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音響成像問題請教, 順便分享一下德國Munich High End 2022展

我認錯了,鸚鵡螺喇叭靠在牆上一定有事!會斷掉...我應該說800系列才對。
我用賴以生存的黑科技真的是我肺腑之言,說明如下:
一、請上b&w官方網站有一段是這樣說的,John 喜歡與錄音工程師保持密切關係來取得如何改進揚聲器的意見。由於這種關係,B&W 著名的 801 揚聲器於 1979 年上市,並迅速成為世界各地著名錄音室的參考標準揚聲器,其中包括 EMI Abbey Road、Decca 和 Deutsche Grammophon。錄音室的監聽喇叭要有甚麼樣的特質,不受複雜狹小環境的影響,還能發出正確的聲音。認真在網上找,可以看到很多錄音室內B&W的身影,它們被堆疊、被靠牆、放在玻璃前方、被安置於器材林立的夾縫中。如果是發燒友早就氣瘋了。
二、至於他為什麼有這種能力,請上官網看看他的歷史與技術。
三、1991年血氣方剛我自信的買了一對n805,從此走上不歸路,之後,用器材推過M801s3、升級過n802(二手)過程得到很多的樂趣,後來又想升級換口味,鎖定了Wilson audio Sasha系列,聲音真的很好,尤其是鋼琴的表現力,低頻下沉的快意,現場的演繹魅力,B&W 800系列真的做不到啊!可是...Wilson audio在我多次現場試過後,也摸清了她的脾胃,美國喇叭的邏輯,照顧她就給她足夠施展空間、高度、離牆距離....不懂的請看說明書。所以,去年年底台北音響展就靜態展示不發音。可以理解....
四、最後我只能無奈升級B&Wd3了。音響誠可貴,空間價更高,若遭太座怨,兩者皆可拋。 B&W 靠外型、研發魅惑群眾聲音的能力、太太對音響空間忍受程度,從小廠成為揚聲器大廠。
五、這些還不夠黑嗎?我不想再說,我覺得該公司應該發稿費給我了。

luxor_w wrote:
靠牆黑科技!說法有趣...(恕刪)
yu4138 wrote:
二、至於他為什麼有這種能力,請上官網看看他的歷史與技術。


先聲明沒有要引戰,也沒有針對性.

大大這樣說其實等於沒說. 引頸企盼的靠牆黑科技沒有什麼說明.也沒有原廠靠牆說明的佐證,
就提個 ” 請上官網看看他的歷史與技術” ,努力思索回憶,原廠技術上應該沒有發展靠牆技術的部份.

B&W每次革新都會詳述改變的部分並有解剖圖供詳參,如矩陣式組成由縱橫隔板並挖孔組成,目的在消除單體背波引起的箱共振體.
鸚鵡螺的長倒管也是將單體背波經由在導管內不斷反射消除掉,避免反射回單體干擾發聲單體正常運作,聲音更純淨.
D4中音不同處在於彈波部分用了什麼生物材質,而且不再是整片整面,是簍空城支架型態,目的也是整片彈波造成的微小振膜活塞運動,會干擾單體振膜的原始波動,也有電腦模擬動態圖說.

或許大大可以提供些資訊讓我重新複習

監聽喇叭主要就是發出正確聲音,那是不是不受複雜校環境影響,這點有點奇怪. 錄音室在挑選監聽喇叭會找尋特性適合的他們要的喇叭,主控室裡也是有不少吸音擴散的材質設備,錄音師在混音製作時一樣是以直接音為主吧.
擺位跟空間搞定再說吧
啥電源線、喇叭線、電源處理.....都是旁枝末節
我認為聽的夠多,就能體會B&W有多麼不簡單,靠牆近真的很容易嗎?這是喇叭製造的邏輯,他讓小空間能使用極限喇叭多了一些可能性,他不會說破,尤其是他的對手們!關鍵是最近d4國外媒體的評論,可以在更小的空間展現實力。這個世界沒有很多的家庭空間可以組織出三音路超低頻喇叭的現場,而B&W看穿了市場未來就在幹這件事,你以為我是在寫論文,還要孜孜不倦的引述條文證明出處嗎?我在告訴你未來,他想一統hi-end世界的江湖,用它的標準。
另外為了避免這裡淪為講了一嘴好音響,卻毫無實踐能力的論壇,最好的方法是你帶你的器材來我這裡驅動我的喇叭,然後我再帶我的器材去推動你的喇叭,大家多帶幾個樂友旁聽,這樣交流比較有用,而不是誇誇其談,誤導樂友花冤枉錢。這種活動比較正面,也可能導正我錯誤的觀念,不知大家覺得如何?
yu4138 wrote:
靠牆近真的很容易嗎?這是喇叭製造的邏輯


說真的,除了很早期那種設計來放在角落或貼牆站好那種櫥櫃型喇叭之外,我是沒看過這樣製造邏輯的說法.
我周遭不少JBL 4344 WESTLAKE BBSM-XX這類用家,在許可的環境上這些大傢伙都不會靠牆擺設.

d4國外媒體的評論,可以在更小的空間展現實力,不知有沒有提到靠牆擺設這方面的說明??
不會又要我們自己去搜尋吧.

