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24bit/192kHz 格式的音樂是沒有意義的!


chansaikit wrote:
很簡單, 全幅相機下的2千萬象素和手機的2千萬象素對比

這很主觀.....
之前版上已經有一堆「我的a7怎麼拍的沒我手機好?」文了
推薦及介紹是好意,本人沒有義務去背書或是保證內容百分百無誤
Judygigo wrote:
謝謝大家的回覆、分享與討論~
但有沒有高手能夠回到原文的論述內容呢?
http://people.xiph.org/~xiphmont/demo/neil-young.html#toc_wd2bm

原文最上面還有個影片:
http://xiph.org/video/vid2.shtml

似乎是在說明與證明數位錄音取樣的原理,好想看懂阿...!!!!!
.(恕刪)


你找到的這個錄影帶,真的很讚,很少人能夠這麼詳細簡單把取樣的過程說明這麼清楚。
我仔細看了一遍,當作自已充電用。
分三段:

第一段主題是 取樣頻率。
用了一台訊號產生器,可以產生從 1K到 20K 的 sin wave. 後接一個 16位元 44.1K 的 A/D 送到PC, 然後pc 再送到 D/A, 再送到另一台比對的示波器上。
作者從1K 一直增加到 20K, 然後比對 原始訊號的 sin wave 跟 輸出後的 sin wave , 從兩台示波器上看,可以看出 1K-20K 的訊號,經過 16bit/44.1K 的 A/D, D/A 轉換後,可以幾近無損的還原回來。
為什麼會製作這樣的影帶,因為有太多的疑問,太多人不相信作者文章,所以作者直接拿証據証明給大家看。
以前唸書時,讀通訊理論,這個 2倍頻取樣就可以完整還原原始訊號的說法,大家考試都會作答,因為演算的結果是如此,但這跟實際的每個人認知差異蠻大的,怎麼想還是無法理解怎麼這樣就可以還原原始訊號。
所以面對大量的疑問在所難免,作者用整套工具實際演練讓大家看個明白,實際上 44.1K 的取樣頻率就可以無損的操作到20K 的頻率。

第二段主題是 dithering.
類比經數位取樣,就會產生出 quantization error, 8bit 比 16bit 嚴重,16比24位元嚴重。
quantization error 產生的 noise, 如果沒經過處理,是很容易被耳朵聽出來的,尤其某些頻率特別明顯。作者提到了用 dithering 改善,dithering 常見於影像處理,是把訊號模糊化或柔合化的意思,意思是在取樣時加上某種形態的noise 把原來的 quantization error 模糊化,使它不易被人耳聽出來。如果把 dither 的頻率,避開 人耳最敏感的 1K-3K(不記得範圍了) 頻段,而把它移往較高頻不易聽得出來的頻段,那 quantization error 問題就大大減輕了,作者說透過適當的dithering, 13位元的數位音訊,就可以品質很高了,這也是作者為何說 16位元其實是相當夠用了,重要的技術是在取樣時加了適當的 dithering, 改善 quantization error。

第三段是講方波
有些人會用方波輸入來看 44.1K 的取樣頻率是不足的,作者說明方波的頻率是無限高的,一個 1k的方波是由1k的主弦波加上無限的諧波造成的,所以1K 的方波,實值上超過44.1K取樣能夠處理的能力了,所以輸出就不會是方波,而是帶了諧波失真的方波。
所以用方波當訊源是超過了,如果把輸入的方波也限制到某個頻率範圍內,那這個限頻的方波就可以完整被重製了。


股海神經 wrote:


感謝大大的解說.....(或懶人包?)

23分鐘的影片我實在是看不下去....
推薦及介紹是好意,本人沒有義務去背書或是保證內容百分百無誤

super01tw wrote:
沒錯 這個才是完全...(恕刪)



您要不要舉例你所有的開版文及我的開版文,我沒說你不學無術就很好了,

怎道您先咬人起來,別忘了你怎麼換ID轉生的,說圍事我真的不敢當,

此樓我不過是路過看到有人出言不遜而已,其它的解答文我一概不參與,別亂扣帽子。

這裡的圍事是管理員,其他論壇的自有主人做主,我們只是客人而已。


我先跟開版樓主SAY SORRY, 屁孩太多了,

我有我的解答,我放在我心中就好了,這個主題您最後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股海神經 wrote:
你找到的這個錄影帶...(恕刪)


終於看到正確的說法了
股海神經 wrote:
你找到的這個錄影帶...(恕刪)


570 wrote:
我們只是客人而已





受益良多 !

