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audiolab M-DAC 前級+ usher au9000II 後級 + BE718 入門心得,請指教

使用所謂的"發燒零件"不代表就會有好聲
有些要價不斐的廠機內部看起來很普通,但聲音可是好的很
差別就是所謂的konw how和調音品味~
(當然如果只是玩、研究聲音變化的就另當別論了)
另外好聽的聲音不見得是"正確的"
"正確"的聲音也不一定是"好聽的"
還是一句老話:玩音響自己爽比較重要


3325km wrote:
是不是糊在一起,可以...(恕刪)


我想插個話...不好意思...
似乎有輕微的火藥味?
我想C大應該只是好心說明一下擺位問題

其實我是覺得耳機史怎樣都無所謂
但是現場演奏聽過多少??

雖然說即使是同一種樂器換個小東西小設計聲音也會不同
但我覺得什麼解析、暖聲、厚聲、虛薄、偏亮等等聲音
其對比的對象應該是真正的樂器
而非所謂某些高價耳機或高價喇叭...

當然這是小弟的看法
我知道也有不是追求傳真度的那派...

只是我個人滿不能接受
聽了大半輩子自以為很好的聲音
有一天聽到真實的樂器
還嗤之以鼻的說:這樂器的聲音不對阿!之類的話
網管帶有有色眼鏡砍文,
準備關帳號了.



大大你最好去拉個專線吧,沒有辦法拉就買電源平衡器效果差很大。

整體提升喔..........
3325km wrote:
是不是糊在一起,可以...(恕刪)


嗯嗯

既然提到玩零件調聲

這是一種伺服反饋動作

耳朵聽到的用手做出對聲音的改變行為

再由耳朵接收 再由手動作.....

若只是純粹好玩當然無妨

但有可能產生在日後與人談論到這方面心得時的極大落差

為什麼?

因為負責反饋其中一環的喇叭聲音有可能根本就不是正確的

而喇叭要聲音表現正確首先在空間中的擺位就必須正確

要能有正確擺位可分兩個方向

一是房內六面牆的聲學整治

一是喇叭要能發揮完全動態

而要讓喇叭能發揮出完全動態一是從高靈敏度下手 一是從大功率著手

貴愛叭顯然屬於後者

最後我們要如何判定喇叭聲音在這個空間的正確性?

只有多從現場音樂去體會了^^

至於從耳機所聽到的來做調音也是有風險滴

因為它沒有實際六面牆的聲學影響

拿來給喇叭播放時有可能差異極大


海璟工坊

stranger4135 wrote:
我想插個話...不好...(恕刪)


沒錯

在聽過多場雲想室內樂團的現場演奏與實際參與現場PA調音之後

回到家要不就努力朝真實的聲音調校系統與空間

要不就越來越少聽喇叭重播了........

想跟版主說的無非就這麼一句話

在演奏會現場能夠以真實樂團的聲音來調PA

在家裡要以什麼基準來玩零件調聲??^^

海璟工坊
3325km wrote:
一顆便宜的前級訊號管,200元就有了。
但好的一顆可能 5000元都買不到
後級 功率管也是一樣, 便宜的也許一對 千元就有了,貴的 一對說不定要破萬。

輸出變壓器也是一樣,買 中國貨,一對也是千元就有,好的 一對 萬元都買不到。
錢多的話,真的不太需要調音,直接用錢調最快,所有零件都買最好的,組起來,如果電路沒問題,搭棚沒問題,出來的結果保証讓人滿意。如果直接買貴貴的品牌機,那也可以不用調,但價格真的可能是天價。...(其餘恕刪)


HI-FI音響圈最為人詬病的地方還是老問題:"好"沒有標準
器材好,規格好有什麼用,聽起來好才是以結果論成敗
其實一點都沒錯,終究耳朵接受到的東西還是要送到腦中才能算數
乾脆---投"腦"所好---不是比較快
條條大路通羅馬
但是請注意,當出發點不一樣的時候,到達的境界也會不同
求真一族可能毫無疑問的從正門走進羅馬,即使走的比較慢
其他族類就不一定了喔,雖然走的比較快

再回頭來談"好"的標準
您的觀念只對了一半,貴的東西有的真的好,但必定也有混水摸魚的
然而判斷好壞並非一般消費者的責任,而是廠商的責任
廠商從以前就沒有帶給我們這樣的東西,在未來即使科技再進步
大環境條件再怎麼適合也做不到了
沒錯,也許您會說大家的空間都不一樣,空間裡的擺設物更是千變萬化
就算大家用同一套一模一樣的器材,聲音也不一樣
不過現在有DRC了啊,遺憾的是,卡在兩大部分,一個就是參數,一個就是DRC硬體的精準度
所以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也許有那麼一天,某大音響集團想不開了,結合其他集團
用力的統一了DRC的參數,也統一了DRC硬體的精準度的規範
HI-FI圈才可以走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最後談到耳機的部份,只能說一樣物品有極大的優點
但同時也帶著極大的缺點
就個人所知,除了在舞台上或其他特殊場合應用的監聽
要不然錄音室的耳機絕對是配角
其實個人第一段所言,就涵蓋了這部份所要表達的
在這邊就不重複了




小提醒:建議把喇叭換掉,不是刻意在攻擊某個品牌的產品
而是常見使用者提到刮耳刺耳,在自然界我們聽不到這樣的聲音
這聲音通常代表危險,例如:緊急煞車聲
所以真的不明白為何有人可以忍受呢,大概是心理層面完全被扭曲了吧
然後也不要試圖用擴大機去作大幅度的改變,當一個物件向前行的時候,您用力把它回來
看起來似乎得到您想要的,但拉扯的內損將使您得不償失
這部份尤其是喇叭與擴大機緊密的合作關係來說,更加明顯

civic333333 wrote:
沒錯在聽過多場雲想室...(恕刪)


civic大
坦白說,錄音與現場比較也是老話題了
不同廠牌小提琴本身有聲音的差異+演奏空間有聲音特色的差異
+人在空間裡的位置也有聲音的差異
最後加兩個嚴重的:1.PA人員觀念上的調整聲音差異
2.現場氣氛影響心理層面導致音質的差異
這些加一加之後您認為跟原音差了多少?

所以最接近的只有一個,在自己的空間以樂器發聲是最接近原音的
您會發現,這就是錄音師在作的事情
而且他們工作的空間大部分是符合聲學特性去建造的

當然,這也不能說他們錄出來的東西會是原音
因為經過層層轉換之後還是被扭曲了
但錄音師對聲音的理解絕對超出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多
如果以電影來比喻,錄音師是導演,演奏家則是演員
也就是說一個負責靈魂(內在),一個負責形體(外在)
對於一般的欣賞者而言,最容易接收的往往不是技巧上的演繹
而是心靈的觸動
<網管帶有有色眼鏡砍文,
準備關帳號了.

網管帶有有色眼鏡砍文,
準備關帳號了.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