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殘響(reverb)? 在空間中多次反射,才到耳朵的聲音。而room mode通常指的就是殘響低頻的部分。
處理殘響最暴力方式是計算反函數。在時域上極為困難,但在頻域上雖然還是不容易,但相較下比較有機會

——— 反函數基本原理 ———
先回到頻率響應的本質說起,在[十五、傳輸線實驗]曾聊到過聲音有類似向量的特性存在。於[十九、頻率響應&脈衝響應]中,直接看到頻率響應其實就是以複數(向量)形式表示,能與時域脈衝響應互換。
以下舉最簡單、單一個向量為例。真實的頻率響應,只是以下例子擴展為成千上萬個向量組成,可用一樣的觀念類推。

左圖是房間的頻率響應的某個頻點。由A相量,轉了45度,長度乘0.6倍,變成B相量。角度旋轉跟長度改變,即代表該頻率點的響應。(若只計算長度改變倍率,並以log方式呈現,就是大家常說的以dB來算的頻率響應。)
若是希望頻率響應不是B,而是B’,要如何計算出DSP要使用什麼脈衝響應(也就是FIR filter,或convolution filter),才能由A變成B’ ?
先由原本量測到已知的A到B為45度、0.6倍,將B’倒推回A’ (轉-90度,除以0.6倍)。
A’到B’是這個空間(含器材、喇叭)的頻率響應。由A到A’ (轉75度,1.2倍)就是DSP所需達成的頻率響應。再經反向FFT運算,就可得到DSP要用的脈衝響應檔了。

就這樣這麼簡單嗎

——— 縮短殘響 ———
將上述方法用在縮短殘響,不需考慮有無規律、也不管是什麼造成,就直接暴力解。

可看到上圖殘響由原本600ms~900ms,直接全頻段20~20kHz縮短到400~450ms。
下圖放大20~300Hz區看瀑布圖:

可看到直接針對拖尾砍短,甚至沒動到原本的高峰/凹陷。乾淨俐落、完全不拖泥帶水。
這樣如同開外掛的究極召喚術存在,哪管什麼大魔王,直接一擊搞定!?
哈哈

——— 分解步驟 ———
若想去除拖尾,可將頻率響應先換為脈衝響應。將對應時間區段中,把拖尾所在對應頻率成分去掉,如下圖為例:

然後再用FFT轉回頻域,將修過的響應稱為B’。如同前面原理所述步驟,利用量到的頻率響應(A—>B),反向倒推由B’到A’。則A到A’ 就是DSP所需達成的頻率響應。轉成脈衝響應如下:

這裡就是問題所在!放進convolution filter計算,聽聽看這災難性的結果:
[ Guitar ]
大約在12秒左右,吉他擦弦聲後有明顯不自然高音金屬起振聲。
為何頻率響應看起來很棒,卻是個災難? 原因是「FFT會將時域視為環形頭尾連接」,更動頻域向量角度,就類似移動時域波形。若移動超過邊界,就會從另一頭折回來。所以會看到上圖脈衝響應檔的尾巴,反而有很大的能量。
這樣的脈衝響應,在數學上的確完成我們所交辦的任務。但對時間軸上連續流動的音樂,卻不適用。
此外還有一個陷阱~
——— 瀑布圖的陷阱 ———
將上述脈衝響應後處理處理平滑化(如下圖),此方法亦非正解,只是為了方便說明:

使用此脈衝響應做DRC,同樣會達成殘響縮短到約400ms的效果,但是⋯⋯
「拖尾其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轉換成了漣漪!」
將前面瀑布圖的底部向下多看60dB,並拉長觀察時間到5秒。看起來變短的殘響,被轉換成拖長的漣漪。聽起來還是很糟

- DSP處理後
- DSP處理前
魔鬼藏在細節裡,使用瀑布圖時會有一些陷阱。改變觀察參數,例如降低最低刻度、時間拉更長等等,就露出馬腳了。
雖然此例旨在說明陷阱,但也同時提示了一個可能的解法


—— 處理上一篇EQ後殘留的尾巴 ——
有了以上暴走的經驗後,學到了不能過於仰賴數學暴力解。仍要顧及現實狀況修正算法,因應不同狀況,選擇各種不同調整策略。
來處理一下上一篇殘留的拖尾,也同時滿足我的好奇心:「究竟拖尾縮短對聽感的影響為何?」

使用向量反函數運算,在小心調整後,原本500~800ms的拖尾,都能收到350ms左右。除了57Hz這個點,雖已有改善,但仍看的到淺淺的拖尾。
要補充一點,我這裡所說的拖尾(包括瀑布圖的拖尾),還沒對它做嚴謹的數學/物理定義,只是口語上容易說明。看不同分析報告時,要特別注意右邊的長條刻度(以此圖為例是70~120),除此外還有很多設定上的細節。若想以此圖來評比DRC算法能力,需要小心解讀以免誤解或被誤導。
瀑布圖細看57Hz處,下圖下方利用疊影,方便看出效果:

57Hz雖然長度沒變短,但是能量仍可得到抑制。可見只要不過於激進暴力硬修,是有機會既拿到好處、又避免漣漪產生的。
來聽聽看效果如何吧!
[ Guitar ] [ Jazz ] [ Piano ]
[ wav檔下載 ]
前一篇中以Jazz較能分辨出有無EQ,以這首來仔細聽縮短殘響的效果,

最後回頭再看看頻率響應有何變化:(謝謝宅男工程師提醒,補充說明各條線是故意錯開好閱讀,原本是完全疊在一起的,下圖中左邊的SPL絕對值沒有意義)

很有趣的是拖尾變短,會將頻率響應比較起起伏伏的地方平滑化,變得沒那麼尖銳。頻率響應凸點與時域上殘響拖尾,有著奇妙的互伴關聯性。這現象說來就話長、離題了,之後再來整理一下,音訊怎麼會跟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扯上關係


(上圖取自《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2022 年 11 月,商周出版,網頁連結:泛科學)
——— 感想 ———
越強力的武器,越要小心使用。否則很容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直接修改頻率響應向量就是如此。
而大家常用的各種EQ,就像是修煉已久的招式,對於向量的改變及最終時域的影響,早已瞭然於胸,出招前就已經知道結果如何了。
很可惜沒能感受到拖尾變短對聽感的影響,但也發現了時域拖尾與頻域凸起,像是奇妙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
目前只做了個小小的嘗試,對高頻區殘響也尚沒有頭緒,相信仍有很大可玩的空間,還待慢慢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