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請教 中高頻偏亮如何改善?



Aton_gluon wrote:
有機會在說共振。這...(恕刪)


那個不叫泛音,請不要指鹿為馬!

給點意見,你說得木板放在單體前面,我的答案認為應該是 共振 + 失真,跟你說得泛音完全八竿子打不著。這樣,應該說得夠直白了,OK!

另外,就算是使用效果器還是 EQ,那個應該叫人工殘響,我認為不是什麼人工泛音吧?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Aton_gluon wrote:


這討論串,我太顯目了,宣兵奪主了,抱歉。
該分享的資訊也私訊過了,就如"秘密"這書一樣,能不能聚起來,能不能得到想要的,換佛家說,隨緣了~~~~

某論壇下,樓主會和客卿,互動,看那些動作是往正向、負向,客卿之間都是在互享討論,定義與釐清,文字上要述說的是甚麼,並分享之,久久沒回來,果然這邊 夜間的牛郎店的員工越變越多。

不管是鍵盤家還是實踐家,有東西丟出來分享,衝撞,這很棒~~
鍵盤家會找資料給人看,這可省下不少時間,實踐家有實驗過程、設計過程,可少走冤枉路,也很棒。

比"自大"好很多,鍵盤家頂多是"自以為是",但結果是能由討論題清,說白點,丟出訊息那個人,自我會變化。
自大是"大"被自己包起來,旁人無法觸及。嚴厲評判下,旁人無法得知那個人的深度,總覺得像天一樣、像神一樣的大,自己最後都覺得別人都是愚者。

===============================================================================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這句話很棒,不可否認每個人對於自己來說都是很自豪的以自己的學識為傲,但請勿以管窺天....

我是住在2個洞穴之後的野蠻人,我不是神....
若和某位前輩相比,他是太陽我是地上的玻璃砂,沒有他的照耀,我連光都發不出來。

兩個眼睛的洞,怎麼有辦法知道聲音的全貌。
所以我也無法判別誰是傻瓜,誰是天才...。

我不會看到某人說的字義解釋後,就把這說法直接套上"對","錯",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就算是愛因斯坦也會錯
就是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也不會,原因是我不喜歡這種自大,自以為是。所以才會提出我的論點來衝撞。

有人喜歡把"1"就當成"1",1=1 真的就是這樣嗎?
是因為怎樣的原理而定義出這個字義? 所以這字義代表的僅僅是結果?

未免對聲音太不尊重,太斷章取義了。
不可否認,我是,因為我不是本科,也不是衛道者,僅是研究者,探知者。


===以上屁話===
回這篇不是戰,反正人就是這樣,傲慢與偏見沒這樣就不是人了,在你眼中也許在說啥都沒用,但我不想我的意思被你的回文曲解。在說明我所的 "空間泛音"、泛音、諧波。 當然若有板友能比我的說明更好的能更清楚解釋的請出個聲吧!!

當然要再做詞彙定義也是可以,但重點是像看小說一樣,文字說明有限,若讀者不吧想法、感覺分享,作者也不會知道,這文字原本要給讀者的意思,會不會是正確的,僅此。很高興有衝撞,雖然遇到夜間的郎。

==============


藍字部分打一堆,完全沒有重點,不過也沒關係就是
以下藍字部分就是跟上面差不多


Aton_gluon wrote:
room gain是結果。產生這結果時,過程中的反應已消失。

我是在探討如何控制反應過程,不是再說結果,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結果已經夠多了。


ROOM GAIN是現象,不是結果,結果是最終呈現的聲音表現

你如何控制反應過程?
不是你說了"控制",就好像你真的能控制
控制反應物(設備),發聲之後的各種交互作用的過程,你怎麼控制?
調整擺位?擺位擺好就是固定反應條件了
先搞清楚什麼是"過程"吧



Aton_gluon wrote:
fyl0206終於指出來了,那我再用我的話說一次,同一個訊號源,在不同空間下,聲音表現就是不同,沒錯,這就是我的意思。

整體泛音(諧波)結構就是改變了,也就是有可能喇叭是對的下,在自己家裡的空間下聲音偏了,造成某頻段量感特別高。
在共振腔中,如極他的堂音表現,那就是一種泛音,泛音結構。當然這聲音會不會和弦上的一樣,結果當然是有差別的。

泛音就是諧波
只是在樂器上,常用泛音
俗稱的一次泛音,就是二次諧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0%90%E6%B3%A2

問題來了
什麼叫做整體泛音結構改變了?

