果是如此)
所以晶體擴大機22k 截止頻率是夠用的。
但一般算截止點是用-3db 算,差不多是電壓滑落至原來的0.707倍時算是截止點。
但電壓滑落並不是截止點才發生,截止點如果是22k, 那可能在18k附近就開始滑落,所以18k到22k中間還是稍受影響。但人耳很難聽到這一段頻率,所以影響不明顯(只是不明顯,個人還是覺得有影響)。
22k通常是夠用,但能夠達25k以上更理想。

管機比較特別,真空管可以算是樂器,就像鋼琴一樣,每一顆聲音都有差異。真空管是靠受熱的電子在真空環境下跳動,跳動就會反彈產生泛音,就像鋼琴琴弦彈跳的泛音一樣。
因為有泛音,22k的弦波就會產生 44k的泛音,所以管機頻響能拉高到 44K以上更好。
有件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你們確定錄音的麥克風有到20k嗎

可能...
爭議人類可以聽到幾KHz 沒什麼意義。

事實是,對於什麼是好聲 (好聽),在科學上知道的很少。
我們知道一些有關頻響,相位,失真的科學數據,
但對這些數據與 "好聽與否" 的關連性卻幾乎一無所知。
甚至文化,語言都可能與"好聽與否"息息相關,確知道更少。
舉例來說,德國的音響器材普遍解析力高,唇齒聲較明確;
有人推測這可能與德語相關 (只是猜測,無科學研究).

既然對 "美" 都沒一定意見,也少有研究,討論起來
一定七嘴八舌。

所以,合適的意見是,一切耳聽為憑,而且是你自己的
意見為主。如果你聽不出,或聽出來也不 care,
那就以你的預算為主。

就我的建議,如果你有50萬預算,這金額不高不低,
在這範圍帶內以管機較有優勢。
管機通常有較溫暖的泛音 (這可能是較高的二次偕波失爭導致).
但如果喜歡清撤的有光澤 (如果覺得太抽象的話,
去聽 Goldmund 搭配 Ensemble 喇趴,你就知道了。
不過這很極端,也遠超過你的預算)。

50萬,我建議喇叭要先選,大概預算10-15萬。
喇叭影響音色最大,就你喜歡的音色先挑喇叭,
所有其他的機子都是要將這喇叭表現到最好。

然後才挑合適的後級,能最好的推動這喇叭 (5-10萬)。

然後挑前級,解碼器,此二者調音色 (二者相加5-20萬)。

訊號源,看你想用什麼播放器,SACD,CD 或電腦,
也要花一些錢。

線材也不可免,5-10萬。

這樣可以配出不錯的聲音。
性能優秀的器材及品牌;不被玩家埋單青睞的比比㫮是,像德國品牌Magnat 噴火龍,使用離子式高音,高頻延伸到100KHZ,在幾拾年前就已登台,名氣就是不響亮!美國ESS很早就推廣海爾氣動式喇叭,甚至有全氣動式,這品牌現在幾乎淡出市塲,另外以前還算火紅的全鋁帶(絲帶)喇叭,也不知現況如何?而鈹高音也是在古早就被應用。
就我所知鋁帶或絲帶喇叭的直流阻抗近乎零,如果高低音全部都是鋁帶式,對功率放大器性能品質穩定是很大考驗,隨時會被弄掛掉,假如只在高音部份使用絲帶式,因有分音電容隔離直流,對擴大器就有彈性,而離子式高音雖然特性優異到爆,可惜人耳可聞頻寬被限制在20KHZ,上了年紀更嚴重!
總結性能材料不是重點,最終因素還是聲音跟使用者的品味!
現實是殘酷的

前好一陣子一窩蜂流行超高音喇叭, 主打20k以上音頻

流行沒多久就消失了...只剩一些二手貨還在流通

音響還是回歸做好20k以內聲音的路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MiPiace wrote:
依照通信課𥚃的取樣理論,44.1k只能記錄到最高22.05k的頻率。22k以上的頻率將會消失記錄不到。(恕刪)


應該是來自於:奈奎斯特定理(Nyquist) 以下節錄~

取樣頻率大於原始訊號頻率的兩倍以上,即可達到和原始聲音極為類似的音訊。

人類聽覺頻率範圍大約是20KHz。需要40KHz以上的取樣頻率來對聲音作取樣。~

當年CD發明後初期商業民生化的產品,同樣帶來驚奇卻不耐聽是否即為22K以上沒記錄到亦或不完整?