Sine wave, that's it

宅爸換個生活化例子, 打籃球時 欲蓋別人火鍋

對方出手後,拋物線軌跡是固定的,它不是無限可能,忽高忽低,變化不定的飛行
概略抓一個點,你就可以去封它 取樣點 : 1

若是飄忽不定的棉絮,不是走拋物線 描述它的數學模型粉複雜, 取樣率就會越大越好.
下一秒在哪 ? 太多種可能, 取樣點 : 1 你大概撲空, 要增加取樣率

取樣率應付 Sine wave 正旋波
類似道理,不需窮舉 sample size & bit depth 才能更精準的描述它, 44.1 KHz/ 16 bit is good enough.
畢節望族後裔
TO: "股海"網友

第二段主題:

我不確定我的記憶是否正確,有誤請講,有關 8-16-24, 越高次方應該是某種情況越嚴重,
,與針尖掉落在飛機引擎旁的動態辨識能力文章出處是否相同?

=============================================================

補充DSD Tips,

pcm 高次元是為了降低各種過程中的減損,同網友所講,所以太高無意義夠用就好,如同以前cdp,spk"一堆硬體跑不滿16bit",冰塊終於可以打成雪花冰沙是一種進步


但dsd是為了追上指令數(一步一步up,up down,down)的不足造成動態範圍的弱勢,相較於pcm的動態採座標定位根本是瞬間移動,
我只好增加"指令數"來在同一時間裡面座標上下移動取得兩倍高度,但是面對pcm的軍備競賽,
只好祭出dsd256,超級賽亞人第三階段,當然要繼續變身也是可以的

至於另一派說法如何近乎模糊跳動判斷 up,down, 會不會不準,個人認為想太多,Ghz都在跑了,絕對切的出來
自刪舊文~~~~~~~~~~~~~~~~~~~~~~~~~~~~~~~
ai_0301 wrote:
大家說的都沒錯

宅爸之前試過 mp3 轉 flac, flac 轉 wav
除檔案變大外,音質完全沒差
So 自行升頻 => 快樂表

原廠錄製高解析的 96K/192K vs 高品質 CD 44.1K 互有勝負
CD 並不會一面倒落敗,有些 CD 真是棒 !
不少 96K/192K 則無感 囧

若價差太大, 絕對選 CD rock


抱歉!我覺得格式轉換(MP3轉FLAC轉WAV)與取樣頻率提升(44kHZ->192kHZ)是不同概念,不是MP3轉flac聽不出差別就變成昇頻=>快樂表
但失去的東西是不可能藉由昇頻補得回來的,原始母帶取樣頻率是192kHZ(取樣定理可還原96kHZ的資訊)轉成CD格式(僅可還原22KHZ)後再昇頻回192kHZ後,超過22kHZ的資訊還是回不來的,但是昇頻在目前還是有兩個重要的用途,一個是降低數位類比轉換時的jitter,另一個是可以將數位雜訊的頻率拉高,DAC的類比濾波就可以設計在人耳較聽不到的頻率並減低相位失真

PS:樓主的24/192那篇文章指的應該不是"昇頻"這個議題,而是原始的檔案就是這個取樣頻率
570 wrote:
第二段主題:

我不確定我的記憶是否正確,有誤請講,有關 8-16-24, 越高次方應該是某種情況越嚴重,
,與針尖掉落在飛機引擎旁的動態辨識能力文章出處是否相同?
.(恕刪)


你說的越高次方越嚴重,也許是有可能在某些誤差的情況更嚴重。
但如果單純以數位化取樣產生的量化誤差(quantization error)而言,越多位元產生的誤差越小應該是沒問題。

以 8位元為例,8位元取將是將整個電壓範圍分成 256等分,然後用 44.1k 的取樣頻率對每一點作數位取樣,如果某個取樣點的電壓剛剛好落在 20等分點上,那數位取樣值是 20, 取樣誤差是0, 但如果取樣點剛好介於 20-21 等分點的中點,那不管是取樣成 20 或 21, 都會有 0.5 的誤差。
整個過程來看,每一個取樣值0-255的誤差都落在 0-0.5 之間,S/N ratio 等於 256/0.5= 54db

如果以 16位元取樣,如果取樣準確,那0-65535的取樣值每一點的誤差也是0-0.5, S/N ratio = 65536/0.5 = 102db


也許我上述的算法有些誤差,但大致上這樣解釋應該是說得通。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