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我認為~家裡無法重現演唱會衝擊力超強的低音

kenhugh wrote:

嗯關於相位問題 那是下一歩調整工作 往往不是一歩到位~ 分頻點交會到了

但全頻間仍會因為空間駐波殘嚮自身喇叭特性 有所漂移
但基本上誤差在喇叭特性ok下 不會超出+/-3db間

但這+/-3db仍是有關鍵性的決定
微調整好整個活過來 調不到位就是但差了點味 但也不至於很差 已經優於一般未校對的



1.相位是什麼的函數(若您是理工出身,希望您對物理與工數沒忘)?

2.對於一個有分頻、測量、調整實務經驗者,且對此事之理論與實務有知者,便會知,相位不是下一步,他們是有相關性的,是要相互檢核的.

3.再來說說你那張圖,當非室內空間下main+SUB的FR,紅線很可能是後繪.

4.空間駐波與殘響是兩個不同的物理現象,你會那樣說,顯然觀念上還尚有許多不明.

5.SPK 的FR 所謂的+/-3dB 僅意含其平坦度,然這尚需再與其他項結合表示,其意義較有之,如上、下限頻率.

6.當SPK在room內,你沒有一定水準的聲學重播空間,能調多好,能微調多好????? 呵.............

7.當理論與實務有所明之後,你便能知,不離三大提綱:電聲(重播設備含入此以簡明)、建聲、電建聲耦合



實言逆耳.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michaelhuwi wrote:
發燒友都有偏執狂的...(恕刪)


輕鬆點看待囉... 當然能在現場親身体驗 當然是最棒的体驗囉

但有些現場可能沒生在那時代或沒錢沒時間 沒幸能參與其中
那也許可以從當年良好的錄音中 透過適當的音響設備 感受當時人們的感動吧
就儘是如此而已~~

重現現場是HI-END音響設計師致力於朝向的目標
好料用盡也是應該的
我前年聽過柏林愛樂的演奏,因此回家也是找了很久的軟體,只是當時用的是環擴,聽感有差,但藍光音場是比CD好一些
不過再怎樣還是不及國家音樂廳的水準

年輕的時候看過一次杜比5.1的電影以後,也是努力要在家裡設置5.1劇院
家中設置調得好是比較容易接近電影院的聽感,不會像演奏會或演唱會要在家重播的難度那麼高

我想“感觸”這件事許多發燒友都具備
也是調音重播的目標,要與現場相近
曾受過現場聽感刺激洗禮的發燒友,就會想設置自己的系統水準
這也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看過ATMOS後,也想在家裡天花板掛喇叭買ATMOS環擴,然後比較看看家裡系統能不能尬過電影院

鋼鐵英雄的藍光出了
我想很多網友也會比較看看家中聽感是否勝過影廳
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在追求這件事.....

michaelhuwi wrote:
鋼鐵英雄的藍光出了
我想很多網友也會比較看看家中聽感是否勝過影廳
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在追求這件事........(恕刪)


這片錄的很棒,很考驗超低音的實力,大音壓下一般超低音都是糊里糊塗的交代過去。

thxman wrote:
1.相位是什麼的函...(恕刪)


我只是在自己有限的空間與設備中去調校好 家用使用者 如此而已

畢竟有些專業音響工程領域的東西 那還是要有足夠的學理技術 儀器與現場的實務經驗去調整再量測驗證

但最終確認效果還是人耳吧 畢竟人耳的聽覺往往不是機器能取代的工作

每個人的聽感皆有相異之處 靈敏度不一這也是上帝造人的奇妙處

就像有人就是左耳背了一點 他就會加大左側音量 調出自己覺得左右平衡的聽感

有人好重音 就愛拳拳到肉 那也可以低音調到捲褲管

憑自己喜好掌握調音方式 這是本是無可厚非沒有對錯的~~ 反應了每個人的人生体驗

就像發文的樓主 在現場演唱會受到的感動体驗 發出了讚嘆 發現家用音響不可及之處

也許日後也會朝有類似感受的經驗方向去調整器材

準備的尺不夠長、帶的梯子不夠高,感嘆測量不到眼前的高塔塔尖有多麼高不就是正常的嗎?

別人提醒的,是你看不見雲霧中的塔尖,不代表所有人跟你是同樣的,你也不能代表所有人。

看看你的器材,對比天王級的 D&B L-Acoustics Meyer,再看看你左右喇叭 超低音喇叭的設置以及空間佈置,對比業界頂尖的 live sound engineer,越n級打怪?足以擔當家用音響的代表?

Levelzero wrote:
準備的尺不夠長、帶...越n級打怪?足以擔當家用音響的代表?
(恕刪)


越n級打怪?足以擔當家用音響的代表? 這只有thxman可以擔當 我十分明白

經過聆聽的經驗
我是個能認清事實的人
不會自我感覺良好,把自己的器材當作最佳配置的人
更不用提是什麼代表

音響等級有很多層次,我這是算基礎的Hi-Fi系統
主要接近錄音室外重播的監聽配置
錄音室重播的空間通常不會很大,所以也都選用書架型的喇叭,這是在家中比較容易設置的條件,屬於近場聆聽

發這文,是分享對現場聽感,與想要重現的個人感受
我也不是沒有成功過,有一次我在公園聽了現場演奏的薩克斯風,覺得開放空間不適合薩克斯風表現音質,回家找了錄音室版本,用喇叭放出後,比現場更好聽,也更多細節
我的對原音樂器的經驗就是鋼琴聲音最難被重播

而這次演唱會是新的體驗,分享給大家

kenhugh wrote:
越n級打怪?足以擔當家用音響的代表? 這只有thxman可以擔當 我十分明白



在下「無越n級打怪」之能,也非「家用音響的代表」.

莫亂掛冠予在下.此種「神能」請留予「神人」,在下凡人.

在下僅僅只是個在人生路上,走過、路過、聽過、看過、玩過的玩童一只罷了!!!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當我們看到音響設計名師、音響工程大師說「聆聽很重要」,你認為自己有具備跟他們同樣的耳力、知識、訓練、經驗嗎?以為聽感很重要就等於數據不重要嗎?

有研究指出一般人和內行人喜愛的頻響曲線是不一樣的,高音加多了些、低音則是加很多。看到很注重低頻體感的主張、聲稱沒有低頻駐波問題的玩家,也就不覺得訝異了。

另外一種是玩儀測但不關心學理的人選擇的曲線,就是一路修飾到平坦的曲線,這樣還有人追捧,也是有趣。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