樂器的聲音是:響度,音高,音色組成的
參考維基的敘述:
聲音是由發聲的物體震動產生的。當發聲物體的主體震動時會發出一個基音同時其餘各部分也有複合的震動,這些震動組合產生泛音。正是這些泛音決定了發生物體的音色,使人能辨別出不同的樂器甚至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所以根據音色的不同可以劃分出男音和女音;高音、中音和低音;弦樂和管樂等。
所有泛音都比基音的頻率高,但強度都相當弱,否則就無法調準樂器的音高了。

所以你有注意到了嗎?
是發聲的物體(樂器)產生泛音(=諧波)
主動發聲的物體發出聲音後,其他都是這個震波外散,與空間產生交互作用
空間的形狀會影響許多(比如說破壞性/建設性干涉)

空間中的物體有可能會跟著共振,但是除非是跟著振動很大進而產生聲音,不然正常的家具擺飾,不太需要考慮這點
是說聽音樂的人,空間中能容忍這種跟著振,振到能聽到聲音(基音+泛音),那也不用來討論了

堂音(Ambience)表現不是泛音
堂音狹隘的說,應該就是一次反射,總之就是一種與空間的交互作用下的表現
吉他自身沒有堂音,不要自己發明一些怪東西來誤導其他網友

Aton_gluon wrote:
f大也說了,{{泛音 = 諧波???它是由單一樂器本身的基頻與倍頻,絕對不會由聆聽室空間的 room gain 出所謂的「泛音」..)越辯只是越偏激而已。}}
這句話是對的,廣義上來說是等於,字義上當動詞用就一樣,原理手法過程就不同,結果的分析就是用頻譜來看。
若要針對這點糾結,很抱歉,真的是我錯,我用辭不當。很重要,是我錯,所以再說一次。

若f大能提供自己的說明,我想有再看這討論串的人,可以更受益。


不知所云

Aton_gluon wrote:
單一樂器的基頻與倍頻,不解?? 我只知道要故意讓f/2,f/3...等變更有感,可以由觸碰弦的位置來做所謂的人工泛音。
為了避免誤會,就把我說的泛音當成是一種頻譜結構。

********這是我對弦樂器泛音的認知**************
下面用等號說泛音結構,五個"====="是主波,後面就是諧波,可以人工泛音加強"===" 或是"="....等段落,這就要彈奏技巧。
====== + === + = + ......

"="數量越少聲音越高。
*********************************************


什麼是f/2 , f/3...?
頻率除以2,除以3?
更低頻?

觸碰弦的位置,就會改變基音,啥人工泛音
泛音(諧波)自有其定義,不用你多做解釋,而且是誤解下的亂解一通

泛音是基音的整數倍,你說的觸碰弦,再說一次,那是改變基音


Aton_gluon wrote:
絕對不會由聆聽室空間的 room gain 出所謂的「泛音」<==這我不懂,這世上有絕對完美的空間嗎?

當然沒有完美空間,問題是:
有震動就會有聲音,只是你聽不聽的到
你要討論聽不到的,那我也沒辦法阻止你
去你的完美世界討論吧

人耳聽不到的共振聲,還有這個共振的諧波(聲音更小)
這有啥好在意的?
音壓差那麼多,你的聽覺是所謂"地獄耳"?


Aton_gluon wrote:
這樣說好了,人耳可以聽到的聲波打在說水面上,水面絕不會產生漣漪嗎?
實際上 水面會產生漣漪,不論反射、或是穿透後的聲音結構就改變了。
比水硬的水泥、木材...等,也是如此。


建議先學點基本的國高中物理
你看的到漣漪,那些因為聲波推動水
有些家具、擺飾、隔間會跟著共振,那是不良狀況,要排除(不想排除我也沒辦法)
有震動就會有聲音(大小差而已),有聲音就會有基音跟泛音
問題是:正常狀況不用擔心這些怪聲



Aton_gluon wrote:
可以把在喇叭前面放一塊木板,把耳朵貼近木板聽聲音,聲音絕對不一樣。尤其頻譜結構,絕對不同。所以才有所謂的 木頭聲、金屬聲。
喇叭前的木頭會不會震動,答案是會,所以聆聽室空間會不會產生出泛音,結果不就出來了。

總結,換個角度來想,牆壁(琴弦)受到喇叭發出的聲波撞擊(撥弦),音源(歌手、喇叭)本身就有諧波(人工泛音)。
所以空間不會有泛音現象?

