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傳統前級在數位訊源音響系統所扮演的角色?

PY8888 wrote:
...此說法我個人已提出很多論述表示缺乏證據和不認同...(恕刪)


你都不認同了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反正是花自己的錢,自己爽就好,別人也沒必要非得認同你的想法不可
PY8888 wrote:
但高檔前級設計時除了追求低失真確實可能加入了獨家的調音技術(失真美)創造個性讓聽感變好(恕刪)


這個說法假設性太重,顯示樓主已有先入為主: 前級除了選擇訊源和放大訊號之外目的就是"調音"的想法?

照此邏輯從訊源,dac,pre-amp,power-amp只要有放大的部分皆有這個因素,那其實是沒有討論的必要了.
PY8888 wrote:
波形一樣聽感就無差異,所謂調音一定是藉由改變波形來改變聽感

不同失真造成的波形變化與聽感差異都不一樣,若該失真造成聽感變差就叫失真(或失真醜),若該失真(波形變化)造成聽感變好才算失真美。大部分的失真都造成聽感變差,造成聽感變好的失真大部分都是刻意設計或調教出來的。聽說管機好聽是因其偶次諧波失真高,若果真如此,這算是一種失真美

低失真或高傳真不一定聽感最好,高檔前級的聽感比較好絕非只因失真低,還包含設計時刻意調教的個性(波形變化、調音),既然波形已和輸入不一樣(=失真)且聽感變好,所以算失真美(恕刪)


你太簡化波形了,連續音樂的複雜波形也不是你前文有提到所謂"應該可以模擬出來",但不是不可能,從早期電子琴到現在的魔音琴即可知道進步相當多,但是還是無法完整模擬.
PY8888 wrote:
波形一樣聽感就無差異,所謂調音一定是藉由改變波形來改變聽感

不同失真造成的波形變化與聽感差異都不一樣,若該失真造成聽感變差就叫失真(或失真醜),若該失真(波形變化)造成聽感變好才算失真美。大部分的失真都造成聽感變差,造成聽感變好的失真大部分都是刻意設計或調教出來的。聽說管機好聽是因其偶次諧波失真高,若果真如此,這算是一種失真美

低失真或高傳真不一定聽感最好,高檔前級的聽感比較好絕非只因失真低,還包含設計時刻意調教的個性(波形變化、調音),既然波形已和輸入不一樣(=失真)且聽感變好,所以算失真美


PY8888大大有許多假設性的簡化論述, 導致整個音響系統(包括軟體、訊源、前級、後級、揚聲器、線材、音響空間、電源...等等)只存在「波形」, 其它都沒有意義。

事實上音響系統是音響系統,波形是波形: 以波形替代整個音響系統, 就像用原子結構替代美食: 同樣原子結構的東西組成一個聚合物, 可能是美食也可能是不能吃的東西。

其實現在科技的波形, 只有擷取非常非常簡化的資訊,距離可以模擬完整音響系統的表現, 差非常非常多。若波形能取代整個音響系統, 那波形一放出來, 整個音響系統(包括軟體、訊源、前級、後級、揚聲器、線材、音響空間、電源...等等)就能無中生有地變出來了。
PY8888 wrote:

我原來的想法和An...(恕刪)

聽的出來,覺的值這個錢就會買單,反之就不要買。
就像教父牛排一客2000,有人吃覺的很值,有人說西提500元性價比更高,也有人喜歡100塊的,覺得值得錢就掏的出來,你說要比規格,去比蛋白質,鐵質等等營養含量多少雖然可以比,但我認爲意義不大。
另外你說的DAC直入如果有調大小聲以嚴格的標準不算真直入,真直入是不能調大小聲的,你說的比較像是有帶前級的DAC,好不好又回到看廠商怎麼做,如果只是一顆可變電阻搞定,那就比較一般。
樓主論點建立在一個異常理想不符合實際的環境下.
數位訊源不能失真,DAC轉碼輸出也不會失真,直入
後級也不會失真,波形一樣聽感相同!

還不論能否推好後級,解碼線路同一顆DAC光是i/v和lpf
兩處op換一換就有完全不同聽感.
ayretimr wrote:
樓主論點建立在一個異常理想不符合實際的環境下.
數位訊源不能失真,DAC轉碼輸出也不會失真,直入
後級也不會失真,波形一樣聽感相同!