---------------------------------------------------------------------------------------

其實我比較想表達的是人耳雖然只能感受到20KHz左右,但卻極為靈敏,對於整體音樂內容某些頻段的增量或減量卻會有不同感受,超高音,超低音也是,它們都會影響整體個相近頻段的"比例(只好用這個詞了)"造成聽感不同.

音響展中小型房間,常常中低音膨脹,男聲唱歌變成大型嘴巴,除了整個天花過低薄板趨近平面,內部空腔影響外,或許有很多是低音(超低音)無法完整呈現而推擠中低音過多的結果?
tt_koupe wrote:
應該是來自於:奈奎...(恕刪)


CD 44.1K 取樣頻率很夠了,只掉了 22K 以上的泛音而已。22K 以上的泛音,應該很少樂器發得出來,收音,取樣錄音數位化,音響器材,人耳,也不見得有辦法播放或收音這麼高頻的聲音。
流通的音樂,除了LP(類比LP無法比較) 跟少數的高解析音樂有超過CD 規格外,大部分都比CD 規格差。
所以不用懷疑CD 的規格是否夠用,不夠用老早就被淘汰了。
CD 音樂覺得不好,也許音樂不好,也許錄音品質不好,音響不好,空間不好,或不合味口,但就不是因為CD格式造成的。

好的音響系統,沒那麼複雜,返樸歸真,簡化一點,不要想包山包海。
一個單純的音源、一個單純的擴大機,一個落地叭(書架型也可),這樣就夠了,規格需求如浮雲,要聽的是好聲,不是高規格器材發出自己都不太滿意的聲音。簡單的系統,連youtube都覺得好聽。
我的系統,雖然可以播96K取樣音樂,但從來沒用過,永遠都是 16bit/44.1K 或是24bit/44.1K.
如果改成 96k 播音會比較好嗎? 答案是會變差(除非原來就是96K音樂),高頻會被截掉,這個很弔詭,知道的人少。


MiPiace wrote:
CD 44.1K ...(恕刪)

其實我也覺得,假如一首CD唱片裡的歌曲,可以將所有的配置,以現場演奏的方式重現表演一次,一定會覺得CD的聲音比較好聽,因為聽過現場樂器聲(不是經過PA收音後再放出來的)的人會感覺到跟真實現場聲音不一樣,知道CD裡的聲音都是動過手腳的,而且為了音樂style的呈現,各個聲音都調整過大小聲或加了效果,更甚者可能除了歌手的聲音之外,其他聲音都是電腦做的,即便那聽起來很像真的…


那那些聲音,經過調整或來自虛擬,還有那麼高頻率的泛音嗎?


我覺得在CD裡有泛音,可能是加高頻或放大高頻,所產生的效果吧?

而且市面上的音樂CD,流行音樂必然加料調整就不用說了,那些古典音樂、交響樂,或者樂器演奏,那些所謂發燒片,很少是沒經過調整的,調整還是後面的事,在錄音時,器材、位置等等,能否完整且完美的收音都還是考驗…


把CD裡的訊號完整正確的讀取出來然後播放,應該就能得到非常還原「原始面貌」的聽感,這裡說的「原始面貌」指的是所錄製下來的聲音,不是現場的聲音,因為多數CD唱片,裡面的聲音很多是沒有現場的,但如果有真實樂器或人聲,即便經過調整,還是能聽得出它在錄音時的存在感,那應該就與多高頻率的記錄規格不是很相關了…
小弟的經驗超高音真的是有用,而且訊源要搭配好的SACD Player 或CD Player,才能感受所謂泛音或空氣感
但大部分因為搭配的問題,而使音質更差
ar3a wrote:
現實是殘酷的前好一陣...(恕刪)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