主是不會放棄每一個人的。

很謝謝參與討論的每一位,有你們真好,我愛你們、感謝你們。


這是現象,不要找一個必然的現象來當成你上面奇怪的論述的證明
請問
聲波穿透木塊,耳朵貼在上面聽,誰會這樣?
木頭聲,金屬聲,這根本是沒有根據的詞,不能用來證明什麼

木板跟著共振發出聲音,是多大音壓?
與音樂的音壓差多少?
聆聽空間會不會產生出泛音?不會啊,除非你的空間是那種東西都會跟著亂共振,而且是振到聽的到
不然不用擔心

先定義一下什麼是人工泛音吧
沒有的畫,哪來空間的泛音?
瞎扯也不是這樣
自己亂幻想一些怪理論,然後亂展開

fyl0206 wrote:
雖然已經完全偏離主...(恕刪)

你不錯,還可以看出古人借用男女有別的聲頻,來製造出聆聽的不同結果
你覺得,像這樣的聲學環境,問上帝能求的來嗎?
那是古代人利用豐富的聲學知識在地底中,一鑿一釜所造出來的聲響空間,用不著問上帝,你自己就很清楚了


bigroom wrote:
你不錯,還可以看出...(恕刪)


奇怪不是閣下在 78樓 問我的嗎?那閣下又如何知道上帝(或許說上帝之上帝..)不會與我感應呢?不是都寫在書本上了嗎?(沒有上帝的智慧諾亞造得出方舟?)

古代人是什麼古代人,一萬兩千多年前是第幾次冰河期?一鑿一斧?沒有其他水/獸力工具嗎?這不是又以一例例多例了嗎?

閣下應該可以發表可逆金字塔工程的相關論文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mastyx wrote:
現代喇叭為何低頻量...(恕刪)


因為線材不是只有傳遞電子訊號喔。
傳聲筒的線材是傳遞甚麼訊號阿~~~~~~~~~

我以前剛踏入這領域就是這樣以為,線就只有電子訊號,結果現在我錯了。

紙杯傳聲筒,文章中有提到"傳聲筒"的線材是傳輸甚麼訊號,另一端的鼓膜收到訊號後放大,是不是就能聽到聲音。
喇叭箱體,不就是紙杯。

聲音哪來的,喇叭發音後不就有聲音。擴大器難道不是另一個紙杯。聲音也會進入鐵殼,鐵殼就會傳聲。

像"線材"懸空,撥音樂時,就會在那邊晃啊晃,最後聲音聚焦不準,會跑來跑去是???

以前冰箱大的喇叭,聲音就真的就是以喇叭尺寸為主、喇叭表現為主,那種箱體對於"額外的訊號"是可以說是免疫。

我做實驗的方式
將兩種喇叭調成聽到的音量一致。,喇叭箱體上放上一直震動的手機。其實放上去瞬間就有感了。
結果,書架喇叭撥出來的聲音真的不能聽,都是震動音。反之冰箱是那種可以忽略的。歌聽得清楚那種。

就是因為共振原理的設計,現在書架喇叭、落地式喇叭,對於線材的要求,不是冰箱那種年代,訊號為主了。
喇叭出去的聲音會跑到擴大器在反彈回來。

沒有一種線材是絕對不傳導聲音的,只能減少,既然不能完全無聲就反過來利用,這就是調音。

線材的聲音從哪裡來?
因為喇叭箱體會震動所以有共振後的震動,喇叭本身的聲音也會由固體傳導,聲音的傳導又是固體比氣體快,固體中能量損失小。
最後就會傳導至線材、喇叭架....等。

空氣中線材也會因震動產生聲音,都然要有接收端。
傳聲筒,若不發出聲音,把線拉緊,在中間撥一下,有沒有聲音出現。答案是會有聲音。
線材也是,會晃就會有聲音。

****
關於現代箱體的原理名子那是一個人的名稱,我資料被勒索病毒毀了,抱歉,要在找,因為我沒有要自己搞音箱所以沒記。
不是哪種蛇型結構那一種 共振腔結構的名稱,其實我也只剩印象。
****

喇叭共振腔,低音都是共震出來的。
低音又是基礎打底的聲音,低音夠可以緩和高音的刺耳,讓中音夠厚....等。

若能讓線材的低音再回去共振腔,這樣低音量感是不是又能加強,頻率是不是又能擴展,這就是共振流調音,喇叭聲音再次下沉的秘密之一。
其他頻率以此類推,說到這邊,信者信之。

我的做法,我不說線材廠牌,我找的是以絞線數越少越好,銅材質,單種材質,越瘦越好,為主。
長度喇叭線2.5m,香蕉頭目前沒用,因為直接鎖是少一個香爐,少一支鬼,所以不用。無氧長結晶銅,目前用不到,系統還沒到用那種線材的等級。其他材質不會想用,因為不夠中性。

講白一點,訊號傳輸看材質,無氧長結晶銅已經非常好了,喇叭線那麼多層,多股,特殊包覆,隔絕電磁波甚麼的,串音什麼
你家是在電訊機房內喔。

不同頻率在同材質下有不同的傳輸速率與損耗,但這些對於外來電磁波影響微乎其微,算近來了能進金屬內影響訊號的更少,因為聲音訊號很慢,不走導體表層,所以影響性極少,電磁波高頻偏多偏強,打在金屬表層,會有Skin effect,就算真的訊號進來了,基本上這會是高頻訊號,喇叭有撥放頻率的,撥不出來的,就算撥出來人耳也聽不到。

有人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垃圾進就垃圾出。
所以重點是源頭。若要在扯電源線,這真的有影響不否認,但是重點是CP值夠好嗎?

