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音響,一個基本要素,是自已聽得出來好壞,自已聽得出好壞,通常是自已愛聽的,感受最深刻的。
個人是無法用交響音試聽音響的。
交響樂也許對動態比較敏感,但我覺得對失真不太敏感,一個鼓聲,或一個其他樂器發出來的聲音,就算失真了,是不是能聽得出來,我是存疑的。因為樂器原來的音質,除非你受夠很好的訓練,不然要聽出差別,我認為反而是困難的。
反而人聲是人最熟悉的,一些些微的變化,也許較容易感覺得出來。
一些典型好聽的人聲樣本,有些樣本本身就含有動態大一點的音樂,有些快節奏的低音,有些含懶散的聲音,有些含通透的高頻,這樣試聽個幾片,其實是反而比較容易的,用自已愛聽的組合去試聽,也許比較好一些。
勉強拿自已不愛聽的音樂,就算動態大,音場,聲音樣本多,但如果自已不是很愛聽,聽不到感動點,那拿來試音響,也許還反而聽不出小差異出來
發燒片的人聲音樂,我看每次音響展買的人都非常多,不缺錄音品質好的。
不一定要用交響樂試音樂,我個人是不用的,因為跟本聽不出所以然,沒訓練過,是自覺不行的。
那邊除了一些特別的例如展現空間感或是民謠
大部分都不放流行音樂.....
害我超不習慣的

從沒聽過交響自然聽不出交響的好...更別說比較
也不會因為器材好就覺得交響特別動聽

忽然聽到800D撥粵語歌曲(吃飯時間?)


回家買了耳機刻意聽了一下小提琴 古典 JAZZ都聽
今年TAA再去給他聽聽看,是不是要經過訓練?
第一次去我感覺不出百萬這種東西.....
反倒是在USHER體驗了另一個世界




重點人家只用了不到一萬的V601跟AU9000.....
http://www.myav.com.tw/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343718&perpage=12&pagenumber=40
原發表者是 hsindao
我倒是很好奇歌劇要怎樣聽起來才會有感覺? 什麼樣的感覺?
Same question for 新鮮感. 一個再好的演奏, 聽了五遍還會有新鮮感嗎?
原發表者是 ktran
我最早的時候對古典音樂裡的人聲一點興趣都沒有。貝多芬的合唱就是我的上限了。直到有一次在學校的愛樂社看了波西米亞人的LD,我才真的聽的下歌劇。有什麼感覺?有點像看一部令我感動的電影。雖然大部份歌劇的劇情都蠻爛的,但是如果您能把劇情的不合理性擱到一邊,欣賞歌者的唱功,欣賞配樂的精巧,歌劇著實有它迷人之處。如果要推薦什麼歌劇,我會先推薦韋伯的魔彈射手或是普契尼的波西米亞人,劇情簡單(不會太離譜),音樂動人(有些音樂也許您也聽過)。
您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難回答了。這牽涉到您要聽的是什麼?對我來說,越是複雜的音樂,越是有趣。因為我每次聽都會發現以前沒聽到的東西,這些新發現的細節讓我感到新鮮有趣。就像看金庸小說一樣,劇情看一遍,就知道了。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會一看再看呢?一幅畫,看一次就知道在畫什麼了,那為什麼有些人會再回去一遍又一遍的看呢?[8D] [8D] [8D]
rivegauche1979 wrote:
非也 非也
人聲容易聽出差異, 但是你根本無法判斷這個變化, 是變好還是變差, 是更失真還是更還原現場?
因為你不一定聽過這個歌手本來的聲音啊, 就算聽過, 人的聲帶每天狀況不一, 他錄音那天的狀況跟你聽到現場的那次也不一樣啊
所以還是要用樂器演奏的音樂, 比較容易去判斷音質是否有明顯的失真
說的好


再優秀的演唱者也是人
而人聲的高低強弱是由肌肉控制的
所以人聲的音準比樂器的音準更容易跑掉
用高級音響聽人聲能辨別演唱者的音質好壞
但無法鑑聽出音響是否已經失真(人聲音域太窄)
還有交響樂團在演奏前會先調音
由雙簧管先吹A或Bb
其它樂器依雙簧管來調音
以確定所有樂器演奏音樂時的音準
喇叭:MBL121E
擴大器:AYRE K5XE+V5X
訊源:AYRE QB9(軟體JRIVER+JPLAY)
耳機:AUDEZE LCD2(舊版)
耳機AMP:SCHIIT LYR
線材:SPK-AUDIOQUEST CV8,VDH102MK3
玩了20幾年我還是喜歡聽人聲
JAZZ人聲是大宗,歌劇、西洋流行、拉丁、國台語都聽
純音樂還是JAZZ演奏為大宗,古典聆聽機率應該不到5%吧
音響的最終目的還播放"自己想聽"的音樂,那些古典動態測試片
都是換器材時"測試一下"後就收起來了,因為大編制古典確實
很容易聽出系統的真正實力。
至於音色正確性有無失真,那是音響器材開發人員或DIY的事,
我只對自己耳朵跟荷包負責就好了
音響好聽與否標準很難有公定標準,不然高級音響這麼小眾的市場就不會有
這麼多的品牌及聲音南轅北轍的音色可供消費者選擇了。
音響展同一間展房,有人說好聽有人說難聽的狀況比比皆是
不過流行音樂錄音參差不齊,不好的錄音確實會影響聆聽意願(即使音樂喜歡)
古典及JAZZ唱片大多沒有太多的"雞婆混音"後製,錄音效果都有一定水準,
踩到雷的機率比流行樂低多了。
軟體-即音樂內容,有人喜歡抒情,有人喜歡搖滾,喜歡古典樂,甚或只是古典樂中的大編制交響樂,
都只是每個人對音樂的喜好和認知不同,應無高低優劣之分;
又大部分情況下軟體的取得成本並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一般的古典樂CD價格和一般的流行樂價格差不多
硬體-即音響器材,除了因為每個人對器材的要求喜好不同,預算(財力)也天差地遠,
從數千元到數千萬元的組合都有
至於回到樓主的問題,為什麼"玩音響的人幾乎都聽交響樂?"
提問就有強烈的主觀在裡面了,請問樓主是調查了多少母數來決定玩音響和聽交響樂的關係?
以音響展的例子,我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廠商/展房都使用古典樂來展示",但是不代表買家或是廠商平時是以聆聽古典樂為樂

至於為何常用古典樂中的大編制交響樂或協奏曲來測試音響,猜測可能有二:
1.古典樂較為艱深(需要多一點背景知識),容易使人有距離感,進而產生高級感的錯覺;事實是古典樂在創作時空的當下也是不少為了演奏給平民大眾的
2.古典樂的高低頻延伸,音域較人聲或單一樂器的表現更大,容易測試到音響系統的極高/極低頻表現;
大編制發聲點多,容易測試到擴大機的驅動能力和喇叭的反應速度
至於你買回家後聽什麼類型,其實就純粹個人喜好而已,小弟在音響店認識的店家和燒友,也不是多數都喜歡或對古典樂有研究的,部分高級音響的買家也只是當它是個財力展現,如果換成各位月入數百萬,何必委屈自己聽一套數千元的組合?至於人家懂不懂音響調整,研不研究古典樂,那是那個階層煩惱的事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