所以我前面才會提Dynaudio Focus XD系列,數位訊源直入喇叭,算是最短路徑,理論上最接近樓主想要達到的,但出來的聲音合不合樓主口味就不知了。
說穿了器材的連結方式有很多種,音樂才是最終目的,音響只是手段,怎麼聽在於個人,當時心境'曲風'時間點'訊號源的好壞'營造一個適合聽音樂的環境等都很重要,千萬別落入商人的陷阱中,有人口袋夠深當然可以往上追求,至於器材我覺得單純就好.
之前曾對DAC播放器直推後級較難聽的兩個可能原因(音量控制、輸出驅動)提出質疑,但沒人能夠提出理論或證據去推翻該「質疑」,為避免打轉才「暫時假設」沒問題並繼續討論其它問題 ...

假設意指仍未確定仍有論述空間,既然現在大家對該假設(DAC player 的音量控制、輸出驅動)有意見很好啊,請就事論事直接提出具體見解以釐清以下問題:

1. DAC播放器的音量控制設計不如傳統前級,故經過該音量控制(未調至最大聲)會造成較大失真或數位解析度變差?

問題: 大部分DAC播放器採用的音量控制方法為何? 為何它的音量控制(假設正常聆聽需衰減5倍)對音質的破壞比前級的音量控制(需衰減50倍)大很多?

質疑: 傳統前級常用的馬達帶動可變電阻音量控制技術已很成熟且成本低,如果那些新的音量控制方法真的比馬達帶動可變電阻差很多,那些大廠設計DAC player時為何會採用? 為何不沿用傳統馬達帶動可變電阻方式? 是為了省那一點成本? 還是?

2. DAC播放器(不是指DAC晶片)輸出若直接接後級輸入,可能因其輸出阻抗太大、電流太小、di/dt太低 ....等驅動或前後端匹配問題,導致DAC播放器輸出訊號傳輸到後級時,「後級輸入端」收到的訊號會產生較大失真所以聽感明顯變差,若DAC輸出先經獨立的前級擴大機緩衝,再經該輸出驅動能力較強的前級輸出(阻抗較低、電流較大、di/dt較高)去驅動後級輸入,就可避免DAC直入後級時因負載效應等造成的失真問題?

問題: 一般的前級和後級輸入阻抗都在10K~100K歐姆,第一級也大多採用高輸入阻抗(電壓驅動非電流驅動)的主動元件,輸入電壓前級約2V,後級約0.7V~1.6V ....,若單以這些資訊粗略計算,DAC驅動後級反而比驅動前級輕鬆或差不多。是否因後級輸入的甚麼特性導致的負載效應比DAC接前級時還嚴重? 簡而言之,有何可能原因同一台DAC輸出無法適當的驅動「後級輸入端」所以產生較大失真,但可以適當的驅動「前級輸入端」所以不會產生較大失真??? 注意: 此問題只是先探討DAC接前級輸入端和接後級輸入端對DAC輸出的影響差異,該獨立前級的放大器與輸出線路與此問題無關!

質疑: 如果無法證明前級和後級的輸入等效組抗或輸入特性差異很大,且假設DAC直接接後級輸入會導致後級輸入端的訊號嚴重失真,則理論上DAC接前級輸入端一樣會產生嚴重失真(指前級輸入端非前級輸出端),在此情況下,即使該獨立前級是裡想擴大機(音量衰減和放大過程0失真0雜訊、輸出阻抗=0、輸出驅動能力無限大,速度無限快),此前級的最大能耐也只能將該前級輸入端「已經失真」的訊號(前級輸入端)忠實的放大(或緩衝)並傳遞到後級輸入端,應無理由經過該前級擴大機後訊號失真就會變小,對嗎?

其它問題請容我等以上問題稍有釐清後再回覆,以免討論失焦~
PY8888 wrote:
之前曾對DAC播放器(恕刪)


你這麼多"假設",己經快成"原教旨主義",像先假設上帝像"周杰倫",所有認為上帝不像"周杰倫"的也不能談了。
還是我先前回你,你先"假設"你最簡單的電子常識有多少才再說吧,否則再多也只能成駡戰。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