我的理線:
喇叭線觸地,擴大器拉出來的地方有特意繞一下,在喇叭那端,在喇叭架附近有繞兩圈半觸地,鎖進去的地方有在繞角度,所以不是垂的。我喇叭線部會下垂,也是會垂拉,但可以像鐵絲一樣繞。

這樣繞,要怎麼繞,要看每個人的系統而定,就這樣,低頻量感、下沉度又變好,原本我光把喇叭架腳釘拿走,懂=變成=>動,就很感動了,這個又給我繞出來後的感動更大。比動來更低沉的字是?? 反正就是那種感覺。

難怪那位大師說,喇叭的低音先搞定,搞不定在搞空間,都搞不出來可以考慮換了。
空間就是利用家中的空腔共振,把下沉搞定,因為低音是需要空間蘊釀的,所以家中空腔都可以利用。
甚至對面的牆壁都能充當反射板。這不唬爛,真的有案例,馬路對面住家,鐵門拉起來後和放下來後,會影響自家視聽室的聲音。

其他能動的也都可以調整,調整就是聽方向性。
當能動的都放對方向了,整個聲音就好聲多衰聲少,衰聲在看是要打散,還是引導宣洩,這又是一門功夫。

反正就是共震原理利用,像擴大機,本身重,質量越高物體震動的頻率就越低,所以聲音是偏低頻,如何引導放大這效果就是共振流。(但重的東西,裡面的部件,一震起來就是高頻喔,重也代表能量蓄積的很多,一有小部分的物體能宣洩,就是高頻振動)

所以沒事不要去改喇叭、改器材,就是因為螺絲的鬆緊會影響聲音,幾十萬的東西就這麼毀了,你也不知道裡面的KnowHow,像是能量宣洩,聽不出來是功夫不到家,改甚麼幾nf電容啥的,換線材啥的,改完後是機台能量異常宣洩造成高頻突出,還是瞎貓碰到死號子,誰知道,反正拿去改機的人本身就無法分辨,一台幾十萬,這不就遇到潘拉,這不敲一下怎對得起口袋。看到這邊知道嚴重性了吧。
(無法分辨,就是說這是空間還是器材造成的,分不清)
在問一下,廠商會推出那種音域失衡的產品嗎?,既然不會,那幹嘛去改成音域失衡的產品。

空間調音這東西,調好後,家裡擺設不能亂動了,牽一髮動全身,像我家摩托車拉進家裡和停外面,聲音就是不一樣,是好聲變衰聲那種,摩托車在一樓門口,視聽室在二樓後面,這就是空間的魔法。信者恆信。

所謂引導,可以把聲波引導到家中另一空間(空腔),經過共振後在傳回原本的空間來,最後就是平衡後的聲音。
所以適當的宣洩,如開窗戶、抽屜打開,櫥窗打開,這都是利用空腔在處理聲音。
這就是我為什麼會說空間可以調音就是在這裡。

所以f大大,說的room gain,實在不知如何回應他,f大沒給定義,我能說甚麼。

說這麼多,會不會得罪做線材的廠商,也不知道,我說的廠商強調的方向完全不同。
那就在得罪多一點,我家裡沒使用任何墊材,因為墊材給的效用太爛了,甚麼黑晶石那種東西不適合這流派。


總之,進入線材的有 電子訊號、聲音訊號、震動訊號,這三種最大宗。

怕串音。線分開一點就好,家中隔絕電磁波訊號夠強了,能進來家裡的電磁波,能影響聲音訊號的微乎其微。就

到是訊號線要注意,因為聲音也會傳遞來傳遞去。要說的東西太多了,先到這。

我所接觸到的流派,共振調音法,目前是這流派帶來的效益太大了,CP值高。
僅只是因為好才分享、才推薦,謝謝大家,我愛大家,感謝大家。
也難怪這句: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會是名言

自己覺得對,自己收在心裡腦中,不需要出來誤導他人
不說,不發表,不會怎樣的啦

路過

1.Aton_gluon 或許與我生存在不同星球。

2.Aton_gluon 或許與我生存於同一個星球但不同次元空間。

3.Aton_gluon 所生存的星球或次元空間,其物理學上的專有名詞定義與我所生存的星球、次元空間差異甚巨。

4.Aton_gluon 與我若生存在同一個星球、同一個次元空間,感謝Aton_gluon 勤奮的寫小說給我們這些看倌當生活娛樂。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thxman wrote:
路過1.Aton_gluon...(恕刪)


