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j wrote:竟然拿我的"個人喜好"去推導出"那一般人買喇叭幹嘛要特別考慮空間影響.."這種結論....意思被扭曲的太嚴重了吧... 因為你自己的文字有矛盾的地方..你說"室內空間對聲音影響太大"..所以想知道器材的實力再買..那能發揮器材實力的地方(錄音室)..卻不是你最喜歡的聲音..你喜歡宅錄小空間的聲音..但錄音室的聲音應該也不覺得難聽吧..那空間對聲音的影響..有你想像中那麼大嗎?這個問題就留給你思考了..
takeone4345 wrote:因為你自己的文字有矛盾的地方..你說"室內空間對聲音影響太大"..所以想知道器材的實力再買..那能發揮器材實力的地方(錄音室)..卻不是你最喜歡的聲音..你喜歡宅錄小空間的聲音..但錄音室的聲音應該也不覺得難聽吧..那空間對聲音的影響..有你想像中那麼大嗎?這個問題就留給你思考了 完全不對...請勿任意錯誤解釋我的發言...
psj wrote:完全不對...請勿任意錯誤解釋我的發言... 願聞其詳..不過你已經清楚說明你比較不喜歡聲學處理過的空間..那對器材來說良好的空間你又要怎麼定義..?你也是會做測量的網友吧..希望你有空能清楚說明你的觀點..沒空..也不用勉強..沒關係..
整理一下本大樓重點..可以思考一下..大部分大樓已有答案..:(重點可能有遺漏..還是自己看過一遍比較好)1.CEA-2010對於超低音的意義..測試環境..數據..樣本數..產業現況..是否屬於一種認證..除了美國有何國在使用..2.極低頻可否於小空間再生..?3.書架喇叭評測可否經由數據來初步篩選好聽與否(54F)..?4.空間對器材的影響是否如一些網友形容的如此之大..?5.50F6.53F基本上關於CEA-2010的資料..在下盡量辦到"引經據典(網址連結)"我想公信力如何..網友自己能判斷..
再繼續扯啊你連最基本的如何客觀公正的比較不同超低音的效能都講不出個所以然 只會在那邊攻擊CEA-2010我到是要請問你 不然你覺得要怎麼比較不同的超低音?隨便google一下就找到兩個不同網站在2016年對於SVS超低音用CEA-2010測試方法的數據https://www.lifewire.com/svs-sb-2000-review-3135028https://www.soundandvision.com/content/review-svs-pb-1000-subwoofer-measurementsHsu Research全部的超低音都有列出CEA-2010的測試數據http://www.hsuresearch.com/subwoofers.htmlPower Sound Audio 這是SVS的founder Tom V離開SVS後自創的品牌https://www.powersoundaudio.com每個產品都有列出CEA-2010的數據SVSound則是全部有列出在Quasi-Anechoic Chamber下的Frequency Response另外CEA-2010可是有通過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ation的認證https://standards.cta.tech/kwspub/published_docs/ANSI-CTA-2010-B-Preview.pdf
李明益 wrote:拿冷暖氣的性能數據來類比很好阿...但往往最後決定購買的依據是廠牌口碑價錢 是的.但是在選冷暖氣時, 一般不是先算出空間需要的 BTU, 再看各廠牌這個 BTU 的機種, 由消費者衡量要哪一台嗎?大金廠牌口碑再好, 8000BTU 的機型還是不能當 15000 BTU 的機型用.
李明益 wrote:消費者如何依重低音的 CEA-2010 頻率響應來選擇? 是可以的.SVS PB13-Ultra 的 CEA-2010 頻率響應: 綠色是封閉模式, 藍色是 15Hz 開孔頻率模式, 紅色是 20Hz 開孔頻率模式.相信不少人有看過或聽過 "封閉式重低音比較適合聽音樂, 反射式重低音比較適合看電影" 這個說法吧?這說法當然是不正確的.一般來說, 正常的音樂中, 低頻很少是低於 30 Hz 的. 封閉式重低音在 15~30Hz 開孔頻率附近這段的最大輸出能力比同等級的反射式重低音少了 8~12分貝左右. 但是封閉式重低音也較便宜點. 所以如果消費者只拿重低音來聽一般的音樂, 那麼選擇封閉式重低音是較經濟實惠的做法.若是重低音主要的用途是看電影, 不少的電影在 15~30 Hz 這段頻率中有低頻. 反射式重低音在 15~30Hz 開孔頻率附近這段因為有開孔, 效率較高. 這時選反射式重低音就是錢花在刀口上的做法.另外也要看消費者希望的延伸低到哪裡. 是 20 Hz, 15 Hz 還是要更低. 一般來說, 同樣型態的產品, 延伸越低, 最大輸出越高, 價格也就越高.如果消費者只想顧到 20 Hz, 那麼一般美國市面上 $1000美金左右的 ID 公司的重低音產品就可以勝任.若是消費者想要低達 10 Hz 都有 "有用輸出", 那麼要 $2500美金以上的 ID 公司的重低音產品才可達成.所以就是花多少錢做多少事.
李明益 wrote:是的大小不同的空間選冷氣看BTU那選超低音要看什麼?這樣的類比到底是否合適? 選超低音時要看消費者對低頻的期望, 一般觀賞時的音量, 低頻的加重, 重低音到皇帝位的距離, 空間中提供的空間增益和邊界增益, 再拿重低音在某頻率的 CEA-2010 最大輸出計算.Avsforum.com 上的算法是這樣子的. 假設消費者想要有 20 Hz 的低頻, 觀賞時的音量是 參考音壓-10分貝, 低頻的加重是 5分貝, 重低音距離皇帝位 4公尺, 空間中提供的空間增益和邊界增益是 6分貝.低頻的參考音壓是 115分貝, 所以 115dB - 10dB + 5dB + 6dB -6dB = 110dB. 這就是消費者在 20Hz 這個頻率, 距離重低音2公尺需要的音壓.所以他可以選擇 CEA-2010 測試在 20Hz 最大輸出有110分貝的產品. 以 Data-bass 上測過的產品看來, SVS PB13-Ultra, Rythmik FV18, JTR Captivator 118HT 這幾台等級以上的重低音產品, 差不多是 $1700 美金以上, 都可以勝任.那麼如果消費者只負擔得起 CEA-2010 測試在 20Hz 最大輸出只有102分貝的產品, 他可以: 觀賞時的音量調小聲一些, 低頻的加重少一點, 重低音距離皇帝位縮短, 換到小一點的空間.有沒有發現, 觀賞的空間對需要的音壓影響很大. 因為通常空間越大, 重低音距離皇帝位就會越遠, 空間中提供的空間增益和邊界增益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