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五五、喇叭線正負接反 — 高低音篇)製作特性差異音訊、體驗聽感

goldbingo wrote:
Audio Precision有提供量測手法:[網頁連結]。就如你所提到的,是用固定電壓的方式,如下圖:

你提供的聯結是有關於 阻抗的測量,看起來是合理,也可以理解。
但這段沒提 frequency-SPL 特性曲線是怎麼測量的。
如果是一樣的電路,即是固定電壓,那電阻從8跳到16歐時,通過的電流會減半,功率會減半,這樣是如何維持一個接近水平的特性曲線,這個是我最不解的地方。

其實我的簡單儀器應該是可以測量的。(音頻產生器+示波器)
只是我以前量測全把焦點放在擴大機的特性,所以喇叭輸出端都是接固定 8 歐的假負載在量。直接接喇叭,變數太多了。也許下次有新的量測時,可以順便掃一下看看。只是接喇叭,那個固定頻率聲音會吵死人。
ghleu

就我測試的經驗,擴大機的選用絕對會影響到喇叭的頻譜響應表現,尤其是低頻格外的明顯。

2025-03-12 10:40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ghleu [謝謝] 在網路上一直沒找到各測試圖的系統擴大機選擇,先當作都有顧好這些細節下,不同人量出來的結果應該要都相同。

2025-03-12 10:45
JohnTitor wrote:
不知道這個算嗎?
Audio Myth - "Damping Factor Isn't Much of a Factor"...(恕刪)


把內容數據標示如下:

分別在damping factor(DF)為10與200時,不同的阻抗因電阻分壓效應,相當於不同的衰減。結果就會如上圖,會像是各有0.2到0.11dB不同的EQ效果。

一般常以相差達0.1dB,當做可辨別出來的分野。若喇叭阻抗變化越大,DF更高的擴大機越不容易產生可聞的EQ效應。

謝謝JohnTitor這篇帶來的觀點,讓我從中想通了阻抗與電流的關係。電流在阻抗固定為8歐姆時,會跟電壓,也就是波形一模一樣。當各個頻率的阻抗不同時,就像是對電流的波形做EQ。因此電流的波形,同樣會被限制在20kHz內。

因此電源路徑上寄生電感會引起的壓差,也只要顧好20kHz範圍內就夠了!

總算搞懂這最後一塊拼圖!

補充:這結論等於是說瞬間電流、slew rate等,都在音頻20kHz內,不會再更高頻了。
樓主你好
我是還在準備踏入燒友圈的0.01燒,對許多名詞的使用還不熟悉,如果我有使用錯誤的話或是表達的無法理解歡迎直說。

之前有看到過宅男大在其他篇主題提到的泛音列問題,覺得這個問題也許可以用樓主的方式來進行探討(由音訊分析處理指標,試著造出具差異樣本,來感受一下聽感。)
會想探討這個問題是因為,一段錄音基本上可以視為許多個單音(基音+泛音列)在時間上進行的組合,而失真在音響系統中又必然是存在的,那麼也許可以從探討一個單音的失真與聽感的關係,來更理解整套系統該如何調整。

實驗設計我有想到個方向:
可以取樣一個真實樂器發出來的單音,在總失真度相同的情況下,但失真分布在不同的頻段,而探討對聽感上造成的影響
例如:取一個小提琴的聲音樣本,在總失真都是1%的情況下,讓這1%分布在低頻(也許是基音跟二次諧波),與1%分布在中頻與分佈在高頻進行聽感上的比對
宅男工程師

JohnTitor ASR 只拿單基音掃頻樣本, 就評論喇叭, DAC 機. 完全沒測三頻混合/泛音列的狀況. 200 萬 dCS Vivaldi Apex DAC 也會被它評為 10 萬等級

2025-03-12 22:57
JohnTitor

宅男工程師 你說的泛音指的是失真嗎?那麼ASR有測,如果是指樂器的泛音,那麼泛音有無就是錄音的問題,電子器材部分ASR不但有測掃頻訊號,還有雙音互調失真,32多音測量,你說的並不符合事實

2025-03-13 22:58
goldbingo wrote:
卅一、動態範圍常在大...(恕刪)


就動態範圍言之,若非耳機聆聽,當或再思,其三、聲重播空間的動態範圍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MiPiace

確實重播空間影響巨大,所以我做了一個喇叭轉耳機的小電路,可以接在擴大機的喇叭接線柱上,用耳機幫助判斷。

2025-03-10 7:51
thxman.tw

人耳是天花板的影響因素之一沒錯,屬於每個人的個人生理問題(有些人是因病影響生理狀況),每個人的衰退老化狀況也不同。

2025-03-10 7:56
對的,沒發現前面樓主就探討過這個問題,我想延續8F的問題繼續探討下去

樓主提供1%失真的音檔有:
8次諧波1%失真、9次諧波1%失真、2,3,4,5,6,7,8,9次諧波1%失真
在目前1%失真的音檔中沒有出現明顯可辨的聽感差異

但我舉個極端一點的情況:1%失真在基音 VS 1%失真分布使得高頻諧波完全消失
我不知道詳細是從哪個諧波開始,也許是10k以上的諧波都消失,蠻好奇這樣是否有明顯可辯的差異?

