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8888 wrote:
之前曾對DAC播放器(恕刪)
***之前曾對DAC播放器直推後級較難聽的兩個可能原因(音量控制、輸出驅動)提出質疑,但沒人能夠提出理論或證據去推翻該「質疑」***
------- 但也不應據此"未被推翻該質疑"即可假設其他因素? 也可以說該質疑也沒被證明成立吧!
樓主與朋友在聆聽X14有或無經過前級之後的經驗是沒有很大的差異,是指細節,解析或頻寬表現還是動態或暫態?排除音色. 所以樓主覺得不是X14的部分,是雅瑟前級部分? 我這麼問並非貶抑X14,抬舉雅瑟,X10,X12早就用過了,甚麼程度心中有底.
***
1. DAC播放器的音量控制設計不如傳統前級,故經過該音量控制(未調至最大聲)會造成較大失真或數位解析度變差?
問題: 大部分DAC播放器採用的音量控制方法為何? 為何它的音量控制(假設正常聆聽需衰減5倍)對音質的破壞比前級的音量控制(需衰減50倍)大很多?***
------DAC音量部分從簡單到複雜太多太多了,無法一一說明,也不能以偏概全. DCS早期DAC的音量部分打開上蓋會見到右側從前方到後方整塊PCB,密密麻麻的大小CHIP 及SMD零件,ESOTERIC 的DAC音量類比放大部分一樣可以複雜到單獨變壓器,電源整流,放大電路多塊PCB,以前THETA DAC也強調類比部分電源獨立供電....所以要怎麼說呢?------
***質疑: 傳統前級常用的馬達帶動可變電阻音量控制技術已很成熟且成本低,如果那些新的音量控制方法真的比馬達帶動可變電阻差很多,那些大廠設計DAC player時為何會採用? 為何不沿用傳統馬達帶動可變電阻方式? 是為了省那一點成本? 還是?***
------這個你應該多去查查各廠家的資料,不過與成本有關係就是了,所謂大廠是?-------
***2. DAC播放器(不是指DAC晶片)輸出若直接接後級輸入,可能因其輸出阻抗太大、電流太小、di/dt太低 ....等驅動或前後端匹配問題,導致DAC播放器輸出訊號傳輸到後級時,「後級輸入端」收到的訊號會產生較大失真所以聽感明顯變差,若DAC輸出先經獨立的前級擴大機緩衝,再經該輸出驅動能力較強的前級輸出(阻抗較低、電流較大、di/dt較高)去驅動後級輸入,就可避免DAC直入後級時因負載效應等造成的失真問題?***
-----你認為這不應是其中一種因素?
另外你把DAC輸出訊號定義為原始訊號,其後當然就是失真了,只是你懷疑前級改變了什麼?------
***
問題: 一般的前級和後級輸入阻抗都在10K~100K歐姆,第一級也大多採用高輸入阻抗(電壓驅動非電流驅動)的主動元件,輸入電壓前級約2V,後級約0.7V~1.6V ....,若單以這些資訊粗略計算,DAC驅動後級反而比驅動前級輕鬆或差不多。是否因後級輸入的甚麼特性導致的負載效應比DAC接前級時還嚴重? 簡而言之,有何可能原因同一台DAC輸出無法適當的驅動「後級輸入端」所以產生較大失真,但可以適當的驅動「前級輸入端」所以不會產生較大失真??? 注意: 此問題只是先探討DAC接前級輸入端和接後級輸入端對DAC輸出的影響差異,該獨立前級的放大器與輸出線路與此問題無關!***
-----這段請搜尋一下前級與後級輸入/輸出的關係,網路上有相當多資料,很多是電子學專家,也有相關討論,你應該先了解一下,順便問問他們----
***質疑: 如果無法證明前級和後級的輸入等效組抗或輸入特性差異很大,且假設DAC直接接後級輸入會導致後級輸入端的訊號嚴重失真,則理論上DAC接前級輸入端一樣會產生嚴重失真(指前級輸入端非前級輸出端),在此情況下,即使該獨立前級是裡想擴大機(音量衰減和放大過程0失真0雜訊、輸出阻抗=0、輸出驅動能力無限大,速度無限快),此前級的最大能耐也只能將該前級輸入端「已經失真」的訊號(前級輸入端)忠實的放大(或緩衝)並傳遞到後級輸入端,應無理由經過該前級擴大機後訊號失真就會變小,對嗎?***
-----很佩服樓主的精神,也了解樓主希望能以規格數據化的方式還找到一套搭配法門,無奈音響發展幾十年來,應該沒有吧!
數據派不是不好,只是會在實地情況下上演,測量甚麼都不錯,就是表現不好的戲碼,是規格不對嗎?
累了,下課先,樓主加油!
另外請問 :顯然樓主是懂得電子的,那麼我提問題好了,無論前級或後級,交流電源輸入後會經過電源濾波電容吧,若是單一聲道濾波電容容量是60000MFD, 那麼用一顆60000MFD的電容和用12顆5000MFD的電容(兩者總容量相當)在音樂表現上會出現什麼不同情況?還是等效所以表現一樣?
tt_koupe wrote:
哈哈哈!連神學玄學都(恕刪)
神學玄學之說,不是故意輕浮這樣說的。
神學,每個人的系統其實是瞎子摸象,模到自已覺得好的,就覺得這樣的組合最好,因為也沒比較,沒理論依據,然後就依自已的聽感,作一個可能不正確的結論,這樣由信仰產生的結論,屬神學部分。
玄學,也不必然很玄,而是其真正原因,很難找到,或方向錯誤。找不到原因,就無法解釋,就變玄學,其實還是有真正原因的,但實在是太難找到答案了。學電子的,沒錢就沒機會找,沒學電子的大戶人家,也無從找起。
前級設計,太難太難了:
1. 電源接地要純淨,無干擾。
2. 訊號放大,要非常線性,諧波失真要低。
3. 推力要夠大,slew rate 要夠好。
4. 輸出阻抗要小。
5. 頻響要非常平整。
6. 頻寬要很寬,最好是 5Hz-50KHz.
一般 DAC 附帶的前級,可能上述6個基本要求,都是不及格的。就算及格,也是比不上高貴的前級。
但是 一個普通的 DAC 2v 輸出,接一個150mv 輸入,3.6 V輸出的前級,再接一個 1.5v 輸入靈敏度 200W的後級,再接一個 88db的喇叭,住在一個音量必須控制在 90db的公寓里,這要怎麼聽,我是覺得又玄又神。
luxor_w wrote:
開放回答嗎? 還是只(恕刪)
可以啊,這是開放論壇,
luxor_w 大您一定很清楚-----
樓主可以去尋找答案,我只是覺得樓主在這繞圈圈,有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或許只是剛窺門徑想從單純電子數據來判定結果.
我從前些頁面上也有看到電子技術本科的網兄有貼連結,看到光纖和同軸傳送數位的說明--就是同樣的單一波形訊號(沒記錯吧,有錯請指證,懶得找了),哪麼為何聽感上就是不同?還是作者聽不出差異?就連toslink 材質不同聽感也有差別,何況同軸材質更多! 還有什麼因素影響了結果? 後端器材在前端改變後 依然是不變定數嗎?
另一連結談的是1~4倍率波的問題,詳述方法及測得圖形,很明顯每個倍數濾波鋸齒圖形都形似而不同,為何為文者會提到"很懷疑有人聽得出來? 聽得出來的是?
ESOTERIC 有相當多段濾波選擇,我們常在系統中來回試聽哪個倍數及取樣頻率是比較合乎這個系統及用家的需求.不少DAC都有這樣的功能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