謝謝指教,若能幫忙定義名稱就更棒了。


==唬爛文開始===
關於線材我還沒扯到電磁學那塊,上篇回覆線材繞押繞的,繞圈圈用意有兩個。

第一是震動,可當成抑震器(阻尼),或是調頻器,第二是電磁效應"電感",這繞圈是順時鐘還是逆時鐘,以變壓器的線圈纏繞方向為主。(有人看過馬達是用絞線在繞的嗎?,喇叭的電磁線圈是用絞線嗎?)
上面也是我在唬爛,千萬不要聽。
我在唬爛一個,
音響訊號線接出來的地方,在接上一條釣魚線,在接到紙杯,像傳聲筒那樣,竟然在可以在紙杯聽到聲音。
我都是在唬爛的,不要試。
===唬爛結束======

剛好路過 看到施主對於""喇叭腳架填充物之惑""有獨到見解。

喇叭腳架填充物之惑(三)

*************這個說明的太棒了,忍不住引用***************
這些空心金屬管中便可灌入你所提的填充物,而這樣做的真正作用目的主要如下:
(1) 增加喇叭腳架的總體重量,以增其穩固性
(2) 減低喇叭腳架的振幅
(3) 期改變整體喇叭腳架的自然頻率
(4) 期能提高阻尼性,使振動後縮短振動時間
******************************************************
上面說很棒,但為什麼要這樣做,(1)穩固性,Why?

(1)~(4)知道為什麼後,你就不會批那個人亂說了。
上述也僅說了一半,這可是有條件的,要在這些條件下這四項才是對的。

腳架部分,先排除染音部分,這個很討厭,很不好說,會害死很多人,知道聲音會變就好。
染音,真的不想說,木頭聲、銅的聲....等,廢話嗎? 材質不同本來聲底就不同。
要木頭震出銅的聲音,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也是做得到,某喇叭用鈦震膜,這就是某材質發出別種材質的聲音手段之一。

為什麼會音染,腳架材質的聲音跑出來了為什麼?
其實喇叭放上去後腳架材質的聲音就跑出來了,只是感覺不到,不是因為填充物的關係。
填充物只是強化的效果、手段之一。
======音染說到這邊,乖不要再問========

人聽聲音會覺得不自然就是聽到"純音",我們環境是複音,不是純音。
數位化的取樣,這就是在將複音變成純音的動作,微分到最後,只會出現一種聲音。
更不用說失真取樣的mp3。就是在減少自然聲音。好的系統聽起來當然難聽。

日本有一個喇叭品牌,述說的就是要還原真實小提琴的聲音。
他們注重的不是喇叭訊號而已,是腔體的聲音。泛音的表現沒話說。
sony XBA的文宣中,想讓聲音好聽,為什要3Hz~40KHz,多出來的聲音加進去才會好聽。

50Hz人已經很難分出了,40KHz跟本聽不到,泛音很微弱,幹嘛要還原,說白了就是還原真實。

為什麼要這樣要求聲音的頻段那麼寬,就自然,聽不到不代表感受不到,3Hz身體會震阿,高頻的感覺是因為身體頭部一直長大,能聽到的高頻就會隨者頭耳的大小而聽不到,不代表感受不到,有東西叫做 骨傳導耳機。

*********引言,mobile中的貼文**********
我推論 音樂呆板是因為 抗震變差 "音箱"產生過多的"自然諧振" 剛好跟該作者相反

最有利的證據 就是灌滿金鋼沙的中柱 把底座壓更重的東西 聲音變好
***************引言結束****************
上面有說為什麼嗎?
還叫人去看(一)的A1,厲害,又是一位神。(A1的引言就是***這個說明的太棒了,忍不住引用*** 裡面的)

論壇上那位仁兄(樓主)描述的現象是對的。
穩固性,這沒錯,喇叭不能因為撥放音樂時,因箱體震動而落地摔壞。這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克服牛頓運動定律。

但很不幸,通常使用非原廠喇叭架、或是沒有原廠喇架可以用時,這就好玩了喔~~
用了喇叭架或非原廠的,很抱歉,聲音就是會跑。只是你無感而已。

我再說一件事好了,人的聽覺到底有多好,當初貝爾實驗室發明電話,為什麼工程師對於電話的音質沒有做到像MP3一樣,即使現在2017年聲音也是一樣沒有MP3水準。Apple也是如此。
工程師只有保留說話的語氣、語調,聲音其實已經不是,如:媽媽的說話聲音,你還是知道電話那一頭是媽媽,因為人腦會自己拼湊聲音。所以還會有人會認為我們本身對聲音的認識是足夠的??

