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賴以生存的黑科技真的是我肺腑之言,說明如下:
一、請上b&w官方網站有一段是這樣說的,John 喜歡與錄音工程師保持密切關係來取得如何改進揚聲器的意見。由於這種關係,B&W 著名的 801 揚聲器於 1979 年上市,並迅速成為世界各地著名錄音室的參考標準揚聲器,其中包括 EMI Abbey Road、Decca 和 Deutsche Grammophon。錄音室的監聽喇叭要有甚麼樣的特質,不受複雜狹小環境的影響,還能發出正確的聲音。認真在網上找,可以看到很多錄音室內B&W的身影,它們被堆疊、被靠牆、放在玻璃前方、被安置於器材林立的夾縫中。如果是發燒友早就氣瘋了。
二、至於他為什麼有這種能力,請上官網看看他的歷史與技術。
三、1991年血氣方剛我自信的買了一對n805,從此走上不歸路,之後,用器材推過M801s3、升級過n802(二手)過程得到很多的樂趣,後來又想升級換口味,鎖定了Wilson audio Sasha系列,聲音真的很好,尤其是鋼琴的表現力,低頻下沉的快意,現場的演繹魅力,B&W 800系列真的做不到啊!可是...Wilson audio在我多次現場試過後,也摸清了她的脾胃,美國喇叭的邏輯,照顧她就給她足夠施展空間、高度、離牆距離....不懂的請看說明書。所以,去年年底台北音響展就靜態展示不發音。可以理解....
四、最後我只能無奈升級B&Wd3了。音響誠可貴,空間價更高,若遭太座怨,兩者皆可拋。 B&W 靠外型、研發魅惑群眾聲音的能力、太太對音響空間忍受程度,從小廠成為揚聲器大廠。
五、這些還不夠黑嗎?我不想再說,我覺得該公司應該發稿費給我了。
luxor_w wrote:
靠牆黑科技!說法有趣...(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