其他提及的,沒有出處,無法支持這些論調,沒得眾樂樂,那看看就好.
yu4138

耳聽為憑!我們可以交流一下,b&w靠牆與離牆的差異,喇叭都有輪子很方便。

2022-05-28 9:24
tt_koupe

這個推來推去好多年很習慣了,你找不知道的試吧! 現在大部分都上腳釘墊上腳釘墊移動,木板地腳釘墊貼毛氈,認真點的話,若地不平還要調水平. D3碰過一次非得調水平才OK.

2022-05-29 11:08
yu4138 wrote:
我認錯了,鸚鵡螺喇叭(恕刪)


大慨看得懂意思,感謝回覆

原來是看了下面這樣的圖片,覺得錄音室可以這樣擺喇叭,應該是喇叭本身有「靠牆黑科技」



不過這應該不是哪個牌子的什麼神秘黑科技,錄音室用「其他牌子」的喇叭也都是這樣擺放,如下圖:

這叫近場聆聽吧 (near field monitor)



(以上皆取自網路)
Homepod變磚恢復 https://ppt.cc/fDAerx
yu4138 wrote:
我認為聽的夠多,就能(恕刪)


那裡是什麼“黑科技”就是Matrix啦(D4有特別強調改良部分),官網上都有明寫,用來加強箱體結構減低共嗚共震,反射孔不在背後降低駐波效應,因此理論上比較不受側背牆影響。
如按此標準,Tannoy大傢伙可以貼牆擺、錄音室鑑聽喇叭更有鑲嵌進牆裡的,是什麼科技?有些喇叭廠還用金屬鑄造箱體,共嗚共震抑制效果更好,但也有人刻意讓箱體有控制的共嗚共震,這不是什麼黑科技,端視設計者的聲音美學(他想要的聲音)罷了。
個人有限經驗,不負責的猜測:
NAD DAC 感覺問題蠻大的,
但如果猜錯,就抱歉了

是因為樓主有比較強的慾望,想追求更好的聽感,我才敢把想法說出來。
這台 dac,內部硬體長的是這樣子,這樣的硬體,我是不會買,不太相信會有好音質。
既然重視音質,就應該以音質為考量,而不是規格跟功能。
這台有cpu,有os, 還有很多專有功能,這樣你花的錢,都是買功能用的,品質我是打個大問號。
一般音響器材的佈局,用料,不是這樣子,這比較像電腦周邊器材。


我貼我用了十幾年 老掉牙的,低價位的 Audiolab M-DAC 給你比較,這種形式的電路佈局,用料,我才會想去試聽。
個人器材經驗非常有限,完全沒用過 NAD DAC , 猜錯看錯就請包涵。


另外一個問題,你的 DAC 音量輸出是不是開到最大 ,然後用 擴大機調音量。
通常 dac 音量調大一點比較好。我是直接固定在最大輸出,關掉dac音量調整功能,這樣聲音比較乾淨。

音源,dac 沒搞定之前,調整喇叭空間也是枉然,前段不通透,後段怎麼調也調不好。
純個人想法,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其實前段問題是一羅框的, 這台 NAD 小電腦,在轉換音樂資料時,你也不知道它是怎麼轉的,聲頻頻率轉換是非常複雜麻煩的工程,也沒人知道這台設計的好不好。
一般聽聽音樂,不太在乎有沒有凝聚,通透的效果時,不會造成問題。
但當你把你的系統,跟音響展通透的聲音比較時,問題就來了。
要達到凝聚通透的效果,你器材從頭到尾,都不能犯錯,其實是一件困難,很花錢費力的工程。
ARTHW
ARTHW 樓主

在德國南部二手音響流通較少,得慢慢等。

2022-05-29 6:09
MiPiace

數位串流機是個很大的坑,你的空間使用方式,可以考慮一台 Mac Mini 加上一 台極簡便宜的純dac 會更容易一點。

2022-05-29 6:43
分享我的簡單便宜的系統,
這種方式可以避開 串流機的使用,Mac Mini 效能至少是串流機的幾十倍,價格只有零頭就可以買到。
錢省下來買最好的電視, 這台三星75吋mini LED,影像品質很讚。

音響系統就 M1 Mac Mini + audioLab MDAC + DIY 管機 + 朋友送的老喇叭。(除了Mac Mini 換新機,其他都是很古老的舊機器)
這樣的架構省錢,彈性大。
我買 apple music, 偶而加訂 prime video, 加上家人買的netflix, disney+, spotify, myVideo, 加上免費的Youtube. 這樣audio, video 全吃下。

目前這台管機是非常普通,是給我小孩練習管機搭棚的便宜貨,壞掉了,我把它改成 EL84 單端三極管模式,輸出差不多 1.5W而已。現在我習慣改用省電環保的小管機,耗電的佔空間的全收起來了。
音質達不到通透。想要通透,就要把 300B 管機整理一下,再拿出來使用。
雖然不通透,但我太太每天都要apple music聽鋼琴曲做運動,她聽了好聽的鋼琴曲會感動,這樣就算夠用了。

個人經驗之談,要通透,前端音源改用 CD-Player 是比較好的,系統越單純,失真越少,聲音凝聚的機會就比較大。但CD實在很麻煩。

會貼我的系統,是我的空間,使用方式,跟你差不多,音響環境比你還爛,空心木板裝潢,低頻很吃力。
都是生活的中心,全家使用的客廳視聽娛樂中心,不是專門打造的音響環境。
這樣的空間,要去打造一個高品質的音響環璄, 真的太吃力,所以也許退一步想,滿足全家娛樂需要,夠用簡單方便乾淨就好,不必強求高音質。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