希望可以延續前面1%失真系列音檔,繼續往20k以內的高次諧波探討,如10~15次的1%失真、15~20次的1%失真等等,看看能不能找出明顯可辨的差異
sky5437 wrote:對的,沒發現前面樓主...(恕刪)


是討論THD%嗎?
不過照搬書本上的,有點太複雜了,這其實蠻簡單的

THD%就是要避免放大元件進入飽和區,飽和區是「非線性區域」,電壓到達一個極限,無法再被放大,超過的地方被削峰(clipping)。這時正弦波就會接近方波,無法進一步放大,同時方波包含大量奇次諧波(3次、5次、7次等),這些諧波分量會大幅提高 THD。

  • 放大元件 (BJT, MOSFET) 飽和區就是「全開」或導通角度360。Class D就是工作在「0度 & 360度兩端」,而一般A/AB類則工作在「0度 & 360度之間的線性區域」
  • 電源電壓限制:放大器的輸出電壓不能超過其供電電壓(例如,若Vcc供電為±12V,輸出無法超過12V或低於-12V)。當增益乘以輸入信號超出此限制時,輸出進入飽和。



被削的能量也不會莫名其妙消失,既然輸出被輸入限制住上下,那就往旁邊跑,就出現諧波了。上下對稱被削掉(對稱剪峰),是奇次諧波,非對稱削波是偶次諧波 <-- 這有點小複雜什麼傅立葉,沒唸書很久先隨便說說。

THD%受限電壓/電流,功率就不會再進一步提高。所以擴大機在標示功率時都會標註是多少THD測定出來。

一台擴大機要有好的THD: 增益/放大倍數不能太大超出線性範圍,Q點偏壓要設計好。再來就是增加供電電壓,這在擴大機設計中叫做headroom,把天花板撐高一點,最後就是失真的老朋友: 負回授.....



不過,你提到很多的似乎是聲學上的諧波,像是泛音這種...聲學不行就不亂掰了
sky5437

我想討論的是樓主8樓提到的問題:同樣的THD%,有沒有可能在聽感上造成明顯可辨的差異?所以才提出以一個我們聲學上可辨認的音色(基音+泛音列)資訊,送進同樣THD為1%,但失真方式不一樣的系統

2025-03-10 20:56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sky5437 「二、諧波失真」以及「四、非平滑曲線」有一些範例,1%的交越失真,遠比12%的三次諧波失真在聽感上差異更大。[微笑]

2025-03-10 21:06
sky5437 wrote:
1%失真在基音 VS 1%失真分布使得高頻諧波完全消失...(恕刪)

諧波失真跟EQ完全是兩碼子事,諧波失真談的是線性度上的失真,也就是非線性問題。而EQ則在線性區下,對頻段的響應做操作。

先回覆您的第一個問題,只改基音,以及拿掉高頻泛音,並不是諧波失真,這仍是EQ的概念。改基音振幅是peak filter的行為:

(上圖取自evo audio教學)

高頻諧波(泛音)完全消失,則是low pass filter:

(上圖取自evo audio教學)

您一定聽得出EQ的效果,但這不是諧波失真。

sky5437 wrote:
在總失真都是1%的情況下,讓這1%分布在低頻(也許是基音跟二次諧波),與1%分布在中頻與分佈在高頻...(恕刪)

這還是EQ的概念,諧波失真是線性度變形的問題,不論什麼頻率都會受影響,同時跟振幅有關,不同振幅失真特性不同。在「二、諧波失真」、「四、非平滑曲線」有一些範例,希望會有些幫助。

複雜波形不能分解為泛音列後,分別計算諧波失真。諧波失真不是filter,不適用EQ對個頻帶處理的想法。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sky5437 Peaking的gain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負的。[微笑]

2025-03-11 18:51
sky5437

了解了[謝謝]

2025-03-12 20:15
luxor_w wrote:
是討論THD%嗎?

美國FTC 聯邦國際貿易委員有制定音響擴大機的 THD+N 規範:
Trade Regulation Rule Relating to Power Output Claims for Amplifiers Utilized in Home Entertainment Products

這是針對電子儀器電路設計, 所造成諧波失真的最低標準.

至於音樂上的失真, 其中一項是各家廠商獨特的調音手法.
我曾測過, 在相同的系統/空間/樂曲條件下, 換 McIntosh, Jeff Roland, Accuphase 綜擴來聽. M牌溫暖模糊, J牌清亮中性, A牌華麗甜美. 而真空管機與晶體機, 有更明顯音色差異.

與其專注泛音列失真, 增加能撥放泛音列的數量, 更能提升音色.
有些泛音是處於 20-20kHz 人耳可聽範圍之外, 但少了它們, 聲音聽起來就少一味.

