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EMT wrote:
都忘了空間也是一門學問
如果會吵到鄰居 是否選密閉式就好?
1. 會否吵到鄰居,其首要首項癥結不在電聲器材的類型及選用,而是該問問自身,是否有將隔音、隔振等工程做好做足。
2. 倘隔音、隔振等工程未能做好做足,後之可選項與妥協多為降低重播之聲能,以達鄰居不抗議且可接受之程度。
供參: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47417924
椰子EMT wrote:
但前陣子版上有個超低音聚會
X12排第二,FV15HP排第四
不禁讓我想說這個數據似乎不是考量點?
供參: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89354372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39232878
ju5888 wrote:
「近場聆聽」通常是為了要儘量避開低頻的設置法,重低音一般不如此擺放
重低音空間如果不做處理,一部份會反彈,一部份會穿透
即使如此,主要需求電流(高流低壓)的表徵,能量特性會十分明顯
供參: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105037497
rogerwang0819 wrote:
我自已比較喜歡密閉式的超低音,mk速度快的表現聽起來夠刺激.我聽過SVS或是古力奇開孔的超低音.
聽起來很爽.聽久覺壓力大.rythmik這牌子開孔跟密閉都有.網友評價都正面.但是我沒錢最後選來選去選秦朝.
cp值也是爆表
供參: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89330272
Levelzero wrote:
對於低音的評價,快慢/速度是過時的概念。從理論發想和性能數據所建立的觀點難免有盲點,因爲忽略了聽覺感知、心理聲學、房間效應等現實因素。(真要比速度,速度應該是可以量化的,沒有數據佐證,速度就不是一個可靠的評價)
1)在音響室這樣的小房間裡面,房間主宰了低音的再現,慢或拖的是房間(在作怪),不是你的超低音喇叭,除非它有夠爛。
2)由於低音的波長/週期,感知低音需要長的時間,沒必要糾結在瞬態上面。
3)聽覺對低音的衰變時間、對不同頻率間的時延或相移的敏感度,比起老燒友、媒體、製造商告訴(暗示)你的還要寬容得多。
4)聽覺是知覺整合的結果,話術和視覺都會產生影響。被洗腦密閉砲oxox開孔砲oxxo伺服砲xoxo、XX品牌xoox,你看到砲的模樣、品牌、價格定位時,就已經開始打分數(或差不多打好分數)了。
5) “急”不是快,但是”急”容易被誤判為快;流暢、時間充裕反而容易被誤判為慢。(急-快)這或許是造成雖然看電影很刺激過癮但聽音樂卻煩躁難耐的因素。有可能是沒調好,或是這個超低音不容易被調得好,系統整合不佳導致。
貴的東西如果性能比價錢只有一半的還弱一倍,(猜想)那一定有其他更重要的優點,比如更好品質,諸如速度、細節等等。這牽涉到心理學,也就是自圓其説、自行腦補將事情合理化(承認已經購買的或已經表態支持的東西更貴又更爛,等於接受自己是冤大頭是笨蛋的事實)。當然,拿得出客觀的證據是另當別論的。
提醒一下:你的經驗是真實的,你的感覺也是真實的,雖然不是沒有根據的胡說八道,但「不一定是事實」。(感覺 vs 科學)
簡概協補
1) 速度 ≠ 速度「感」。
由於過往許多媒體、商家、燒友...等的不正確或不精確的描述或述說,因此出現了許多錯誤的使用或沿用或...,竊揣 Levelzero 兄於應是於此為使一般網上看倌能較看得懂其所欲傳達之觀念,故以沿用誤詞以為述說。網上看倌莫辜負的 Levelzero 兄 之一片苦心。
速度:客觀物理量。
速度「感」:主觀的感官感知、感受。
供網上看倌參茲:
https://blog.xuite.net/thxisf/twblog/589308993
2) 根據近些年的科研報告顯示,低頻的瞬態感知是存在且可聞的,對於此感知的感受,更受到空間聲學特性、生理聲學特性、心理聲學特性、音頻播放內容特性...等所影響,(極)低頻之電聲器材的瞬態特性亦有其客觀與主觀測量方法,在前述之相關因子皆未有一定水準前,若單從隨亂主觀的感知進為評價低頻的瞬態特性,往往是有問題且易為錯判的。至於在前述之相關因子皆未有一定水準前,是否該糾結(極)低頻電聲器材之瞬態性能,由看倌之個人智慧決之。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音響是一個大系統協同工作,不是由單件器材在決定成敗。(1)音箱的擺放位置 (2)房間的效應 (3)使用者有沒有能力盡可能的降低房間效應或借房間效應之力 (4)有沒有能力做好系統的整合,對低音重放的品質尤其重要。
在01說過的:「比數據本身更重要的是背後測量的條件,比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實驗的設計安排與目的,不去了解背景因素,數據和實驗結果只能拿來張冠李戴、腦補胡說用罷了。」
拿您說的SVS PB太拖了為例,我只看到簡短的結論(評價/感覺),然而確切的超低音喇叭型號、器材群、器材設置、環境條件、聲學對策、測量數據、播放題材、播放設定....都沒有提到。說得重一點的話:這是不負責任的結論(恕直言)。
(覺得)牛排不好吃,是因爲肉的品質差(超低音喇叭本身)、廚師的功夫差(使用者對系統整合優化的能力)、用餐環境燈光不美氣氛不佳(房間效應與對策),還是因為餐廳索價太低廉或聽到隔壁桌有人說不好吃(心理學),是需要綜合檢討的。
我們需要的是看見事情的深度和全貌,不是這個圈子習以為常的「拿放大鏡來誇大自己關心的表相(象)」。
椰子EMT wrote:
(恕刪)
所以綜合來說 一切都是主觀論嗎?
