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音響系統好聲擺位空間調整,REW頻譜使用討論(AI美女多圖輔助說明)

宅男工程師 wrote:

買 UMIK-1 用 REW 測了自家的音響. Graph 設為 psycho acoustic.
原始大理石客廳牆: 紅線, 覆蓋浴巾在牆面與電視上: 綠線.
FR 看起來差異不大, 曲線沒有奇形怪狀, 無駐波現象. 我就不用 Dirac Live 軟體來調整



另外建議宅大,你的縱軸跨度太大看起來都是平的,我的房間曲線如果垂直跨度那麼大,
那麼整個頻譜曲線也是很平坦的
故建議您再看一下:
1.如下圖式,可用Limits功能自動選擇Fit o data,會呈現比較合理的垂直及水平跨度來看曲線
或是垂直蹤軸上的+與-符號調整一下上下的合適距離
2.建議Graph的部分一般用1/6或1/12看一下,也可用1/24來看
3.也建議可於聆聽位置分別量測:A.左右兩聲道同時發聲的頻譜 B.左兩聲道發聲的頻譜 C.右兩聲道發聲的頻譜
你看一下三條線,確實蠻好玩的
4.喇叭前後左右調整不同的擺位試試,低頻有很大的波峰波谷高低差異.但是整個房間的駐波是不變的,但是不同擺位會有高低的差異.既然有了Minidsp麥克風,可多試試,很好玩.搭配聽感的差異對照圖形看看.



但是千萬不要讓女朋友或另一半幫忙,要不然表情是.......


4吋全音域喇叭+八吋重低音左右聲道的頻率響應,1/6的圖形
書房是幾乎正方形很不理想,50 hz及 100HZ的駐波嚴重
土黃色右聲道旁邊是有整片窗簾及書桌,看起來比較平直
綠色左聲道還需要再多一些整治,不排除是重低音與4吋單體互相干擾抵銷
改天先花點時間擺位調整一下
再透過Dirac來消減高峰
強烈建議大家在調整擺位或增減空間吸音擴散時,用REW+麥克風結合聽感來調整
例如:
1.喇叭Toe-in或Toe-out角度的中高音變化
2.喇叭前後左右間距擺位的低頻駐波變化
3.擴散板/吸音棉/沙發/書櫃….等增減的頻響變化
4.左聲道/右聲道頻率響應差異,然後兩聲道同時發聲時的差異變化,很有趣
5.兩對或三對喇叭在同一個位置,不同喇叭在同一空間位置的頻率響應變化
6.重低音加入2.1的變化影響/o度及180度相位對主喇叭的影響
7.低音反射孔塞及不塞的變化
8.加超高音之後的頻響變化(部分頻率可能互相抵銷或大增)
9.不同座位區域頻率響應的差異變化
10.同一對喇叭在客廳/書房/專用聆聽室…..的頻率響應,看看低頻到多少/駐波的變化/頻段是否平整….等

REW+Minidsp麥克風按圖操作即會,很簡單的
https://www.minidsp.com/applications/acoustic-measurements/umik-1-setup-with-rew
宅男工程師 wrote:
器材: N-01XD...(恕刪)


一格50db....你看的是遮蔽雙眼
今天抽空把DIY自製5吋的Markaudio 10.3喇叭(與pearl acoustics 的sibeliu極為接近的同款單體)
用了REW+Minidsp麥克風量測來做一些測試調整

1.內部調整吸音棉多寡
除了耳朵聆聽外,用REW測量,結論是我的這一對喇叭適當增加吸音棉,可減少高頻0.5~1 db,但是較低頻之處增加0.5db及延伸.當然稍微增加底吸音棉.

2.正對軸向及離軸高頻頻率響應量測
正前方測高頻可延伸到20KHZ沒問題,但是中高頻段的突起適合離軸15~30度之間來聆聽,會較平緩,與原廠的量測一致.結論是喇叭須適當Toe-in到離軸15~30度聆聽.

3.總體頻率響應
這個Markaudio 10.3裝箱子實際聽起來及量測確實不錯,難怪pearl acoustics 的sibeliu會用此接近的同款單體來製作販售.低頻前方反射孔延伸到40~60之間搭配室內頻率響應,中低頻彈跳感不錯,但是當然無法跟落地大喇叭相比,但是依照我聆聽的習慣已足夠.

10.3單體約台幣7000,箱子淘寶製作約台幣4000,真的好玩.

下一個目標是更便宜不到台幣4000元Markaudio CHN110單體
價格更便宜,尺寸更大一些
國外的DIY討論評價很不錯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markaudio-chn-110-building-and-comparisons-with-genelec-8340-sam-monitors.46176/
https://www.diyaudio.com/community/threads/markaudio-chn-110.411530/





玩不同擺位時,可以在聆聽位置正中皇帝位開始,仿Dirac的測量方式,要多點做(左右前後上下)不同聆聽位置移動測量
然後左下角按鈕可自動生成得出多點測量的平均(綠色粗線條的RMS Average),然後依此來改善調整擺位

多點測量可看平時的聆聽習慣,決定幾個點以及移動多少範圍
類似Dirac的窄聆聽位(個人皇帝位)/小沙發/大沙發(多人)...等自行決定

5.5吋全音域忘接重低音的示意圖
接上述,REW取得最佳最妥的擺位頻率分析後,可善用REW的EQ功能,取得PEQ值(頻率/Q值/增減DB值)
然後在目前很多機器上都有EQ的調整功能,採取削高峰不補低谷的原則
適當用PEQ幾個頻段的設定值去適當降低駐波及頻段高峰
我用我的Wiim串流撥放當範例

試一下,此功能很好用的





宅男工程師 wrote:
買 UMIK-1 用 REW 測了自家的音響. Graph 設為 psycho acoustic.
原始大理石客廳牆: 紅線, 覆蓋浴巾在牆面與電視上: 綠線.
FR 看起來差異不大, 曲線沒有奇形怪狀, 無駐波現象. 我就不用 Dirac Live 軟體來調整.


REW的Graph smoothing建議設為Var,這適用於EQ前的準備。

然後右邊Limit刻度根據你量測平均 +- 20db才能真的看到高低起伏。

PS: psycho smoothing是模擬人耳聽起來的曲線,其實非常不靈敏,拿來修EQ會動到大範圍,不夠精確。
bigeyeboy wrote:REW的Graph smoothing...(恕刪)


如果要設計EQ的話,建議是要使用1/3 Octave平滑化喔

在聲音工程中,1/3 Octave平滑化已成為業界標準,廣泛應用於頻率響應分析和EQ設計。它能精細呈現頻率細節,尤其在低頻段,讓響應更加準確。此外,這種平滑化方式符合人耳的心理聲學特性,讓EQ設計更貼近實際聆聽感受。VAR在低頻的範圍,會損失太多細節了。
同一個5.5吋全音域喇叭在不良未處裡的書房中測試情況,
三條線採不同音壓,這樣容易判別區分
綠色是1/3平滑,我少用
紅色是1/6平滑,我常用
粉紅是1/24平滑,最容易看出波段高低谷

當然還有VAR可參考使用




另一對Elac DBR62喇叭同一空間的不同聲壓的兩條線
紫色1/6平滑
粉色1/12平滑
不同等級的平滑曲線各有用途

我租房的正方形空間,64/155/215 hz凹洞無解...用重低音來補會好很多
pipi678

人耳能聽到的就是1/3 octave的精細程度 所以麥克風量測出來的東西會更多細節的頻率變化 但談到設計EQ這種已經有業界標準(ISO, IEC) 不然我平時在用FIR filter精度更高 [笑]

2024-10-18 17:21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