我換掉 Accuphase 後級 A80 的 APL-I 原廠電源線, 用 TcM Golden Signature Plus, 喇叭腳墊換成 IsoAccustics GAIA-2, 來增加低頻的能量與範圍, 加上 N-01XD SE 能輸出更低頻的訊號, 才讓鬼太鼓聲, 從 "咚" 變成 "咚嗯嗯嗯", 更趨近於真實鼓聲.

另一種燒錢法就是加購 超高音單體 (ex ELAC 4PI PLUS V), 與超重低音喇叭 (ex REI), 來擴展頻率範圍.

ELAC 4PI PLUS V 超高音揚聲器能提升高中低三頻清晰度

sky5437

goldbingo 我忘記之前是在哪個影片聽到,重新找之後覺得這個https://youtu.be/eWx5nim2APc?t=407 我也會有這種感覺,同樣曲目a80比p-7500強烈

2025-03-16 21:34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sky5437 謝謝你,我去聽聽看 [拇指向上]

2025-03-16 21:39
諧波失真,或任何其他規格數據,相信沒有人能看到後就知道聲音會像什麼?

如果有人隨便放個數據好了,應該沒人能分辨這是一台真空管還是晶體。更別說D類A類⋯

舉個例,就THD%好了
Accuphase A系擴大機



已經很好了,麥景圖又小一個order




再看Pass X150 輸出150W的THD%=1%

我以前愛用的gryphon diablo,也是1%而已。



THD% 高低「不是拿來直接比大小」,這些數字也代表設計者的不同思維,AQ/麥牌走的路線跟Pass/神獸完全不同,因為Nelson pass最服膺無負迴授(NFB),他要聲音鮮活點,失真高點沒關係。

看數據、規格,內行人跟業餘可能看的不一樣。很多人拿著數據「只看表面」喊出一套道理,硬往自己喜好去,不也是數據玄學?

——純聊天,無意義,練打字——

隔壁樓看到,THD%很小,這裡有貓膩就是他是標輸出1W功率時的THD,1W輸出大部分後級都可以這麼低。
luxor_w

正弦波接示波器,音量轉大到接近方波,再轉低音量到正常正弦波,聽這個音量以下,失真不大。正常聆聽才幾瓦。音量太小的這頭有些偏B類的也會有非線性問題,但通常遇不到。

2025-03-11 11:27
JohnTitor

sky5437 諧波失真極限狀態(用測試信號+無干擾下)下人能聽到的極限也不過0.幾%而已,而在音樂撥放的狀況下,由於屏蔽效應,更不容易聽到喇叭和擴的諧波失真了,可能要好幾%甚至10%才能聽到

2025-03-11 11:34
sky5437 wrote:
現有的普通電腦喇叭播accuphase旗艦後級的錄音

以你舉的泛音列 demo 為例, 在電腦喇叭上, 都能聽得出差異.
高階音響錄音時能錄進更多細節與提升的音色, 在普通電腦喇叭上也能回放出2,3成的品質, 這總比一開始就沒錄到的低階音響來的好. 反映在 DSP 上, 就是錄到更多有效資料, 即使要做內插/倍頻來補漏洞. 也總比無中生有, 硬補出來的強.

你若去現場聆聽, 高階二聲道音響帶出來的音場, 層次/定位/力道/生活感, 那又有更不一樣體驗. 花個 150 元去聽台北圓山音響展, 把場內高中低階系統聽一遍來比較, 你會有更深的感受. 但後遺症是, 回家一段時間內, 會嫌棄自家音響.

sky5437 wrote:
同時包含THD+N增加,但也使得泛音列的失真減少

我還沒買外接時鐘, 無法對外接時鐘下評論. 但從一些文章看來, 是要改善左右聲道相位差. 下回又發燒時, 我會考慮向商家借一台時鐘來試聽.

另外喇叭與擴大機的搭配很重要. 我喜歡聽小提琴與鋼琴樂曲, 所以很對味 B&W 800系列鑽石高音配 accuphase A 類後級的華麗風.

如果是黑人爵士 (ex Louis Daniel Armstrong, Ben E. King), 我會選 Tannoy 喇叭配 McIntosh 前管後晶綜擴機.

個人聽幾次音響展的擴大機感覺, T+A(德國)偏冷冽中性, NAD(英國)屬溫暖醇厚, SoulNote/AQ (日本)走華麗風.

AQ 的聽感, 除調音外, 還有低雜訊, 高 damping factor (ie 瞬間爆發力), 與 AAVA 全平衡等功能的加持. 而非只是用調音來決定聽感.

很多前輩說過, 數據是參考用, 最後還是自己的聽感做決定.
看看未來有無 生成式AI 來評鑑, 非線性系統問題的泛音列.
這總比老實教只拿單基音掃頻的頻率響應, 論斷喇叭優劣, 來的可靠.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一般音響不會用「錄音」及「錄」這個字眼,錄音通常指的是麥克風或是其他錄音設備的動作。音響通常指的是「播放」功能的設備。

2025-03-11 16:43
sky5437

感謝你的建議,去音響展確實對我來說是個累積聽感經驗的好方法 [謝謝]

2025-03-12 20:20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