每個人喜好以及感覺不同
就像是吃牛排一樣
有人喜歡貴的 有人喜歡便宜的
那最終來看超低音這件事 該如何挑選?
雖說試聽是最準的 但每家的空間不同
買回來放到自己的空間也不同
沒有一個標準能決定
Levelzero wrote:
音響是一個大系統協同工作,不是由單件器材在決定成敗。(1)音箱的擺放位置 (2)房間的效應 (3)使用者有沒有能力盡可能的降低房間效應或借房間效應之力 (4)有沒有能力做好系統的整合,對低音重放的品質尤其重要。
說的有道理
簡單來說就是空間的重要性
以及使用者的技術性
在好的喇叭,不會調整就不好聽
Levelzero wrote:
拿您說的SVS PB太拖了為例,我只看到簡短的結論(評價/感覺),然而確切的超低音喇叭型號、器材群、器材設置、環境條件、聲學對策、測量數據、播放題材、播放設定....都沒有提到。說得重一點的話:這是不負責任的結論(恕直言)。
畢竟我認為只是簡單述說的部分
並沒有到很講就的討論階段
這重低音也是去別人家聽的
我並不瞭解空間規模、對策、數據
這只有主人家知道。
我能很直白的說,聲學這部分
對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業餘的
有多少的人玩到有專業性?1/100?
說到這個,有玩量測的人也是少部分而已
大多數玩家還是用擴大機自動校正
所以要向一般人求數據,實在難求
Levelzero wrote:
(覺得)牛排不好吃,是因爲肉的品質差(超低音喇叭本身)、廚師的功夫差(使用者對系統整合優化的能力)、用餐環境燈光不美氣氛不佳(房間效應與對策),還是因為餐廳索價太低廉或聽到隔壁桌有人說不好吃(心理學),是需要綜合檢討的
說的有道理 很直白
這麼看起來..玩音響還真是累人
都不知道是玩音響還是被音響玩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遇到瓶頸都是器材不夠好,聲音不好也是因爲器材不夠好,這是前者還是後者?玩還是被玩?
椰子EMT wrote:
(恕刪) 說的有道理 很直白
這麼看起來..玩音響還真是累人
都不知道是玩音響還是被音響玩
如果用功的人真的那麼少,網路流傳的資訊能有多少參考價值?
主導網路流傳的資訊是那些人,文組、用功的文組、理組、用功的理組、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士?就怕不用功的文組是文章產量最高的。
同樣外行或同樣內行的人說的話,容易引起彼此的認同,因為程度相近、思維相同。還在跟像自己一樣外行的人求音響的問題解答、學音響知識?醒醒吧!
聲學和測量很難,這是不懂不求長進的人怕太多人去學,怕自己最後只能墊底才散播來嚇人的。去找找人少質精的line社群,有人帶就會很快進入狀況。只是學來玩音響,並不要求學得精深為國爭光,不要嚇自己。
MCACC-2001年、YPAO-2003年、Audyssey-2004年,免費測量軟件工具討論CARMA-2005年@myav、REW-2009年@myav。
利用測量來驗收自動校正、玩手動校正、玩喇叭擺位、評估和執行聲學對策,至少是10年15年前的事,算算看自己落後多久了。
椰子EMT wrote:
我能很直白的說,聲學這部分
對大多數人都是陌生的、業餘的
有多少的人玩到有專業性?1/100?
說到這個,有玩量測的人也是少部分而已
大多數玩家還是用擴大機自動校正
所以要向一般人求數據,實在難求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