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為何低音的單體都很大?


呵....

1.低頻由於波長很長,因此很容易對物體產生繞射,相較於高頻,更易傳得遠.

2.電聲產品能發出多低的頻段聲響是電聲產品自身的性能問題,並不是需大空間內才能讓聽者聽到很低的頻段(人類正常生理聽閾內之頻段),以上是兩碼子的事,若自我混淆,易自誤誤人,三四坪的空間要聽得到20Hz並沒有問題(只要聽者的聽覺生理條件是正常可聽至20Hz者).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對於自己的經驗,套用一個理論來配合自己的觀點,不是罕見的狀況。(當然,不嚴謹的理論容易與事實不符)

包括我也會犯上述的錯誤,多做一些功課、多收集可利用的資訊,把自己的意見先放一邊,便能減少犯錯。

空間中的反射音和直達音會有建設性干涉和破壞性干涉現象。所以改變聲源的位置或改變聆聽的位置,低頻會有增有減。

在駐波的節點上,質點的振幅為零,在駐波的腹點上,質點的振幅最大。所以在不同的位置聆聽,低頻感受也是有弱有強。

michaelhuwi wrote:
Monte大說的我再同意不過了
我在客廳看電影,低音喇叭的聲音我覺得還好的時候
走到廚房或房間,真是大到很恐怖
可見低頻的波長很長,超過我客廳的大小了
我想隔壁也是會被震到


咳!咳!
這位大哥,用這樣去推斷低頻的波長,似乎怪怪的.
許多人出社會後,可能就少摸自然科學的書了,因此忘了以前物理所學也是常有之事,建議復習一下國高中物理.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再補充一下:

任一封閉空間皆會有room modes,而在計算上能手算的公式是有先決的條件性,此點須先弄明.
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 http://blog.xuite.net/thxisf/twblog
Levelzero wrote:
空間中的反射音和直達音會有建設性干涉和破壞性干涉現象。所以改變聲源的位置或改變聆聽的位置,低頻會有增有減。



你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 可是最後造成的結果是什麼?

物理原理很簡單: 發音體若是發生20Hz低頻,它必須有足夠的能量,並且有足夠的波長(17公尺)的聲波來推動你的耳膜,讓你的耳膜也是能夠被推動20Hz的共振,那你就聽得到那個低頻.

在一個對角線若是3公尺的小房間裡,能夠達到這種目的嗎? 理論上可以,實際上卻是極難.

因為20Hz的聲波必須在3公尺的空間裡反射六次,才能把20Hz的共振傳到你的耳膜. 一般而言,兩次的反射你可以用相位差以及聲源位置的調整讓這直達波與反射波不要互相破壞. 但是若是有三個或四個來回的波就非常難控制它們不會彼此破壞了,更不要說是六次來回的波,幾乎早就互相破壞光了!

因此,許多音響空間設計專家,無不絞盡腦汁如何在小房間裡頭達到低頻長波的反射不會彼此破壞的方法. 房間若是越小,需要的反射次數就越多,困難度也就越大! 你去查查資料就知道,許多音響專家都想辦法提出不同的方案. 若是小房間能聽到夠低的重低音有那麼簡單,也不需要有這麼多不同的方法了!

以下這組人用的是改變房間四周反射的係數,推出所謂的Bass Trap(低音陷阱),並且用多個重低音,來達到低頻波在房間裡頭不打架的目的:
他們的結論這句話是重點: There are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improving bass experiences in small rooms: passive absorption and multiple-subwoofer strategies. (小房間低音必須改善房間反射吸收以及使用多個重低音才能達到)
https://www.audioholics.com/room-acoustics/small-room-acoustics

另外這個人也是用三組重低音,不斷調整擺設位置以及相位調整,達到可以在小房間裡頭聽到重低頻的目的: (以下連結是Powerpoint檔案的下載)
www.gedlee.com/downloads/OptimalBassPlaybackinSmallRooms.pptx

這篇文章也很好,你也可看一下這個音響專家上課的video,可以學很多. 他明白的告訴你一個房間若是對角線小於30英呎(9.14公尺)將會面臨到的困境(白板寫的第二點),以及如何解決的方法:
http://www.acousticfields.com/get-good-bass-in-small-rooms/

所以小房間聽到重低音理論是可能的,但需要音響專家運用多組重低音並且設計反射牆不斷的修改才能達到. 而以一般大部份人的小書房設計以及一對主喇叭,一個重低音的設備來說,實際上要人耳能夠聽到真正重低音是很困難或幾乎是不可能的,絕對不是三兩下就可輕易解決的事!
其實大家都各有依據,但簡單把超低音放個20hz的訊號在小空間聽聽看是否聽的到我覺得比較實際
宙王 wrote:
其實大家都各有依據...(恕刪)


同意. 我先說我自己,我不是音響專家,也無力修改低音反射牆和購買多組重低音, 所以實際上我自己若在三坪的小房間裡是可說無法聽到20Hz的,但我只要簡單地放在我25坪的客廳裡就可以聽到很好的低音了!

