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黑膠唱片串流音源?

Celibidache88 wrote:
哈哈, 其實我是不想(恕刪)


Celibidache88 兄,您好!

剛剛看到您附的照片中,也有黑膠唱盤!您平常也聽黑膠嗎?

如果是,您覺得這個youtube影音,是否算是帶有幾分"黑膠味"呢?

經由前面有些前輩的分享,似乎我在youtube、電影中、甚至朋友家的平價黑膠系統所聽過的聲音所累積的印象,不是"正宗"的黑膠味呀?
sam_san

模糊不是膠味 黑膠的音場也很廣闊

2021-07-14 11:13
shaolihmin wrote:
不好意思!我還是想知(恕刪)


您好,本人算是黑膠、數位流兩者都有在使用,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您給的影片有沒有黑膠味這件事,我必須很誠實地告訴您:我不知道。

因為,我在我的系統上已經經歷過太多次的實際體驗。黑膠系統的唱針種類、針壓的輕重、唱頭擴大機的阻抗等等調整,最終都可以讓系統達到高解析度,在「聽覺上」與高解析數位檔案幾乎沒有差異(當然用儀器分析就會有差異了)。黑膠系統並不等於一定要溫潤、有感情。他也可以很冷、很解析、聽不出雜音。

所以,我個人建議與其尋找所謂的「黑膠味」,到不如根據您喜歡的音色,去尋找這是哪一家唱片公司的錄音、哪一個時期的錄音、演奏家是誰。如果更有研究精神,甚至可以去尋找這是哪一家錄音室(例如很有名的老虎魚)、錄音工程師是誰,這樣就保證你找到音樂是你所喜愛的聲音。

最後,我簡單分享一下我認為的「黑膠音染/雜音」是什麼,我覺得應該是低頻的咕嚕聲,也就是唱針摩擦音軌的聲音(這在空白音軌比較容易聽見)、靜電或是灰塵的炒豆聲、唱針拿起和唱針放下時的一聲「啵」。
lingo1388

【低頻的咕嚕聲,也就是唱針摩擦音軌的聲音、靜電或是灰塵的炒豆聲、唱針拿起和唱針放下時的一聲啵】基本上這些在"極低"解析數位都聽不到﹙除原有類比轉錄﹚

2021-07-14 14:09
shaolihmin wrote:
M大說:"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錄音眾多....但是2000以後出的新錄音, 有許多演奏讓人驚艷,"可否請您推薦幾張?


這就要再另開一樓好好討論了! 這裡不太想太佔空間, 先不論很主觀的演奏評價, 單以錄音來說, 先試試看Sir Charles Mackerras 2001 CD, Roger Norrington 2002 CD, Bernard Haitink 2006 SACD, Osmo Vanska 2009 SACD, Rajski 2016 BD Audio (Tacet出品用真空管器材錄的), Sir Simon Rattle 2016 BD Audio, Andris Nelsons 2019 BD Audio等等, 這幾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音響效果跟當年1960年代Otto Klemperer 還有1970/1980年代Karajan等經典的錄音效果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而且SACD與BD Audio都有提供立體多聲道, 這是你串流聽不到的.

話說Otto Klemperer全集是我小學五年級時吵著我老爸買的黑膠, 也是我家頭一批原廠正版的(其他當初都是台灣盜版的), 買來後我寶貝得不得了, 陪伴我過了國中與高中, 直到我進大學後買的第二套全集是卡拉揚1980年代錄的之前, 我大概把Klemperer聽過三十次以上吧, 現在黑膠還在我台北老家的倉庫裡. 後來在美國買了另一套完全一樣Klemperer的CD全集, 味道再怎麼樣也比不上當初的黑膠, 覺得很失望. 不過2000年代以後其他的新錄音補足了我對老錄音的失落, 因為現在的新錄音進步太多了!
jackcan wrote:
我簡單分享一下我認為的「黑膠音染/雜音」是什麼


52樓jackcan大說的很中肯實際.所謂的"黑膠音染"是什麼?jackcan是指炒豆聲以及咕嚕聲這些非唱片錄製的訊號聲嗎?