扯多了,回來。

底下聆聽空間為一般住家,且空間也調音過了,很平衡,不會有開大聲聽不下去,很吵之類的。就是調音好的空間。
(調音好的空間,不會因為音量大小而不舒服,就是聲音開很大點,這種狀態下還是能聊天聽清楚對方在說甚麼話)

書架喇叭放在腳架上:

普通時,未填入填充物:
要判定聲音混進去的程度,開大聲就好啦,聽得出來的拉,無響室一定聽得出來,家裡聽不聽得出來再說啦,因為不重要,無感
(電話那段)。若在家裡聽是有感,那個有感的喇叭架還能繼續使用不換掉,老兄你夠牛。
(記住喔,這時狀態是喇叭和腳架一起震動唷,喇叭架的抑震程度還沒影響到喇叭箱體的震動喔)
難聽、好聽、無感上述都會發生。好聽是賺到。原理不在這邊說明,不重要。


填入填充物到聲音變呆:
那聲音會甚麼會變呆,很簡單,因為喇叭箱體震不起來了,懂嗎?
(上面那段落,無感的在看一次,普通狀態或有填之下,因為聽習慣了忽然變了)
因為聲音被濾掉,因為共震頻寬減少太多,喇叭架抵銷了喇叭箱體的共振頻率。
這時只要喇叭震動能量大於接觸的靜摩擦力,也就是喇叭自己震起來後,聲音又不會呆了,但是你會哭,因為喇叭底部會被刮花。
所以書架喇叭不會有真正變呆的時候。
(這時聲音只會接近喇叭懸空的聲音,不會好聽多少)

喇叭放在喇把架上是不是有接觸面,因喇叭箱體有重量,這重量壓住喇叭架,就有了因為重量而結合的磨擦力就是喇叭的重力。
這重力並不能100%傳導喇叭的震動能量和頻寬,因為喇叭震動震起來是有X、Y、Z(卡迪亞座標)的方向性。
所以接觸面積很重要,好的設計是喇叭架的面積大於喇叭本體,但不是絕對。但喇叭面積大於喇叭架聲音必失真,也是有感無感而已。

記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當向一個面施力,會產生反向的相對大小力量(理論下)。
喇叭震動中,只要震動力量大於靜摩擦力聲音就傳不到喇叭架。
因作用力,作用下喇叭箱體的震動頻率減少的原因,因為會有震下去的能量被吸收的現象,和震動能量反彈導致破壞性干涉(聲音不見)、建設性性干涉(聲音變高或某頻段特別突出)。

總之,假設人類聽到複音其中一種聲音結構只有100種聲音組成,這些聲音每種能量都是平均的,變呆就是現在系統只能給出60種聲音,因為多的聲音被吃掉,或是幾種聲音被加強,導致蓋過了其他聲音。


前面也說過,質量大的物體,要很大的能量才能震起來,也就代表要蓄積一定能量後才震得起來,
問一個問題隨者柱體填充量的變化,為什麼聲音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尖,可想成杯子裝水,水量越來越高,敲擊杯緣聲音越來越尖,低音就越來越聽不到。
因為能震動的地方越來越少,且因為有能量蓄積釋放的結果,造成剩下的區域振動頻率越來越快(震動區域越來越小振幅也是越來越小小),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越尖銳。
就是甩手臂,和甩手指頭,用甩手臂的能量用來甩手指頭,手指頭不知道能甩多快勒。,手臂振幅大,手指頭相對小。就這樣。

同理,敲填充的區域,隨者填量增多,聲音就是越來越低沉,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不好聽。
當然會混高音,但和敲杯緣就是不一樣的聲音表現。高音是主體、低音是主體。

喇叭放在喇叭架上面,就是敲杯緣的動作。就是這樣,我能想到的說明就是這樣解釋。
就低頻被抑制掉,再來就中頻,最後喇叭震動大於靜摩擦力,聲音又回來了
(X、Y方向被抑制了,剩下Z,最後反作用力一大於靜摩擦力,聲音又出來了。)
要Z的力量大,就把音量開大,聲音出來呆聲消失。

作用力怎解釋,這很簡單啊,用拳頭打水和打牆壁,哪個手比較痛,打牆壁當然必較痛,牆壁質量大於水,反作用比較大。
鋼砂為什麼比一般砂好聽,廢話,鋼砂的反作用力比較大啊(質量大),喇叭比較會跳(笑),所以那位仁兄的喇叭本身的音質不錯。


填入填充物到聲音變好聽:
這解釋起來很容易,很簡單,因為喇叭聲音頻寬少,前面假設100種,現在拿來說,就是喇叭其實本身就只有60種,因為喇叭和喇把架共振,聲音頻率範圍變寬了,就是聲音種類變多了,可能60-->80種,最好聽的時候是100種,這100種比例又是最平衡。
就這樣。
這樣有想到嗎?喇叭架也是調音柱拉。

