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請教 中高頻偏亮如何改善?


很多東西明眼人一看即知錯到離譜( 泛音 = 諧波???它是由單一樂器本身的基頻與倍頻,絕對不會由聆聽室空間的 room gain 出所謂的「泛音」..)越辯只是越偏激而已。

各自心證。~~~





試問:某樂器在 A 視聽室的泛音 = 某樂器在 B 視聽室的泛音;所以 A 視聽室的諧波頻譜會 = B 視聽室的諧波頻譜???這可是問題所在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fyl0206 wrote:
F 兄辛苦了!不必跟作文班的一般見識。

不會啦
文中充滿太多錯誤,我也要有空才能回,懶得回就讓他自己發揮吧
反正他自以為對
看起來是沒有反思的能力,一旦認定自己是對的,對於不同意見就開始詭辯

是說,很少看到有人把居家聆聽環境當主動發聲的樂器
奇葩是也

fyl0206 wrote:
很多東西明眼人一看...(恕刪)


這討論串,我太顯目了,宣兵奪主了,抱歉。
該分享的資訊也私訊過了,就如"秘密"這書一樣,能不能聚起來,能不能得到想要的,換佛家說,隨緣了~~~~

某論壇下,樓主會和客卿,互動,看那些動作是往正向、負向,客卿之間都是在互享討論,定義與釐清,文字上要述說的是甚麼,並分享之,久久沒回來,果然這邊 夜間的牛郎店的員工越變越多。

不管是鍵盤家還是實踐家,有東西丟出來分享,衝撞,這很棒~~
鍵盤家會找資料給人看,這可省下不少時間,實踐家有實驗過程、設計過程,可少走冤枉路,也很棒。

比"自大"好很多,鍵盤家頂多是"自以為是",但結果是能由討論題清,說白點,丟出訊息那個人,自我會變化。
自大是"大"被自己包起來,旁人無法觸及。嚴厲評判下,旁人無法得知那個人的深度,總覺得像天一樣、像神一樣的大,自己最後都覺得別人都是愚者。

===============================================================================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這句話很棒,不可否認每個人對於自己來說都是很自豪的以自己的學識為傲,但請勿以管窺天....

我是住在2個洞穴之後的野蠻人,我不是神....
若和某位前輩相比,他是太陽我是地上的玻璃砂,沒有他的照耀,我連光都發不出來。

兩個眼睛的洞,怎麼有辦法知道聲音的全貌。
所以我也無法判別誰是傻瓜,誰是天才...。

我不會看到某人說的字義解釋後,就把這說法直接套上"對","錯",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就算是愛因斯坦也會錯
就是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也不會,原因是我不喜歡這種自大,自以為是。所以才會提出我的論點來衝撞。

有人喜歡把"1"就當成"1",1=1 真的就是這樣嗎?
是因為怎樣的原理而定義出這個字義? 所以這字義代表的僅僅是結果?

未免對聲音太不尊重,太斷章取義了。
不可否認,我是,因為我不是本科,也不是衛道者,僅是研究者,探知者。


===以上屁話===
回這篇不是戰,反正人就是這樣,傲慢與偏見沒這樣就不是人了,在你眼中也許在說啥都沒用,但我不想我的意思被你的回文曲解。在說明我所的 "空間泛音"、泛音、諧波。 當然若有板友能比我的說明更好的能更清楚解釋的請出個聲吧!!

當然要再做詞彙定義也是可以,但重點是像看小說一樣,文字說明有限,若讀者不吧想法、感覺分享,作者也不會知道,這文字原本要給讀者的意思,會不會是正確的,僅此。很高興有衝撞,雖然遇到夜間的郎。
==============


room gain是結果。產生這結果時,過程中的反應已消失。

我是在探討如何控制反應過程,不是再說結果,我們從小到大,學到的結果已經夠多了。

fyl0206終於指出來了,那我再用我的話說一次,同一個訊號源,在不同空間下,聲音表現就是不同,沒錯,這就是我的意思。

整體泛音(諧波)結構就是改變了,也就是有可能喇叭是對的下,在自己家裡的空間下聲音偏了,造成某頻段量感特別高。
在共振腔中,如極他的堂音表現,那就是一種泛音,泛音結構。當然這聲音會不會和弦上的一樣,結果當然是有差別的。

f大也說了,{{泛音 = 諧波???它是由單一樂器本身的基頻與倍頻,絕對不會由聆聽室空間的 room gain 出所謂的「泛音」..)越辯只是越偏激而已。}}
這句話是對的,廣義上來說是等於,字義上當動詞用就一樣,原理手法過程就不同,結果的分析就是用頻譜來看。
若要針對這點糾結,很抱歉,真的是我錯,我用辭不當。很重要,是我錯,所以再說一次。

