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似乎是沒什麼人玩古董晶體擴大機了,不知道是為什麼?

前面地獄貓說得是對的。
數位規格不是音響的重點,但入門者通常不了解這一點,浪費時間金錢在數位規格打轉。
音響的重點在類比音質。

真空管重點不是聽諧波失真,就算設計真空管電路,也是要盡量去降低諧波失真。
只是簡單的真空管電路,常常有不小的偶次諧波失真,偶次諧波失真不會嚴重影響聽感,甚至對聽感有些幫助,但設計上,還是要想辦法去減少諧波失真。

電晶體機一樣存在諧波失真,下圖網路隨便抓一張特性圖解釋,如果每條水平線不是等距,那簡單的晶體機還是一樣存在偶次諧波失真,所以有些電晶體老機,聽感會帶有真空管的感覺。但通常比較好的設計,會盡量去抵消這些諧波失真。
底下這個電晶體特性圖,跟五極管真空管長得是一樣的。都是多多少少會有諧波失真。




真空管的結構,你可以視為它是一個發聲的樂器,裡面的電子流在真空的高熱高壓下,電子會從陰極逸出,跳到陽極板,因為有動能,所以會彈跳,有些電子碰到陽極板後,會反彈彈跳,這樣的彈跳,跟琴弦的波動是有些相似,所以真空管有點像樂器,本身就會產生一些泛音,這些泛音,不是失真造成,而是物理特性,有點像樂器的的物理特性,實際聽感就像樂器,不同廠家出品的管子,特性上的差異,就會造成音感的不同。管子作工的精細度也會造成音質上很大的差異。
WE300B 好聽,並非浪得虛名,是有作一些炒作的因素在,但如果你去研究它的結構,它的陰極懸吊方式,就會理解它不可能低價,要求的作工品質要非常精良,作工也是很耗時繁複。

底下的 KR300B, 陰極懸吊方式跟WE300B 比較像,你把它看完,也許會理解高級真空管的製作過程跟高級的小提琴有點相似,都是需要很精良的工匠才能完成。

KR300B 在台灣單隻要 2萬多,比WE300B便宜,但也是相當貴。
但如果你有一台很精良的單端300B管機, 你拿 KR300B 跟 3000 元的陸製品比較,你就會體會音質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你真的很講究聽感,貴貴的 KR300B 還是值得投資的。

古董的晶體機,也差不多,好聽的,應該也是有錢買不到。
只不過,玩這些古典的晶體機或管機,真的是很累,又很花錢。
整串系統,從音源,DAC, 前級,後級,到喇叭,其中一個環節弱掉了,整個系統就毀了。
所以玩老設備,真的辛苦。要有錢,有閒,有在累積經驗,還要耳朵聽感要很好,也要很挑。
https://youtu.be/jNVZ8Pg3poo
clwu5724

有很多TubeDriver或TAL-Tube或RubyTube或RS Digital Tube或RS Twisted Tube等等插件,用於電腦撥放軟體上,製造出這些諧波失真等等相位差.

2021-09-22 19:44
yrc
yrc

您所解釋的管子泛音物理特性,正是造就了管子會產生偶次諧波失真的原理。

2021-09-24 9:59
clwu5724 wrote:
我約 1970 年開始玩半成品擴大器, 那個年代都是買 "協力" OCL 20w x 20w 套件.

當年一套約 650 ~ 850元, 機箱 x1, 前級板 x1, 後級板 x2, EL 變壓器一個 "18v-0-18v" , 按壓式開關 x1,
二極體(整流) x4, 電解電容器 2000mfd x2 , 單層可變電組 50k x1 (平衡), 雙層可變電組 500k x1(音量),
雙刀六段波段開關 x2(高音,低音), 20個 1/2 w 電阻. (使用於雙刀六段波段開關,模擬雙層可變電阻)
雙刀五段波段開關 x1 (訊號選擇), RCA 母座 x1, 電原指示燈 x1.

聯合的套件是比較後期的產品.


