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zero wrote:不是說Dr. Floyd...(恕刪) amirm是認識Floyd Toole跟本人學的amirm也沒有說數據出來好就肯定好聽 也是需要調整 但是你數據很差肯定有問題amirm本身就不是數據為準派 但數據是一個呈現實際狀況可以觀測的工具如果不監測這些數據 你認為能設計出好的產品嗎? 這任何電子產品都一樣阿還是好與不好全靠賭?總有要有個基礎標準在
bond_007 wrote:SebastianT(恕刪) 調音的專家 聲音藝術的部分?只有聲學工程師全都是圖紙設計時用軟體下去跑得好嗎在軟體上就決定聲音走向了還在在信那一套 什麼調音師? 什麼藝術?那只是要你多掏錢的話術(甚至只是你們自己幻想出來的一個人)多看看現在音響聲學工程師都是用軟體 用數據在設計好嗎早就是數據設計的時代 但你們的觀念大約還停在40年前都是數據 都是數學 都是用算出來的好嗎沒有數據要怎麼算?我就是戰你們這些自認為發燒的人啊真的是腦袋發燒
在這串樓,我懷疑的是自以爲懂音響科學、自以爲懂喇叭設計、自以為懂音質評價和數據的人,不是amirm也不是Floyd Toole。SebastianT wrote:amirm是認識Floyd...(恕刪)
Levelzero wrote:在這串樓,我懷疑的是(恕刪) 我可教不了你什麼 我也不是專家那你可以告訴我網路交換器對於Jitter減少原理為何嗎?AudioQuest DBS Wind RCA audio cable 為何抗噪能力弱於一般線嗎? 且沒有聲稱的功能曾經是R&D的大大
bond_007 wrote:這些以現有科學儀器測不出的差異, 卻實際能對人們聆聽到的音質產生改變。不要老是說科學儀器測不出來的音質改進, 就是不科學、不理性、自爽、安慰劑效果、玄學。只能說, 說這些的人, 對社會科學研究的了解太貧乏 這是有確認的嗎? 我看事都可以測量得出來.當然已說過, Amir 的機器測量不出來. 但是有視聽室的測量設備可以測量出來
lingo1388 wrote:「音樂音響」是以科學(恕刪) 玩音響當然可以不要太認真是好的 因為聽到好音樂才是目的 吾等又何嘗不希望只要好好聽音樂就好... = =但當這個市場跟圈子開始充斥著一些不實的說法與產品的時候我覺得被理性客觀的標準檢驗並打臉之也是剛好而已...真金不怕火煉海水退潮 就知道誰沒穿褲子就這麼簡單而已
bond_007 wrote:SebastianT...(恕刪) 這個討論是在講,有兩個產品,一個便宜,一個貴,儀測結果,貴的沒有比較好,反而抗干擾更糟,買的人卻覺得聲音更好了,所以稱為音響蛇油。喇叭的測試,可以從頻響,失真,阻抗等資料明顯看得出差異,聲音當然不一樣,出來的聲音當然可以各取喜好,有人喜歡精準,有人喜歡暖糊。但以製造來說,喇叭,真空管,電晶體為甚麼要用儀器配對,不就是為了讓各聲道有趨近的表現? 不然,有誰會左聲道用 Tannoy 15吋,右聲道用 B&W 書架,只因為這樣配起來可能比較好聽? 所以 議論點要弄清楚, 不然不會有 正確 科學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