若f大能提供自己的說明,我想有再看這討論串的人,可以更受益。

單一樂器的基頻與倍頻,不解?? 我只知道要故意讓f/2,f/3...等變更有感,可以由觸碰弦的位置來做所謂的人工泛音。
為了避免誤會,就把我說的泛音當成是一種頻譜結構。

********這是我對弦樂器泛音的認知**************
下面用等號說泛音結構,五個"====="是主波,後面就是諧波,可以人工泛音加強"===" 或是"="....等段落,這就要彈奏技巧。
====== + === + = + ......

"="數量越少聲音越高。
*********************************************


絕對不會由聆聽室空間的 room gain 出所謂的「泛音」<==這我不懂,這世上有絕對完美的空間嗎?

這樣說好了,人耳可以聽到的聲波打在說水面上,水面絕不會產生漣漪嗎?
實際上 水面會產生漣漪,不論反射、或是穿透後的聲音結構就改變了。
比水硬的水泥、木材...等,也是如此。

可以把在喇叭前面放一塊木板,把耳朵貼近木板聽聲音,聲音絕對不一樣。尤其頻譜結構,絕對不同。所以才有所謂的 木頭聲、金屬聲。
喇叭前的木頭會不會震動,答案是會,所以聆聽室空間會不會產生出泛音,結果不就出來了。

總結,換個角度來想,牆壁(琴弦)受到喇叭發出的聲波撞擊(撥弦),音源(歌手、喇叭)本身就有諧波(人工泛音)。
所以空間不會有泛音現象?

主是不會放棄每一個人的。

很謝謝參與討論的每一位,有你們真好,我愛你們、感謝你們。



















Aton_gluon wrote:
我再說一下,近代喇叭的體積是不是與以前來說差了好幾倍,書架型喇叭把體積縮小了,以前喇叭都是超級大,嚇死人的大,像小冰箱一樣。
以這種近代喇叭箱體的設計原理是不可能忽視線材的共振效應的,尤其價格越高的喇叭箱體,這種效應越明顯。
我忘記這種結構的專有名詞,從30幾吋單體縮到10幾吋,低頻量感反而沒輸,現代喇叭就是以此原理設計。..(恕刪)





現代喇叭為何低頻量感沒變,體積可以變那麼小,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製作錐盆的技術提高,強度變大且質量輕,高強度可以避免錐盆運動時變形,質量輕可以避免錐盆運動時本身重量的慣性產生失真。 以前的喇叭都紙盆,耐不住前後大幅運動。

小喇叭有好的低頻,就是利用錐盆可前後大幅度運動行程所推動的空氣量,取代舊喇叭紙盆的大單體面積。

喇叭30吋變10吋,利用線材共振效應原理?? 有些東西不要扯的太離譜。


空間裡的物品會影響聲音,這根本是廢話不是嗎,但是否能利用物品精確的控制音響在空間所產生的不平衡,那可是有很大的疑問。



歹勢最後再多嘴一句泛音是完全自然的環境產生的,沒有甚麼東西叫做人工泛音


另外你說得放塊木板在喇叭單體前面引起震動,給點提示,那個並不屬於泛音的範圍。你有心的話請搜尋:共振、互調失真、駐波…etc

主是不會放棄每個人滴,供参。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mastyx wrote:
空間裡的物品會影響聲音,這根本是廢話不是嗎,但是否能利用物品精確的控制音響在空間所產生的不平衡,那可是有很大的疑問。(恕刪)


精確的控制...
您懷疑"是否"是吧!?
你這段話,有趣
看樣子,你似乎不知道很久以前的古代人,就有能力辦到這件事了喔
你讓我想起劉寶傑的關鍵報告
他其中有一段的節目就在講這件事
「男聲傳千里」神諭室 12000年前打造馬爾他秘密地宮!!




bigroom wrote:
精確的控制...您...(恕刪)


真的吓一大跳!連古代遺跡都搬出來了...