您提到【協力】,我是今天才知道,學生時在雜誌上看過【聯合】的套件,但沒玩過,當年玩過的擴大機套件是【名揚】,Tuner 套件是【助音】,經濟狀況好的同學玩【佑昇】的套件、或 Lux Kit,【音響技術】雜誌社也出過套件。

我小時候傻傻笨笨,衝著想學音響而讀電子,沒想到學校教的是數位電子,沒教擴大機原理,只能自學!交直流梁中鄂非電子、電機畢,他是世新廣電畢,他一輩子都靠擴大機吃飯,所以,擴大機不是什麼高深學問,非電子、電機畢者,有興趣花時間鑽研,一定可以搞懂。

現在網路上很容易找到三、四十年前的廠機電路,找不到原始編號電晶體也不用太在意,還活著的古董機,零件早已老化,根本不是當年設計者所設計的聲音,應該也沒幾個人還記得當年那些古董機剛出廠時的聲音,有時間,不妨把 DIY 擴大機當假日或退休後的消遣吧!

最近找到當年 Marantz 510M 電路,打算找時間把它縮小成耳擴!

以下是兩年前用自己的方法 Layout 所 DIY Harman Kardon 早期 OTL 小功率後級:




Robinnibor
Robinnibor 樓主

精彩,五分奉上

2021-09-22 13:50
componentbeggar wrote:
您提到【協力】,我是(恕刪)


協力是當年(約民國 60年?)到中華路忠棟,靠鐵軌第一間電料行(進昌)推薦的.

聯合我是在民國 68年才使用,那時已經沒有協力了,協力是 20w + 20w.

聯合那時推出來的產品最小是 30w+30w, 佑昇又比聯合晚的廠牌.

佑昇應該算是活得最久的廠牌.

洛陽街有間店,當年有出山水的前級與後級,也有出機箱.
(突然記起來了,洛陽街那家出山水半成品的店家是 "文笙" .)

機箱以當年來說,就是多了 led 的 VU 效果.

當年算是比較高檔的半成品. 那時候佑昇還沒出來.

TUNER 最早是百波電子,後來才出龍牌,後來又出了幾家產品.

大致來說,就是那個可變電容器的體積大小不一樣,其他沒有什麼不同.

剛才找零件,突然注意看了盒子上的文字,才發現這是 40年前裝 AM,FM TUNER 的盒子

梁中鄂先生以前常來我家喝咖啡,是朋友的朋友,當時是因攝影興趣有比較多交談.

有幾次聽我家音響,沒表示任何意見,有一次聽 CEC AMP 62 時,他才說出很多高見.

近年聽說投資 POWER, 也一段時間沒來了. (有段時間常來,是為了親戚開咖啡店而來.)


您那個 OTL 後級做得很漂亮!

我當年做 OTL 都是隨興,沒有很認真,電路板用奇異筆隨興畫畫就泡氯化鐵了,鑽孔也是隨興.

我目前應該有留那張電路板圖,等下我找找.



D 類擴大機贏在省電重量輕,跟數位電路可以緊密結合。
D 類我是沒什麼經驗,頂多只是設計一些消費產品,把TI 的D類放大器用上去,然後照手冊接零件,就只是正常發聲,沒去講究音質。

理論上,D類品質要好,是困難的。
D 類後端,是一個積分器,那些使用的零件,如果頻率響應不好,那高頻會不好聽,或是頻率反應不夠快,那高頻會被截波,造成高頻上不去。
另外,零件如果線性不好,對電壓響應不線性,那奇數諧波會不小,造成聽感上比較尖銳難聽。
我是認為D類要作到好品質,也不會太便宜,每個零件要很講究,設計上花的心思不會比較簡單。

但一般使用者,音質要求也沒那麼高,或是跟本分不清高音質跟普通音質的差異,或是設備本身音質也沒那麼好,那麼一台 70分的D類,跟一台90分的D類 ,跟本分不出來差異。
所以目前,一台70分的D類,加上70分的喇叭,給一個70分要求的使用者,就可能是最好的方案了。

一套80分的系統,價格可能是 70分的五倍。
一套90分的系統,價格可能是 80分的十倍。
要造一套80分的系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 90分的系統。
所以建議上,還是簡簡單單買個70分的設備,把要求降低一點,日子過得比較簡單一些。
這個就像 拿iphone 跟大光圈單眼照像一樣。
沒什麼單眼照像機的經驗,還是拿 iphone.拍照比較輕鬆,拍起來還比較不會出錯,反而比單眼拍得好。
大光圈單眼在玩家手上,有如神器。但給沒經驗的玩家,拍出來比iphone. 還難看。

