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SACD與SACD Hybrid的音質比較

s2265 wrote:
我還未决定星期日有事...(恕刪)

星期日大部分音響店都休假
s2265 wrote:
看看是否有時間可以再去試聽黑膠系統
說不定黑膠唱片系統會更合我的味口

有了黑膠, 我相信S大也不會放棄SACD機.
老實說~~我也想要跳黑膠坑,認識玩音響的朋友都一直跟我說,玩音響沒碰黑膠是件遺憾的事,不過小弟一直在做功課~~~光是黑膠的保存在台灣的氣候條件上就事件大工程,所以小弟也一直還不敢碰黑膠~~~~~可怕的坑
ldw406 wrote:
又是一個大坑...(恕刪)
Bear4212 wrote:
老實說~~我也想要跳黑膠坑,認識玩音響的朋友都一直跟我說,玩音響沒碰黑膠是件遺憾的事

我的音響架還有個空位, 可以放黑膠機....

但是黑膠學問太大了, 眉眉角角很多, 我手上也沒半張黑膠, 所以架子上的那個空位, 還是繼續空著吧!
S大沒玩過黑膠想玩玩當然可以,不過以我過來人經驗,有幾點勸告:

1. 要玩就要玩認真的. 甚麼意思? 黑膠的高階和低階音質表現相差很大,比數位世界的高階與低階相差更大. 但投資黑膠高階的花費除了很驚人以外,所花的心血和精力就你真正玩下去才知道. 所以你如果想跳黑膠小坑其實還不如改善你目前的設備和空間,要跳黑膠就跳大坑.

2. 黑膠的軟體來源相對少很多,貴很多. 貴也就罷了,很多是根本買不到. 舉例而言,馬勒交響曲全集若是你去找CD/SACD或下載檔,可以找到十幾種以上不同的指揮錄音版本(比如說MDT),但黑膠你可能連一個全集版本也找不到(通常是15~16張黑膠一整套全集),若能找到庫貝利克在1960年代的錄音就謝天謝地了. 所以跳這麼大的坑聽黑膠,但軟體又貴又難買,只能聽個風雅,但無法取代成為你主要的聆聽訊源,你主要的軟體來源仍然是數位.
我為了15吋的Tannoy喇叭
把電視櫃給丟了
才能把Tannoy大塊頭搬進來
現在空間已經完全塞爆了
所以如果還要玩黑膠系統
除了擺放黑膠機之外
還要有擺放黑膠唱片的架子
還有清洗唱片的機器
如果硬要玩黑膠唱片
可能得把沙發也給扔了才進的來
我星期日下午有事上臺北
順便去38度C發燒唱片行逛一下
那裡有黑膠唱片系統可以試聽一下
不過星期日只有到下午六點而已
音響老闆說法與Monte大大的一樣
他建議玩20~50萬左右的黑膠機
20萬以下的通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50萬以上的CP值太低
如果要買
他推薦T+A的黑膠機
約20萬左右
可調的地方比較少
比較適合新手使用
才不會設定跑掉
很久都調不回來
s2265 wrote:
音響老闆說法與Mon...(恕刪)

我sacd及黑膠都有,黑膠保存在現在家中除溼機協助下,保存難度比以前小很多,提醒S大,唱放音色及阻抗和AMP及唱頭的匹配
今天下午上臺北去38度C發燒唱片行
試聽七萬元的VPI player黑膠唱片機
唱頭只是MM唱頭不是MC唱頭
播放感覺好像不錯
但是音質又覺得似乎怪怪的
後來看到旁邊有一台OPPO203 
拜託老闆接上同一個系統給我聽聽看
播完我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了
原來問題出在喇叭太弱了
無法充分發揮黑膠唱片機的效果


不過用OPPO203與黑膠唱片機的音感差異
就可以知道黑膠唱片與CD的不同
黑膠唱片播放有連慣性、
音色溫暖厚實、
解析度比我想像還要高
我本來以為會有糊糊的類比感
但是我聽完發現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而用OPPO203播放CD則是冰冷沒感情、
播放SACD會好很多
但是溫暖度厚實度仍然比不上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很完美嗎?
那也不一定
光是偶而出現的炒豆聲就是大缺點
還有黑膠唱片體積大
又不能隨便放否則會變形
還有黑膠唱片很容易產生靜電
上面會吸附很多灰塵進而影響音質
播完用靜電刷隨便刷就一大堆灰塵了
要使用黑膠唱片真的要多花好幾倍的心思啊!
其他的問題可能等實際開始玩才知道


感想是SACD player與黑膠唱片各有所長也各有特色
我都很喜歡
之後若是空間的問題可以克服
我也想玩一下
唱片行老闆也説Tannoy的音色非常適合黑膠唱片
黑膠唱片不玩一下真的很可惜
之後再來慢慢想辦法吧
  • 1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