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w406 wrote:
可是廠商會一直洗腦消費者,說我們這樣的聲音就是好聲,所以值得那麼高的價格,長久下來,就有人會把某些品牌的聲音特質"定義"為好聲,然後把發不出同樣聲音特質的器材定位成"沒那麼好",進而劃分出一套(與價格成正相關的)等級。
我不反對個人依自己的偏好去為聲音與器材劃分等級,但若要把這種"個人化"的標準當成普遍的標準要所有人接受,就流於武斷了。
若有兩位金耳朵對同一套器材做出不同的評價,請問要以誰的評價為準?
A.流於『武斷』的一些原因:
1.一般大眾或一般消費者,對於隨意的『個人主觀聽感喜好/個人主觀聽感評價』與『嚴謹的主觀聽感評價』不明、不識。
2.受限於個人的知野與經驗不足。
3.為某些目的或特定目的(故)而言之。
4.其他..............
B.網上許多人喜言『金耳朵』,然問其定義,多所啞言或無從定明之,故在下不明網兄所言『金耳朵』之定義為何?
C.嚴謹的主觀聽感評價,對受測目的與受測者的條件...等都有限制,且對於評價之結果皆以予進行統計、分析。
D.『以聲論價』之消費模式 ,本質上與其他主觀聽感評價員無關 (由於在下不知網兄對『金耳朵』的定義為何?然此類人與『以聲論價』之消費模式亦無所關) ,只與消費者及業者間有關,消費者進行盲聽,對聲產品進行個人主觀好惡的價格裁評並向業者出價,業者對於聲產品的有利潤且願賣之,便可成交;業主若利潤不足、或虧而不願賣之,則聲產品不予成交。
A、B、C、D、E、F....Z消費者,對同產品往往有不同的"聲價評判",因此對業主是商品無定價只有成本自知與成交利潤,對消費者則是『以聲論價』。這才為『以聲論價』的消費樣態。
因此,網路上或許多不明的消費者或商家或雜誌傳媒或某些聞人...等,言『以聲論價』,令在下莞爾。
你當可明,為何現今的消費市場不會有『以聲論價』的商業實務樣態進行銷售,但卻有『以聲論價』的糖衣行銷。
E.欲當何種消費者(聰慧、被洗腦、被糖衣行銷、被......等)? 由消費者自己擇之。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thxman.tw wrote:
B.網上許多人喜言『金耳朵』,然問其定義,多所啞言或無從定明之,故在下不明網兄所言『金耳朵』之定義為何?
客觀說,我認為只要聽力正常的人就是『金耳朵』
主觀上,我指的是當一個人,發展出一套自成一格或具有普適性的聲音標準或觀點,且有夠多人認同或追隨該標準或觀點時,那個人就是『金耳朵』。也可以說,金耳朵真正厲害的不是耳朵,而是他們以論述或實際成果說服人的能力,因此音響圈的名人都可算是金耳朵,嚴謹的聲學專家也是金耳朵。這當中多少有些造神的成份,所以當我用『金耳朵』一詞時,多少帶有嘲諷意味,提醒自己不要完全相信金耳朵們,自己要多吸收知識做判斷。(thxman大也是我吸收知識的來源之一)
當某些辦雜誌的金耳朵一直推薦高價器材時,難免會讓人有以「以聲論價」之名行「以價論聲」之實的感覺。
論音質好壞時, 價格必須要藏起來, 這種論點很極端!
很像是怕什麼東西一樣!
價錢(Price)、願意付費(Willingness to pay), 這些都已經納入「品質(Quality)」的科學學術研究之中, 可以和其他可觀察變項(Observational variable)與潛伏變項(Latent variable), 一起研究因果關係(Causal relationship)、中介效果(Mediation effect)或調節效果(Moderation effect)。
不是資料有價錢, 就必定是錯誤的音質判斷訊息。認為價錢一定無法與音質建構客觀的科學關係, 是不適宜的。
ldw406 wrote:
客觀說,我認為只要聽力正常的人就是『金耳朵』
主觀上,我指的是當一個人,發展出一套自成一格或具有普適性的聲音標準或觀點,且有夠多人認同或追隨該標準或觀點時,那個人就是『金耳朵』。也可以說,金耳朵真正厲害的不是耳朵,而是他們以論述或實際成果說服人的能力,因此音響圈的名人都可算是金耳朵,嚴謹的聲學專家也是金耳朵。這當中多少有些造神的成份,所以當我用『金耳朵』一詞時,多少帶有嘲諷意味,提醒自己不要完全相信金耳朵們,自己要多吸收知識做判斷。(thxman大也是我吸收知識的來源之一)
當某些辦雜誌的金耳朵一直推薦高價器材時,難免會讓人有以「以聲論價」之名行「以價論聲」之實的感覺。
1.『金耳朵』一詞,在音響發燒圈、音響雜誌傳媒等較常見之,在聲學相關的(專業)領域少有人會拿此詞以吹說、炫說或大為說事。
2.在聲學相關的(專業)領域,有些公司、機構...等會有自己的訓練與測試,有的還會發予書證(不過人類會因年紀致使生理改變,這類的書證不是拿一次等於一輩子),如 HARMAN 的『Golden Ears』,這些多是經由一定訓練的聲學相關人士,訓練的項目與內容的非如一般燒友或雜誌傳媒所想所言,亦非XX多少要...等。
EX.
HARMAN 『Golden Ears』,其書證上載
Sound Change Description
EQ Band Boost/Cut Identification
Cutoff Frequency of HPF / LPF Identification
Audio Product Samples Listening Comparison
供參
How to Listen / Listening Test / Golden Ears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bond_007 wrote:
人家作者沒說是以聲論價, 讀者自己要用以聲論價這個概念來抹黑作者, 這樣很不厚道!
論音質好壞時, 價格必須要藏起來, 這種論點很極端!
很像是怕什麼東西一樣!
價錢、願意付費, 這些都是可以納入學術研究之中。
不是資料有價錢, 就必定是錯誤的音質判斷訊息。
供參
1.對他人之點提、對作者的研究不明,胡亂言之,豈不是不厚道或亂抹黑?
2.有人說資料有價錢,就是正確或錯誤的音質判斷資訊? 音質的判斷更重於定義及測試與研究的嚴謹性。
(未知網兄識文與科研之基能如何?)
3.價錢納入學術研究?非聲學相關之要項範籌,跨於商業相關之範籌。
在心理聲學的主觀聽感研究中,價錢(Price)、願意付費(Willingness to pay),並不納在"音質"項,有興趣請參研相關的聲學與心理聲學之研究。
4.聲、價問題,要識要明,怕價格盲化者,往往不明聲、價之探討問題本質,反更像怕什麼東西一樣,如此不明本質而胡言或帶風向者,更易成偏隅、狹隘、似是而非、極端之觀見。
5.更深的了解與更闊的知野,才能使降低偏隅、狹隘、似是而非、極端之觀見。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bond_007 wrote:
您的研究論文看太少, 不了解品質與價格, 可以建構客觀的科學關係。
我本人就做過美質與價格的因果模式建構。
認為主觀的音質無法與價格建構客觀的科學模式, 就和認為主觀的美質無法與價格建構客觀的科學模式一樣, 學術研究能力不足!
1.不知閣下對於聲學的研究論文看了多少?
2.請問閣下有幾篇SCI等I系...等的PAPER? 煩請提供給在下拜讀,讓在下看看你的學術研究能力。
3.很抱歉,你做的美質是你的認知,若然不清聲學的音質之主客觀問題,建構的假想模型就易是漏洞不小的模型。
4.研究當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卻不是把大膽假設,當證據或結論。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