我認為這個應該只是基本的傳輸線原理,類似考古人員在金字塔入口處發音,幾分鐘後聲音會擴散至所有的出口。另外你知道進去的聲音跟出來的聲音經過幾次的「相位損失」嗎?這個跟「精確」可能在 Acoustics 是完全相反的「不精確」哦!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fyl0206 wrote:
真的吓一大跳!連古...(恕刪)

是啊,我也覺得只是傳輸的原理而已

可是我解釋不了,為何他只能傳男人的聲波,女人的聲波就不傳了...

您告訴我答案吧

fyl0206 wrote:
歹勢最後再多嘴一句...(恕刪)


有機會在說共振。這個超級難解釋。
說到共振,就不得不先認識"共振峰",要說很累。人聽到的聲音很複雜,不是像電子訊號1就是1很單純。

那話題還是先說放在喇叭前的這木板。 這木板假設是長方形,因為正方形多兩面,所以說步驟會多。就比長方形多聽兩面。

這木板還是請各位同好聽泛音的表現,同一面短邊朝上,有兩個短邊,交換朝上聽聽看,哪個擺法下,泛音好聽。
聽者一般能夠清楚聽到基礎音,很專心時能聽到泛音,<==偷引用。
所以總共是正反面和兩個長邊,所以有4種組合,聽四次吧,正方形就8次~~


關於木板本身運動模式,是用共振、泛音來定義,不要緊,要緊的是哪個面的聲音好聽,那個就是這塊木板的方向性。
(就 雞生蛋蛋生雞,但基於啥來解釋再說了。)


==========以上,只要知道方向性怎聽就好,以下想看再看吧 =======

共振原理,現代音響系統就是以此發展。
所以前面說的"線材",我個人是認為要有訊號上的好表現與線材本身震動傳導的好表現,

堂音、回音(殘響),這個好玩,就想成聲音在耳朵收到訊號時間上的差異表現。
泛音,就把它當成基礎音外的聲音,較高調的。

若以喇叭的角度來看,沒錯木板是共振,共振下的木板,要描述說他的諧波聲音,會被混淆。
所以以木板本身的角度來說,就泛音啦。這比較沒爭議,不想要說成是共振,雖然能量是喇叭提供的,必竟木頭本身有自己的震動頻率。且喇叭給的能量不是持續的,所以我比較喜歡把共振想成不願意的震動,被迫的。木頭沒了能量或能量不夠強時,就有自己的意願啦。


你把共振當作動詞描述行為、把泛音當作動詞描述行為,沒錯,這論點下,你是對的,你說的都沒錯,但為什麼就是不解釋你的論點,只會在那邊砲,是沒墨水解釋嗎?
還是隨意找個名詞貼上來,叫別人去看,在怎麼看也不知道你要表達的論點是甚麼?,看的資料來源也不一樣。
用粒子物理的世界來解釋和普通物理的世界來解釋,是不一樣的。

神的想法,果然我這野蠻人完全不懂。

還是不好意思說出來後,我會羞愧地跑去自殺?(好貼心喔)

光"互調失真",這個我就不知道要怎麼豆近來(台灣國語),我真的不知道你的定義,modulation<==這動作怎麼產生的,我輸了、我錯了。別把頻率不同而互相干擾,跟互調失真,說在一起。 別再扯了,我輸了我認錯,

我腦袋中要說到"互調失真",我會跟"動態"放一起說的。
雖然傅立葉理論可以解釋Wave,但不要在這邊玩,太複雜。聲音是人耳感受,這個試過了,音響展抽房間時,大家都希望不要抽到簽王,假設不同房間的頻譜下都一樣的話,聲音感受也是完全不同的。
請以自己舒服為主。

附:
不過f大要是敢說沒有人工泛音,那小心音樂演奏家,晚上夢裡找你泡茶。

bigroom wrote:
是啊,我也覺得只是...(恕刪)


雖然已經完全偏離主題亂蓋一通的成分居多不過我想我還是勉強可以回答一二吧…

我猜應該是因為女聲的頻域範圍一般比成年男子高很多,所以如果再經過長長的傳輸線傳輸可多半聲音已經先衰減完畢了。

至於更正確的答案,可能要問上帝的上帝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