另外忘了提最關鍵點,玩古典音響,房子要夠大啊~
房子太小,擺喇叭,機器太難過了。
空間60分,弄個90分的系統,也是枉然。
更不用提 DIY, 需要空間放不同的喇叭,擴大機,儀器,零件,材料。越古老的設備,材料又大又重,沒整理好,真的很亂。亂到想東西收一收,買一台簡簡單單的D類,生活環境比較好整理。
wkh2006

年紀大,重的後級搬不動,喇叭亦然. 一對鸚鵡螺的預算, 不如化成豪華越野車, 陪老伴逍遙山林.陪在身邊的, 只剩藍芽喇叭

2021-09-23 23:04
clwu5724 wrote:
協力是當年(約民國 60...(恕刪)


2SB337做功率管, 這電路應有40幾年了
在那個矽功率管不流行, 仍是鍺晶體的年代吧?
在這之後,
分相電路改流行差動放大
功率管改流行2N3055, 那個TI功率管很迷人的年代
然後就開始流行OCL了
wkh2006 wrote:
2SB337做功率管, 這電路應有40幾年了
在那個矽功率管不流行, 仍是鍺晶體的年代吧?
在這之後,
分相電路改流行差動放大
功率管改流行2N3055, 那個TI功率管很迷人的年代
然後就開始流行OCL了


您內行 ! 但那個 2SB337 電路是約 50年前的,給我電路的是當年 "台映" 電子的公子.
(這張電路圖我民國 62年抄來的.)

據說,這電路原本也是一個套件.

原本應該是 2SB407,有時候買不到,才使用 2SB337 替代.

2SB407 工作溫度低, 2SB337 非常熱情,還好不致於燒毀.


當年協力是用 CS 編號,一些 CS9012, CS9013,CS9015 等等.

那個年代 CS9012,CS9012, CS9013,CS9015 等等是這個封裝,與現在不同封裝.


而後級的差動放大是一顆 6 隻腳的複合電晶體. (與上圖封裝一樣,但複合電晶體 6 隻腳)

當年已經是 OCL 了,但最大功率只有 20W, 整流後的正負電壓為 25V. (不考慮中間抽頭為 50V)

在那個年代已經沒有 OTL 的半成品套件了.

真空管從那個年代也慢慢式微.

60年代,買不到 3~5000MFD 電解電容器.

買拆船的 10000 MFD 電容器,如果沒買拆船的二極體,

開機時,二極體就被擊穿了.


突然記起來了,洛陽街那家出山水半成品的店家是 "文笙" .

它有很多訪山水的前後級半成品,與磁頭放大器,電源等等.
clwu5724

但我組裝給家父聽的是使用文笙的機箱與前後級,經過約 40年後,這台已經音質變很差,可能 VR 與電容都變質了,後來直接仍了.

2021-09-22 21:58
wkh2006

這OTL電路我印象中似乎是香港"無線電製作"刊過.那個台灣還沒有夠分量電子雜誌的年代

2021-09-23 23:09
我昨天看一本音響書 也是說音質狀況取決于類比線路,擴大機最合適的是晶體機或是管機!
最近一直想走入diy 擴大機跟喇叭的領域,但看到週圍沒半個同好,加上這是個花時間,傷頭腦,又傷錢的嗜好,總是讓人卻步 !網路看到多是花錢買高單價的開箱文,分享技術的文章少又不討好,真的讓人更缺步
flemings wrote:
最近一直想走入diy 擴大機跟喇叭的領域,但看到週圍沒半個同好,加上這是個花時間,傷頭腦,又傷錢的嗜好,總是讓人卻步 !


人應該有一些嗜好,是好事.

我畢業時,差一點去電器行當學徒,一個月 150元月薪.
flemings wrote:
最近一直想走入diy(恕刪)


國內是很少討論音響DIY的論壇,國外論壇可以上

https://audiokarma.org/forums/index.php

https://www.diyaudio.com/

第一個討論古董音響設備維修為主
第二個討論DIY技術為主
flemings

最近都在看diyaudio,感受到國外的diy風氣. 對比台灣一些論壇總是po一堆新品,兩著風氣不言可喻

2021-09-23 9:00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