==題外話==
為什麼角錐拿掉,低頻下沉,量感加倍。
很簡單,因為有角錐,聲音怎麼傳導到地面,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這樣說好了,低頻100Hz,振幅大約3.44公尺用 4分之一波長計算也有86公分,隨隨便便就超過喇叭柱,喇叭柱底座,面積小不拉雞(與低頻相較),角錐接觸地面積小,聲音怎傳導,聲音跑到角錐尖端都變高頻了,能量也小不拉基了,怎傳到地面導到地面能量都被抵消殆盡,低頻振幅那麼大,一個尖點,怎麼傳導。
所以有角錐的沒有Z方向的低音振幅,就算有,也是依喇叭架底座面積決定。

喇叭底座一接觸到實心地板,哈哈,低頻頻域瞬間變大,所以家裡要鋪木板地拜託,視聽室別墊高,會造成空腔,聲音會走針。
頻域、量感就是這樣來的,聲音會變好聽是正常,但通常一堆人會覺得難聽,那是因為低頻能量在空間空腔或是其他空腔中能量無法宣洩,造成聲音哄哄的。加角錐後,就好聽,因為造成空腔震動的頻率被移除了。


喇叭架與喇叭共振後,聲音會較原始音偏高,角錐加上去,整體偏高(低頻被砍掉拉),高頻能量削減快,所以整體下來聲音偏中高頻。

喇叭與喇叭架中間加角椎,可以啊,就是聽喇叭的原音,墊角錐就跟把喇叭吊起來一樣,差別是吊起來的喇叭會晃,音場聚焦會不準,糊糊的,用角錐固定在那邊的音場就比較準。
只是喇叭架會不會亂號(閩南語),這很難說要看條件。

填充物來說,我會選擇很不規則,又有一定大小的物體,不會使用小鋼珠這種東西、鋼砂,因為聲音結構就是要越複雜越好聽。
小鋼珠,每顆大小都一樣,也就代表鋼珠接觸在柱體表面的間距會是幾乎等距,等距就代表震起來後,聲音很單調。
全部填滿,就砂子類,啟不是更單調。
不規則不就是很不一樣,這樣聲音真的就是變多了。為啥,因為更不挑頻率,就是頻寬大(廣)。

=====結束=====因為是想到啥說啥沒甚麼整理的,所以會有點跳躍。=========
喇叭的音響系統,除了聲學、還有力學、電聲學、電學....等,所以很複雜的,聲音又是學校沒教的,除了音樂系、醫學系。
所以基本上每個人的概念都不是很好,連我都一知半解,是開始接觸,又接觸到共振調音流,開始了學習的欲望。
=================================================================


剛剛愛上了t大的部落格,當成小說在看。
尤其叫別人看書,多多學習,這更是經典。

謝謝你,感謝你,我愛你,讓我有機會在寫這一篇。
Aton_gluon wrote:
其實我也想用更艱深難懂的專有詞彙,但入境隨俗,音響的世界,有些名詞已被扭曲,非原本物理學上的定義。



Aton_gluon wrote:
謝謝指教,若能幫忙定義名稱就更棒了。



顯見你對物理上相關的專有名詞定義不甚知悉且不甚了解,你的小說文,把物理上早已有的專有名詞拿來亂湊,但敘述與形容卻非物理上的定義,真是有趣又荒誕的小說。

若你真得懂物理上的專有名詞,你跟F先生討論的許多事中之名詞,其為物理上及各相關學科的專有名詞,根本毋須再定義,懂得的人往往不會亂說,會亂說的人往往是不懂的,你覺得你不應該再多多讀書嗎?

聲學是物理學中的一門學科,發展的很早,建議你還是把物理多讀讀才好,才不會連個基本定義沒搞清楚,然後一直雞同鴨講,當然你若喜歡寫小說,給許多人當茶餘飯後的生活娛樂,那感謝你!!!





PS.
建議你認真的學一下基本力學,因為光以下你這敘述的錯誤真是大。
如果你要寫小說,那穿越劇、神怪劇...等你都可以寫,看倌如我者,閒暇時或許當娛樂節目來看打發一下時間,但如果想寫有科普性的討論,甚至科研性的討論,那請把你先前所有錯誤的物理學專有名詞及相關學科的專有名詞之正確的定義與意涵理清了,再寫。

Aton_gluon wrote:作用力怎解釋,這很簡單啊,用拳頭打水和打牆壁,哪個手比較痛,打牆壁當然必較痛,牆壁質量大於水,反作用比較大。
.......鋼砂的反作用力比較大啊(質量大)


