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_koupe wrote:
以前早期DYNAUDIO CONTOUR II 這些系列,大家都說難推,要大功率大電流,其實就是喇叭的反電動勢造成的,大電流大功率來推吃鱉的還不少
Dyna的單體難推有更簡單的原因,因為它是「內磁式」單體,活塞運動是拖著磁鐵運動,Dyna內磁單體有較大音圈外觀上有較大防塵蓋為此特徵。而其他多數外磁式單體是線圈運動,質量慣性都比較小。
以前發文: 內磁外磁單體
老Dyna難推其實還有T330高音
以前發文: T330高音
內磁式有這樣特性,為何Dyna採用這種設計,請搜尋網路文章。下面這篇有說到一些典型難推喇叭的原因,有參考價值。
其他網路文章: 內磁外磁單體
janchang0822 wrote:
沒有看到PRE AMP(恕刪)
就是說明書的"1"端子 MAIN 就是主聲道(前 左右2聲道)
環繞模式選STEREO,面板下方暗蓋打開,中間靠右下有個 DSP鍵,STEREO / EFFECT 切換到STEREO 立體聲模式.
luxor_w wrote:
Dyna的單體難推有(恕刪)
這些公司在單體的配對時有一道工序是用聽的,側完再聽,在沒有分音器的情況直接播某頻段的交叉頻率,看聲音好不好。
通常任何人接觸到這個環節時都會訝異為何聲音可以這麼好,說穿了,一顆磁鐵再怎麼樣也沒多了不起,多麻煩,魔鬼最後都藏在分音器。
磁鐵有多了不起?它真的沒那麼了不起,但是後續的被動元件一旦設計不良一定導致磁鐵變得很了不起,這個就真的很難設計的東西很多人卻還是要挑戰無法設計好的機種,除非是專門買來考驗後級,否則我無法理解有何必要。
目前市面上最優質的被動元件都不是被拿來使用在音響工業的,部分設計的困局大概只有用主動分音器或... ,我還是覺得主動分音器是目前為止較好的解決方案,唯一的缺點是麻煩。
很多人有閒的話可以去看一下很多四音路以上的喇叭分音器長什麼樣子,任何被動元件都會損害訊號,電路板更可能是兇手之一,所以很多很好的喇叭完全不使用任何電路板,後級輸出的東西經過這些障礙後,最後的樣子大概都不是任何音響愛好者喜歡的樣子。
通常這種喇叭會聽起來不錯更高程度是因為單體的品質特別好,並不是喇叭的設計本身很好,也不是只有我這樣想而已,很多很棒的喇叭廠商也是最高設計到三音路而已,且會非常用心做好二音路的喇叭,這其實是挺有共識的事情。
倘若市面上可以出現更多類似Einstein the pure這樣的喇叭且可以努力精進這種工法,我完全認為這對世界各個角落的音響愛好者都是好的,我也覺得波蘭有間公司叫cube audio做了很了不起的喇叭,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人往這方面邁進。
畢竟,99%的使用環境都是二音路以下的喇叭就足夠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