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聽聽CD層及SACD層,就知有沒有意義了。
我想,LP 到目前,仍是有擴大的愛好者,就是因為,LP 可以還原現場聽音樂的感覺。
但LP 畢業是類比傳遞,受到太多太多干擾(連空氣濕度聽說都有影響)。
所以才有數位錄音。以往,受限電子零件cpu速度、ram rom disk ...容量,
16bit/44.1kHz,成為cd 當年高科技的成果。
當時,cd後,md,是SONY 想要主推取代的規格。
當時用的壓縮軟體比cd差一些,且sony cd 還作防烤。
而24bit/192kHz sacd 格式,十幾年前就推出了,因那是當時數位錄音後,所能保有的最細最真實的音響。
且還是以與舊有cd相容。原本,可能取代cd,但這些公司都沒想到,太貴了,加上map3 player ipod出現,
網路上出現一堆mp3 音樂。所以....讓sony、菲利蒲等歐日電子大廠推動不易(有免費的誰要花錢)。
又加上,近年硬碟成本降低,網路傳遞速度快到可同步串流取代類比,所以,壓縮比不再是第一重要。
加上,網路音樂網站收費出現,所以,hd 24bit 96kHz 或 hi-res 24bit/192kHz 也慢慢放出來。
畢竟cd 專輯賣不動。音響等不年年推陳出新,如何推銷新機種。作音樂的人,唱片公司,都快倒光了。
不如買原始錄音的電子音樂檔比較快。
24bit/192kHz有沒有意義,要看人,因為音樂是給人聽的。
比如,如果老花眼、近視的人,不帶眼鏡,看以往類比電視,及看1080p 4k 8k 畫質。有差嗎?
如同,耳朵常聽古典音樂現場演奏,或現樂器的人,聽好音響及一般音響,是不同的感受。
森林 wrote:
如果你有SACD PLAYER...(恕刪)
192kHz considered harmful
192kHz digital music files offer no benefits. They're not quite neutral either; practical fidelity is slightly worse. The ultrasonics are a liability during playback.
Neither audio transducers nor power amplifiers are free of distortion, and distortion tends to increase rapidly at the lowest and highest frequencies. If the same transducer reproduces ultrasonics along with audible content, any nonlinearity will shift some of the ultrasonic content down into the audible range as an uncontrolled spray of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products covering the entire audible spectrum. Nonlinearity in a power amplifier will produce the same effect. The effect is very slight, but listening tests have confirmed that both effects can be audible.
https://people.xiph.org/~xiphmont/demo/neil-young.html
科學
192kHz 很有意義,失真的意義
這邊來提一個比較少人討論到的角度
數位訊源的媒體格式,或最終輸出的位元深度/取樣頻率,算是“發射(訊號)端”的一部分
就像無線電通訊,有發射端就有接收端
在音響範圍裡,接收端大部分就是人類的耳朵及大腦
我們都知道取樣頻率越高,代表D/A轉換之後,波形越滑順越像最原始的訊號
不過
人類的耳朵及大腦確實是很玄妙的
其中還內建一套「傅立葉變換機制」
它將耳朵接受到的複雜波動轉換成波形,然後根據經驗比對與理解
所以這時候波形的滑順度真的重要嗎?
順帶一提,我們人類的耳朵及大腦還可以「無中生有」
如果在泛音結構裡面,故意抽掉其中一個接近基音的頻率聲響
那麼,根據前後的頻率響應,這個失去的泛音頻率將會被彌補回來,無損其波形的完整度
請搜尋:2024年 音響規格
你這裡設 48KHz 時, 不管你在播什麼鳥檔, 最終全都會被 windows 給 resample 成 48KHz, 混音餵給硬體層的 D/A 去輸出..
這樣 windows 才能將 各種軟體解碼後, 丟過來的 各種不同的音訊資料, 混在一起, 同時出聲...
當你在 PK 192KHz、96KHz、48KHz 時, 如果你聽到時, 都被系統先 resample 成 48KHz 了,
那基本上 和你自己先用軟體把各檔全都成 resample 成 48KHz 後, 才來聽, 是一樣的.
雖然各軟體 resample 的演算法可能不同, 如果有不同, 那是演算法的不同.
但做整數倍 resample, 差異通常會比較小一點..
你 音效設定那邊各種聲音硬體周邊 那邊要先調成 192KHz,
才來比較 192KHz、96KHz、48KHz 這三種音檔的不同, 才會比較有意義.
不同的 音效硬體, 能提供的 取樣種類 是不一樣的..


ju5888 wrote:
我們都知道取樣頻率越高,代表D/A轉換之後,波形越滑順(恕刪)
這句話從哪邊得出的?數位信號又不是一階一階的。
https://www.xiph.org/video/vid2.shtml
話說大家真的都很喜歡聽超音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