這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克服牛頓運動定律。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thxman wrote:
顯見你對物理上相關...(恕刪)


我是不知道T大物理學到底學到哪邊

但若要以古典來解釋,OK,沒問題。

沒錯,你要說我上面說是錯的,這真的是錯的。其實那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後平衡後的結果

詞彙真的很好玩,"你給我打一下" 這到底在說啥。
為什麼兩個互相熟悉的人,會知道這是幹嘛。


就近代、粒子觀點來說,以力來看,古典就不過是力的統計學,一種理想化的表現。

拳頭打在一個物體上,真的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嗎,拜託這只是古典物理的說法
這中間發生多少事情啊!!!多少個的物理現象,不要用作用力反作用力就抹殺,是像小學生那樣嗎?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若T大很厲害,書讀得的多,請幫忙解釋,順便貼資料上來,麻煩引經據典,讓大家知道物體與物體碰撞在所謂作用力與反作用到平衡時中間發生的物理現象。
我虛心求教,請務必解說,這其中發生的事啊,大家有機會可以學習。

拜託拉? 說一下啦? 硬幣距離撞擊面100公分,撞擊面是大理石地板和一張薄薄的衛生紙,硬幣掉在地上為什麼會彈起來? 撐開的衛生紙,硬幣為什麼會穿透?

說人之前拜託,我都不好意思說T大文中"耦合"<==這個耦合真的熟知物理力學,我想他部會是第一詞彙吧~~
********t大原文**********
3. 做實驗要懂得變因控制,在金屬管(尤其是鐵管、鋼管)材料做為腳架的柱撐構造,喇叭與喇叭腳架處於耦合的狀態下,
*************************

我用你的方式對付你了,挖怎麼辦。哪本書有說一定高度掉落的硬幣撞擊地面會反彈、撞擊一張衛生紙會穿透。
不要自己說不出來就叫人去看書,把問題在丟給問問題的人,人家就不懂了,若要是知道了會來問嗎?
教人自己去看書,根本欺負人呀。
沒看過豬的人,要去哪裡找豬阿。 難怪你的討論串沒有被戰爆,用這手法不知可以濾除多少,求知心切的又有質疑的人的。



就像月球是因為地球引力所以在會在地球外面繞押繞的嗎?
這種理論,台灣還敢教給小孩子,無言了~~ 我們的小孩到底是多久以前的人類。好險還知道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


==題外話===
其實我會那麼氣憤,這樣說好了,某所新竹的大學在應徵老師。
台灣有一位神童,小小就出國深造,人家在歐洲強子對撞機可以帶團。
這種人想回台貢獻,來應徵,年紀輕被懷疑資歷,等等藉口。

所以,瞬間我在想這物理系水準,能有多高,粒子的世界就僅止於此。
台灣有人帶團嗎? 所以這有顏色的華人學校,在這個世代的教授群實力,是能多高? 擠不進世界100大<==正常。

以上不是在說甚麼清X大學爛,是這所學校有一定水準了,但要涉及更深的領域,就得考慮。
從95分到100分的努力是要非常大的。

就像開會輪流簡報,我總是告誡下面,不要去評判那個人的資料、表達的好壞,不要認為他爛就不聽...等,每個人都是老師,也是學生,當你不能接受他的方式,你下次就會避開、改進你自己的簡報,我也強迫每人要在別人簡報後,提出這次簡報的問題與心得。

因為我從不認為批判人的那個人是有多屌,就以管窺天而已,你永遠也不知道那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當你知道後,你會有驚訝收穫。團隊是要一起學習成長的,尤其這個音響圈。

法國YBA這品牌的神話,知道的人就會知道,當年對市場的衝擊力道是多麼強大。
創辦人YBA,聲學專家,調音實力不是蓋的,這樣說好了,你能用布這種材質的東西調音嗎?YBA就是能。 Why?
物理現象更深層次的觀察。 哪本書在講這個物理現象?

=============================

台灣新竹科學園區門口那間裡面也有對撞機,但這就是太陽與星星,撞下去產生的現象是能觀察到哪個層次,比歐洲對撞機多嗎?




現在在批判人,除了說你話中的文字定義,抓語病外,這種迂迴擊破的方式外,我倒想看看還有甚麼手法,來捍衛自己的偉大。
我在對岸領教過紅小孩的手法,台灣這些嫩得很。況且歐洲歷史中物理的革命,這些教廷、有power的人早就玩過了。
我位上句話向大陸人認錯,但這就是一種情緒詞彙的用法,台灣人懂,抱歉。

真的希望t大,不是愛迪生那種人。
愛迪生某方面是優秀的,但人格不予置評,愛迪生怎麼對待特斯拉的,既得利益者,捍衛自己的權益面子真的就要哪麼卑鄙嗎?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