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ber wrote:
D3系列真的不夠暖跟D2相比的話
簡單說即是如此.
這來自於D3的單體新的框架結構更堅固,振膜新材質更輕也更強固,可以耐得住更大能量的活塞運動,避免變形. 中低音箱體結構與D2大大不同.D2是多層夾板由後往前彎曲固形,喇叭障板另外,中間有MATRIX結構, D3則是相反, 由前往後彎曲固形,中間除了MATRIX結構外,中低音箱子框體還有鋁合金金屬框架結構,單體就直接固定在鋁合金框架上.D3 /D2中音箱體材質結構也不同,高音差異較小.
更輕的單體使得振膜可以更快速振動.反應出更多更豐富細膩細節,更堅固更重的箱體提供更不容易共振下損失的能量,也抑制掉許多箱體共振造成聽感上更多更厚的"鬆厚感".喇叭本身變得增重許多.
這應該是隨著時代演變,針對現代錄音細節更多,器材解析越來越強的應變,只是售價更是上層樓....
而且既然把前級分出來了,電壓放大線路更講究,或是零件用料,電容量都是。
但是自從20多年前Jeff Rowland Concentra 第一代的Concentra 問世之後,那種逐漸窮兵黷武的綜合機,就漸漸變成風潮,不能小看。
我用過一,二代的Concentra,也打開上蓋看過。無論機箱厚實度,製造品質,甚至電源供應,和他家的分體機是幾乎沒差的。
Concentra 2 就是把幾乎把Synergy II 前級和model 112塞進同一個機箱內的。把model 112打開,看起來和Concentra 2 九成像。為什麼說幾乎?九成像?因為大多數這類綜合機,還是沒辦法真的和分體機有完全相同的前級。這後面會說明。
聲音呢?我也同時用過mbl 4004a+8006a前後級(他家最入門分體機),以及7008綜合機。說實在勝負並不明顯。
這是因為各廠牌在高級綜合機的領域競爭日趨白熱化,為了輸人不輸陣,一直向上提高旗艦綜擴的等級所致。
否則以前我在副系統用過的Accuphase E450就已經差不多綜擴的頂了,想不到後來還有 E800這種體積價錢的產品問世。
既然要分出個高下,以我的觀點說說看法吧。
1.就推力來說,同一廠牌的旗艦綜擴未必低於入門分體式機種。以前mbl 7008 是120w/8ohm,但是基本款的後級8006a是75w/8ohm;Accuphase 呢(拿A類和A類比) ,E800是50w/8ohm,而基本款的A類後級A35 是30w/8ohm。
這些例子不但從數據看得出來,從體積和重量,價錢也一樣看得出來。
2.但是以音質的觀點,分體機就占上風了。分開兩個機箱,除了電源供應更講究之外(這對音質影響很大),干擾也少。再來呢,線路和零件一樣理當更講究。因為不需要在擁擠的機箱內配線路零件了,分開另一個箱子當然可以做得很好。
更別提有不少綜擴的前級線路是省略的,只有個音量控制,把後級放大倍率提高。以前我曾經比過,即使是有前級線路的Accuphase E450,而且是AAVA,但還是比不過另外加的一台前級。空間,線路,干擾,供電獨立程度都是因素。
比較認真的是mbl 7008,真的就把前級的變壓器,線路板,單獨的供電電容全部塞進機箱了,打開來看擠得不得了。不過大致的情況還是前述簡化者為多。
差不多錢,買同廠牌的入門分體機,或是高級綜合機呢?我認為看需要。
對於(1)空間受限,不想擺太多機器的人(2)想省一對前後級訊號線,一條好一些的電源線(3)暫時不會想升級擴大機。買綜合機。
反之,可能以後換台更大功率的後級,或是音質更精純的前級,玩徹底一點,買分體機。升級方便。
我的客廳比較大,且是主系統,所以用分體機;音響室/書房空間有限,簡潔為主,就用綜合機。這是我自己的考量。這是主要的兩套系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