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one4345 wrote:不換器材能辦到的話...(恕刪) 如果你是店家,客人說聲音太亮太瘦,那你怎麼回應? 總不能說哎哟!環境不同啦,在你家不會這樣.這樣客人會買單嗎?當然是可以立刻解決客人的疑問,怎麼做?最基本的當然是調整線材嘛!只是你對這個器材系統了解夠多嗎?配上各種線材有甚麼特性變化?這有甚麼神?不過是店家用不用功而已.這種店家不是沒有,但大部分是不會花很多時間去試試.經驗多了,對系統變換的走向自然能有比較準確的掌握.
tt_koupe wrote:最基本的當然是調整線材嘛...(恕刪) tt_koupe大大您好:請問調整線材方面, 若要上面第一樓的5萬 B&W CM1 s2, 增加如100萬 Bowers&Wilkins 800 D3的空靈縹緲的泛音, 有辦法用線材調整嗎? 若能, 可能需要哪種線材? 還是只能換喇叭或擴大機等器材呢?
我先清楚說我的意思,排除定位及音場左右前後這個部分(這取決於擺位,擺位移動當然中高低音的比例也有變化),單說聽感上的直接感受,每個人喜好的高中低音有所不同,所以肥瘦,厚薄,快慢,鬆軟,結實各取所喜.當一件銘器展現出不如您意,要如何改善? 覺得太瘦當然就往肥厚方向去改善,可以利用線材,小道具,甚至空間擺物等等....再說B&W CM1 s2 和 Bowers&Wilkins 800 D3雖系出同門,但等級差異極大,先天材料就差很大.每個等級都有天限,不用越級打怪. 所以CM1 s2 要有 800 D2的泛音結構是不能達到的.
tt_koupe wrote:如果你是店家,客人說聲音太亮太瘦,那你怎麼回應? 總不能說哎哟!環境不同啦,在你家不會這樣.這樣客人會買單嗎?當然是可以立刻解決客人的疑問,怎麼做?最基本的當然是調整線材嘛!只是你對這個器材系統了解夠多嗎?配上各種線材有甚麼特性變化?這有甚麼神?不過是店家用不用功而已.這種店家不是沒有,但大部分是不會花很多時間去試試.經驗多了,對系統變換的走向自然能有比較準確的掌握. 我會換喇叭..或換其他器材..不過線材也是器材的一種拉..效果有限..
takeone4345 wrote:我會換喇叭..或換...(恕刪) 如果認為換線材效果有限,那表示你線材可能碰不夠多,玩不夠透。當然價格上必須合理比例,再者通常知名產品價格越高對線材變換越能表現不同處。
takeone4345 wrote:喔...[挖鼻孔...(恕刪) 線材不是神,只是微調的好工具。系統愈高價越靈敏越像照妖鏡,所以線材的改變自然幅度更高。多年前我跟廠商借過美金3000元的訊號線,裝上去當下有一種慘了拔不下來了的感覺。但聽2天後拆下還回,然後一週不開機。一週後忘了那聲音,也不覺得怎樣。基本上沒配好沒調好,換再貴的神線也不會讓你上天堂都。線材花費要在系統總價的一個合理範圍,否則就是本沒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