我蠻好奇本樓其它人認為黑膠[音染]是什麼? 所謂的[黑膠味]是什麼? 又為何一直普遍存在黑膠失真的感受?失真了什麼?

我也簡單說一下我認為的「黑膠音染/雜音」是什麼,用影像來比喻像是底片菲林感.

黑膠末端受唱盤各部位機械物理影響因素極大,假設唱盤調整得當,訊號送後端RIAA線路後,對黑膠訊本質連續性綿密訊號並不造成破壞性的影響,仍然保持黑膠特有的綿密及連續音樂性.
Celibidache88 wrote:
聲音比較寬廣, 高音比較不糊, 剛剛那個糊糊的, 還有trio的地方比較有段落,清晰.


125 Kbps vs 1411 Kbps 這就是youtube跟cd的分別了, 所以有人說mp3 (320Kbps)可以跟cd一樣的音質!? 只可以說恭喜他, 他的耳朵真是很好, 不用花大錢買更進一步的器材
jackcan wrote:
讓系統達到高解析度,在「聽覺上」與高解析數位檔案幾乎沒有差異(當然用儀器分析就會有差異了)。黑膠系統並不等於一定要溫潤、有感情。他也可以很冷、很解析、聽不出雜音。


感謝jackcan大!

原來如此!
這顛覆了我對黑膠粗淺的了解。


我猜很多喜愛音樂和音響的朋友和我一樣,不會"執著"在一種音色,端看音樂的類型、當時的心情感受。如果黑膠系統的聲音特質真的無法被數位器材"模擬"(我指的是我的印象:溫潤、有感情、綿密及連續的音樂性、每個音像珍珠粉圓有心又Q軟、不現實卻又感覺自然鮮活....),我願意花費一般人負擔得起的預算去嘗試。如果說一定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時間心力,那我就..............................算了!
Monte920 wrote:
這就要再另開一樓好好討論了!


懇請Monte920大造福眾生!

2000年代以後的新錄音不知凡幾,一般人實在沒有相當的時間金錢心力逐一嘗試選擇,所以想買也難以下手。
M大的經驗實在太寶貴了,可以讓多少人避免花冤枉錢、更遑論節省下來的時間心力!!
感恩!

不好意思!貝多芬交響曲已超乎所求所想,請問也可以介紹一些室內樂作品嗎?謝謝!!
sam_san wrote:
125 Kbps vs(恕刪)


是的。
可是,"那個低音"是否也是CD表現不出來的?

如果真的用黑膠的音源上傳youtube,雖然音質(格式、解析度)不如CD,因此聲音比較糊,然而是否多少還是保留了幾分黑膠的聲音特質呢?

謝謝!
shaolihmin wrote:
感謝jackcan大(恕刪)


其實我也是真正踏進黑膠,完轉十數年之後累積的一些點單想法與經驗跟您分享。

另外,在上面的討論有看到您想找一些室內樂的曲目,我個人很喜歡Aspekte唱片早期(1970年代,現已被Teldec併購)阿班貝爾格的錄音,您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Alban Berg Quartet - The Teldec Recordings

我最喜歡的曲目是 Mozart String Quartet No.14 In G Major K387
shaolihmin
shaolihmin 樓主

謝謝!剛好我也有ABQ的Mozart String Quartet全集。謝謝分享!

2021-07-14 13:37
shaolihmin wrote:
是的。可是,"那個低音"是否也是CD表現不出來的?


我剛好也有這個音樂檔" Johann Sebastian Bach – 6 Suites for Violoncello, BWV 1007-1012 – Pierre Fournier (1961/2016) FLAC (tracks) 24-bit/96 kHz | Time – 02:19:18 minutes | 2,75 GB | Genre: Classical
Studio Master, Official Digital Download – Source: highresaudio.com | Digital Booklet | © Deutsche Grammophon/Archiv Produktion | Recorded: Hanover, Beethovensaal, 12/1960", 也將他跟youtube比較過, 音場廣闊很多, 立體感好很多, 只不過透過我那山寨版的解碼也能聽得出那琴弦的振動, 可以講聞到松香味 而youtube就算升頻道192 kHz 也聽不到那麼detail...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