小房間的20hz恐怕無法靠可以吸收20Hz的低頻陷阱吸收
在我的五坪不到不規則的小房間靠一顆可輸出20Hz以下的15吋低音是可以量測到15Hz,若非兩支不同麥克風與兩套軟體的儀器誤差,小房間尺寸不足反射全波長所以應該不是駐波吧?
實際測試房間內,30Hz以下的single wave我耳朵聽不見,但是可以靠身體感覺到的。
我覺得是器材發出的直接聲波(非反射波)應該還是不受房間尺寸影響與限制
為什麼您對聲音的傳遞、聽覺的感知、波的干涉現象,理解成這樣?
Monte920 wrote:
因為20Hz的聲波必須在3公尺的空間裡反射六次,才能把20Hz的共振傳到你的耳膜. 一般而言,兩次的反射你可以用相位差以及聲源位置的調整讓這直達波與反射波不要互相破壞. 但是若是有三個或四個來回的波就非常難控制它們不會彼此破壞了,更不要說是六次來回的波,幾乎早就互相破壞光了! (恕刪)

前面有提過,聲音在房間裏的"行為"在最低共振頻率以下是近似靜壓力變換,而thxman也有提到pressure field。(如果是)第一次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沒有先試著了解?

您貼上連結的文章影片自己有先看仔細、看到重點嗎?您要我從中學習,我倒是很好奇您自己學習到了什麼東西?

Rew中可以觀察minimum phase,如果只看頻響曲線的話,低頻共振boost屬於minimum phase而反射音抵消處則不是。

audioholics那篇有說到minimum phase和EQ,有注意到沒?

同篇文章有說只用EQ和採用multiple subs的差別,有注意到了嗎?

關於multiple subs,Dr. Floyd E. Toole的專文和產品應用可先研究研究、建立基本觀念吧。

若是焦點一直離不開小空間能不能聽到、有沒有極低頻,可是會搞錯重點、搞錯文章的意義。
Monte920 wrote:
因此,許多音響空間設計專家,無不絞盡腦汁如何在小房間裡頭達到低頻長波的反射不會彼此破壞的方法. 房間若是越小,需要的反射次數就越多,困難度也就越大! 你去查查資料就知道,許多音響專家都想辦法提出不同的方案. 若是小房間能聽到夠低的重低音有那麼簡單,也不需要有這麼多不同的方法了! (恕刪)

關於影片,房間有30呎長不容易,擁有長寬都大於30呎的房間更難。請問一下,所以多數人的系統低頻響應不佳、聽不到極低的頻率是正常的?還是劃地自限?

別人在很小的空間測得到、聽得到或感受得到極低頻才奇怪?還是少見者多怪?(小空間因為Room Gain的關係反而可能再生較高的極低頻響度)

我的空間也沒有30呎長,我的超低音也沒有15吋或18吋,不敢說用來測量的工具有多麼精確、真正的低頻響應有沒有如下實測圖這樣平坦,但曲線應該算是滑順的,參考一下。(單一超低音、只在50Hz附近有等化、no smoothing)



powerpoint文件內容部分,其中座位靠近中間以及三個聲源的擺位,跟實驗目的有關。我使用單個超低音喇叭、空間尺寸相同、改變聲源和座位的位置後模擬的結果如下。(極低頻的響度強多了吧)



上圖還顯示了axial modal (L)、tangential modal (L/H)對應的頻率,對照一下哪裡可能屬minimum phase,適用EQ讓boost處變比較平緩。

關於您更前面說某兄專業,是否專業,內行人看得清清楚楚,無須點破,我就不湊熱鬧了。
Levelzero wrote:
為什麼您..(恕刪)



寫得落落長,不知道在說什麼,請問結論是什麼? 能否一句話總結?


不過你全文最吸睛的就是這個頻率響應圖:


從20~100Hz幾乎是一直線,在20Hz處完全沒有 -10dB之類的衰減,勝過許多名牌喇叭的頻率響應,果真是超人音響啊!

像下面這台Velodyne 15吋的重低音,也不過是如此而已!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